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怡,武紅芳(.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 450003;.河南省汝州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河南 汝州 467500)
運用空間句法、層次分析地鐵站點的合理性
劉 怡1,武紅芳2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 450003;2.河南省汝州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河南 汝州 467500)
論文通過研究地鐵規(guī)劃合理性的評價標準,首先從整體上通過可達性對地鐵規(guī)劃的合理性進行評價,進而建立綜合評價函數。并利用空間句法建立可達性模型,對地鐵的整體規(guī)劃進行了合理性分析,對不合理的設計提出了改動方案。在層次分析法的基礎上,從人口、商業(yè)及產業(yè)的分布三個方面建立綜合評價模型,通過對綜合評價指標的劃分對每條線路的合理性進行了定性的描述,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建議。
空間句法;可達性;層次分析
論文從人口分布、產業(yè)及商業(yè)分布的現狀與趨勢,分析當前地鐵規(guī)劃的合理性及需要改動的地方,并選擇某市地鐵中的一條線路,建立合適的評價體系對其站點設置的合理性進行評價。結合乘坐地鐵更關心換乘次數的特點,利用可達性指標建立評價模型,并對地鐵的整體規(guī)劃進行評價,指出規(guī)劃不合理的地方。以表示人口、產業(yè)和商業(yè)分布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求得它們的權重,計算每條線路上的人口、產業(yè)、商業(yè)的相對數目,根據站點求出平均值,通過建立評價模型對線路設計的合理性進行評價。
1.1 模型的建立:可達性模型-----空間句法
可達性是城市規(guī)劃、土地開發(fā)、房地產投資、交通管理等領域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考察整個地區(qū)交通網絡合理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論文采用空間句法中平均深度值的形態(tài),對某市的17條地鐵線路構成的地鐵網絡的可達性進行了分析,從而整體上把握地鐵網絡的合理性。
深度值:規(guī)定兩個鄰接節(jié)點間的距離為一步,則從一節(jié)點到另一節(jié)點的最短路程(即最少步數)就是這兩個節(jié)點間的深度值。深度值是空間句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主要表達空間轉換的次數,而不是指實際距離。
平均深度值:系統(tǒng)中某個節(jié)點到其他所有節(jié)點的最短路程(即最少步數)的平均值,即稱為該節(jié)點的平均深度值。某節(jié)點的平均深度值大表示從此節(jié)點到其他所有節(jié)點需要轉換的次數多,便捷程度差;其平均深度值小表示從此節(jié)點到其他所有節(jié)點需要轉換的次數少,則便捷程度好。因此,平均深度值可表示該節(jié)點所居位置便捷度的比較值。
n為關系圖解中所有點的個數,dij為地鐵i號線與地鐵j號線的深度值。
不對稱性值:由于平均深度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系統(tǒng)中節(jié)點的數目。為剔除系統(tǒng)中元素數量的干擾,P.Steadman改進了計算方法,用相對不對稱值來將其標準化。
由于計算出來的RAi值比較小,本文以=1/RAi來作為評判可達性的指標。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越大,平均深度值越小,也即人們搭乘地鐵的換乘數越小,可達性越高。
1.2 模型的求解
統(tǒng)計某市各條地鐵線路之間的換乘情況:1號線與2、5、9、10號線和八通線;2號線與1、4、6、5、8號線和機場線;4號線與1、2、6、9、10、13號線和大興線;5號線與1、2、6、10、13號線和亦莊線;6號線與2、4、5、8、9、10號線;8號線與2、6、10、13號線和昌平線;9號線與1、4、6、10、14號線和房山線;10號線與1、4、5、6、8、9、13、14號線和機場線、亦莊線;13號線與2、4、5、8、10、15號線與昌平線、機場線;14號線與9、10號線;15號線與13號線;八通線與1號線;昌平線與8、13號線;房山線與9號線;亦莊線與5、10號線;機場線與2、10、13號線;大興線與4號線。
求出各條地鐵線路之間的深度值與平均深度值,進而求出可達性評價指標:根據公式求出平均深度值和不對稱性值,最終求出可達性評價指標如下:1號線:10;2號線:10.90909091;3號線:13.33333333;4號線:10;5號線:10;6號線:10;7號線:10;8號線:8.571428571;7號線:10;8號線:20;9號線:12;10號線:6.315789474;11號線:4.8;八通線:4.444444444;昌平線:5.217391304;房山線:4.44444444;亦莊線:6.315789474;機場線:7.5;大興線:5。
建立評價機制:各地鐵線路平均深度在1.5至2.0間既能達到節(jié)約地鐵線路的修建成本,又能使地鐵網絡的可達性比較高,算得此時可達性評價指標處于7.5至15之間。建立如下評價機制來評價北京地鐵網絡:在0~7.5之間(不含7.5),則線路的可達性較差,設計不合理;在7.5~15之間,則線路設計較為合理;大于15則線路設計可達性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資源。
合理性分析及需要改動的地方:1.大興線、亦莊線、房山線、昌平線、八通線、15號線、14號線可達性較差,設計不合理,需要增設一些換乘站來提高線路可達性。2.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8號線、9號線、13號線設計較為合理。3.10號線設計可達性高,但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資源,也是一種不合理的表現,可以適當的減少站點數目。
2.1 模型的建立:綜合評價模型
地鐵規(guī)劃合理性的評價指標:人口:包括小區(qū)和小學; 商業(yè):包括商場;產業(yè):包括大廈、醫(yī)院、酒店和公園及旅游景點。
分析合理性的評價指標:
n(ii=1、2、3) 人口、商業(yè)、產業(yè)的折合值;n1(jj=1、2) 小區(qū)、學校的數目;n21商場的數目;n3j(j=1、2、3、4)大廈、醫(yī)院、公園及旅游景點、酒店的數目;(j=1、2) 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的小區(qū)、學校的權重;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的商場的權重;(j=1、2、3) 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的大廈、醫(yī)院、公園及旅游景點、酒店的權重;(i=1、2、3) 站點人口密度、站點商業(yè)密度、站點產業(yè)密度;(j=1、2) 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的人口、商業(yè)、產業(yè)的權重;(i=1,2,3…..17) 每條地鐵線所擁有的站點個數;(i=1,2,3…..17)每條地鐵線路的綜合評價指標
站點人口(商業(yè)、產業(yè))密度:Pi 每條線上的人口(商業(yè)、產業(yè))折合值與站點數目的比,表達式如下:
Pi=ni/Ni
綜合評價指標:站點人口(商業(yè)、產業(yè))密度Pi與其利用層次分析法求得的權重的乘積和,表達式如下:
2.2 模型的求解:
利用層次分析法求解權重 數字表示各因素所占比重
人口0.6420=小區(qū)0.1070+學校0.5350
商場0.1177
產業(yè)0.2404=酒店0.0256+大廈0.0792+公園及旅游景點0.0173+醫(yī)院0.1182
綜上 :合理0.6195 ;一般0.3092;不合理0.0713
將以上數據帶入公式求出各個線路的折合值和站點人口密度,得出各條線路的綜合評價指標如下:1號線:1.38204776;2號線:1.50617002;4號線:2.62063693;5號線:1.55443582;6號線:1.384345;8號線:1.11382885;9號 線:1.50687942;10號 線:2.524385;13號線:4.43003846;14號線:0.22512444;15號線:2.47776346;八通線:2.62991875;昌平線:3.216505626;大興線:2.79319772;亦莊線:1.45723458;房山線:2.83219596;機場線:12.0756726。
綜合評價指標在1.5至3間既能達到使地鐵線路的修建成本較少,又方便地鐵周圍的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的出行。所以建立如下評價機制來評價北京地鐵網絡:
評價標準和結果分析如下:Z在0~1之間(不包含1),14線路,站點數多浪費資源;Z在1.5~3之間,1、2、4、5、6、8、9、10、13、15、八通線、大興線、亦莊線、房山線,設置較為合理;Z大于3,13、昌平線、機場線,站點數目少不便出行。
合理性分析及需要改動的地方:1. 14號線的線路設計相對不合理,站點數目稍多,浪費資源,需要減少站點數目。2. 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13號線、15號線、八通線、大興線、亦莊線、房山線的線路設計相對合理。3.13號線、昌平線、機場線的線路設計相對不合理,站點數目較少,不方便出行,需要多增加一些站點。
[1]許樹柏.實用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07).
劉怡(1995-),女,河南汝州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2級本科生,研究方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