文·圖 / 逐影
漸行漸遠的張籮人
文·圖 / 逐影
上個世紀60年代,每到麥收季節(jié),在北方農(nóng)村你常會看到挑著擔(dān)子,手搖響板,走村串戶,專為老百姓張籮子、扎箢子、扎簸箕等生意人的身影,人們管他們叫“張籮匠”。隨著社會發(fā)展,農(nóng)村通了電,有了電磨,糧食加工機械化,面籮這些家用工具也逐漸退出了市場,而籮匠這個老行當(dāng)在人們的視野中亦慢慢地消失了。
修補工具齊全
下董寨村
嚓啦,嚓啦,嚓啦,嚓啦……
“張籮鉸簸箕……”
伴著一陣陣清脆的金屬片撞擊聲響,幾聲悠揚綿長的吆喝聲打破了太行山里平定縣下董寨村古巷的寧靜。肩扛著幾條白生生的柳木薄片,兩頭彎彎向上翹起挑著竹篾盤條等雜物,一位老人步履蹣跚地從遠處走來,手中提著的“喚頭”發(fā)出的聲音有節(jié)奏地在巷子里回蕩。
就像是聽到了集合號,村里老人提著舊簸箕和面籮從各家的院中走了出來,古街立刻變得熱鬧起來了。
這位師傅叫白明印,河北武安縣寺莊人,今年75歲了。見有生意來了,白師傅就停下了腳步,找了一家寬敞背陰的大門口坐了下來,先向主人家借了一盆水,再把僵硬的牛筋泡上,今天的生意就算開張了。
嗑絲
包角
修榜
議價
裁紗
驗活
穿行古街張籮人
走家串戶張籮人
這時一個老大姐遞過兩張簸箕,油漬塵泥掩蓋得一點也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其中一張的底子外面用鐵絲把了一塊鐵皮,里面糊了一塊補丁,看起來已經(jīng)很有些年頭了。“老哥你給看看這兩張簸箕能修不?”白師傅拿起來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張簸箕的底磨破了,舌頭還好,這張的底能用,可是舌頭磨得快沒有了。35元錢我給你將這兩張簸箕拆活成一個能用的,還能用五六年沒問題,你看行不?”
白師傅操起簸箕,揮舞籮刀三下五除二就將兩張簸箕的舌頭拆下來了,隨手拿起一根竹篾,用鐮刀將竹篾中間分開一點,然后把鐮刀往中間一插,左手不斷地掰動著竹篾,一根竹篾就被均勻地分成兩片。再將分開的竹片前端用鐮刀裁成火柴棍粗細的竹簽,雙手捏著起好頭的竹簽不斷來回掰扭,手中的竹篾便被分成一束均勻的竹絲。正在驚奇之時,白師傅便將嗑開的竹絲用夾子固定在簸箕背上,兩邊背上幾根竹片,用手鉆打上眼,麻利地用牛皮筋飛針走線,一針一針地將竹絲扎到簸箕背上,原來一個破舊不堪的簸箕轉(zhuǎn)眼就有了模樣,既結(jié)實又漂亮。
白師傅告訴我,河北、山西、陜北這些地方張籮鉸簸箕的基本都是武安人,“1964年我就跟著姐夫出來做這營生了,一直做到現(xiàn)在,最遠我到過內(nèi)蒙、甘肅。60年代我們出來是挑著擔(dān)子,全靠兩條腿走,走到哪兒住到哪兒,后來就改騎自行車,再后來政府給發(fā)了老年優(yōu)待證,坐公交車也不用掏錢,于是現(xiàn)在改坐公共汽車了?!?/p>
白師傅一邊不露聲色地說著,一邊把舌頭用幾個夾子固定在柳條底上,打上眼,一根牛筋來回穿梭,很快就將簸箕的舌頭結(jié)結(jié)實實地固定在簸箕底上了。在把簸箕背上超出舌頭的竹絲裁齊后便開始了最難做的一道工序——包頭。
白師傅先在簸箕舌頭的角上打上兩個眼,然后用牛筋繞著角扎了四五圈,將舌頭角和簸箕背上的竹絲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用手捏緊,拿著半尺多長的針飛針走線,不一會就在簸箕角上編織出一個蟈蟈籠一樣的東西,將簸箕角包裹得嚴嚴實實,活脫脫一件藝術(shù)作品躍入眼前。
熱情的村民送來西瓜
張籮人的招牌—喚頭
“常年在外,酸甜苦辣,什么事也遇,但是總歸是好人多。走在路上,經(jīng)常有開車的師傅順路捎我,有時候中午干完活,經(jīng)常有人給我端出飯來。”白師傅告訴我。
欣賞著白師傅精巧絕倫的手藝,隱隱約約耳邊又響起那回蕩在街巷里清脆悠揚的喚頭聲響。置身這些老人中間,我想這門老手藝傳承的不僅僅是人們?nèi)粘I钏?,更多的是傳承著這些老人腦海中深深的記憶和對漸漸遠去舊時光的眷戀。
(責(zé)任編輯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