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向軍
近日,上海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正式宣布,在8家試點法院、檢察院基礎上,在全市所有法院、檢察院全面推行司法體制改革。會議首次提出,全市試點法院、檢察院進入員額內的法官、檢察官收入暫按高于普通公務員43%的比例安排,同時將試行基層女法官、女檢察官延遲5年至60周歲領取養(yǎng)老金。(4月24日《新京報》)
作為司改龍頭,上海法院法檢“員額制”改革的方案一出,尤其入額法官、檢察官收入水平高于普通公務員43%,迅即引起熱議,這其中,不乏對法官、檢察官“高收入”的不解、吐槽乃至謾罵。按照官方的解答,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薪酬設計,是“讓承擔辦案責任的人員獲得更高薪酬”,“在保障之外更多體現激勵機制,激勵法官、檢察官更好審案辦案”。不能否認,以薪酬為導向的物質激勵確實能夠激發(fā)司法干警的工作積極性,但“更好審案辦案”是不是只有靠加薪來維系,真還得兩說。
網上消息有限,這43%的“高收入”,到底是基本工資增高43%,還是總收入增高43%,其實存在理解分歧。如果只是按基本工資計算,那許多地方公務員基本工資也就千元左右,增高43%實在有點“雷聲大雨點小”;如果是按總收入計算,那許多地方公務員薪酬也不過三四千元,增加43%還不到2000元,這法官“高收入”也真沒高到哪去。
只是“高收入”還沒有正式實行,網上的質疑聲、罵聲倒是挺“高”。“法官是特殊群體?憑什么高收入,也太不公平了!”如此這般,不一而足。法官還沒有享受到看起來很美的“高收入”,就已經先享受到非同一般的“高指責”了。
之所以質疑一片,既有司改宣傳不到位的緣故,也有公眾對法官職業(yè)性質、特點了解不夠的原因。
一方面,所謂“員額制”,是對法官精中取優(yōu),走審判職業(yè)化、專業(yè)化道路,許多在行政、后勤等部門的不辦案的“法官”,將因為不能“入額”而不再是法官,也享受不到法官待遇,但也無需承擔法官巨大的辦案任務、責任和壓力。讓少數入額法官為司法審判工作“挑大梁”,同時相對增加他們的薪酬待遇,體現責權平衡,再正常不過。
另一方面,即便在“員額制”改革之前,在一線辦案的法官人數,也只占法院工作人員的一小半,但他們卻承擔所有審判任務,人均年結案二三百件早已很普遍,工作連軸轉,“白加黑”、“5+2”的現象突出,工作責任、壓力本就很大。33%的員額制“精簡”以后,法官更是專業(yè)“辦案機器”,肩負巨大的職業(yè)重擔。與此同時,是辦案責任的“終身追究”,哪怕辦了一千件“鐵案”,有一件錯了,也是前功盡棄,背負一輩子的責任和罵名。法官也是常人,不是神仙,也會犯錯,但在社會的高期許下,哪怕千分之一的“容錯率”都不允許有。
事實上,“收入高43%”只是當前全面深化司改的配套措施,一則遵循司法規(guī)律,適應法官職業(yè)特殊性,也與法治先進國家靠攏,讓責權平衡;二則是兼顧財政負擔、社會心理基礎上,以適當的“高待遇”讓法官精英“留守”司法崗位。因為待遇偏低、要求極高、責權利不均等原因,法官“辭職潮”不斷高發(fā),審判人才青黃不接,已嚴重沖擊神圣的司法事業(yè)。
“收入高43%”,讓法官職業(yè)看起來“很美”,在公眾眼里,也許還是一種“特權”。然而,基于本就偏低的收入待遇,和“入額”后法官的更高責任、使命和壓力,實際金額有限的43%,不過是聊以撫慰的權宜之計。其實,相對于收入的增加,法官更需要的是社會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更希望看到的是公眾對法治的堅定信仰,而不是“信訪不信法”。切實深化司改,革除司法體制機制弊端,讓法官成為真正的“法官”,“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還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