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革
富源村坐落在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zhèn)東部,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全村屬風沙地,土壤沙化嚴重,資源匱乏,氣候條件十分惡劣,自然災害頻繁,農作物畝產量低。
2014年7月,我們省煤管局駐村工作隊正式進駐富源村,通過調研,工作隊發(fā)現富源村全村無工業(yè)企業(yè),小部分村民從事養(yǎng)殖業(yè),大部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農作物,人均耕地面積5.3畝,多為沙坨子地,全部以種植玉米、花生為主。由于土地貧瘠、產量不高、種植結構單一化等,村民的脫貧進程緩慢。
要想徹底改變當地的貧困現狀,必須改變種植結構,開發(fā)適合風沙地的經濟作物。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及市場調查,我們認為,山藥非常適合沙土地種植。山藥藥用價值很高,是大眾化的藥食兩用食品,在民眾對健康日益重視的今天,開發(fā)利用前景廣闊。
但是,在富源村乃至章古臺鎮(zhèn)都沒有人種植過山藥,村民對山藥不了解,更別說種植了。如果我們要在富源村推廣種植山藥,就得找一位懂種植技術的專家來指導。
2014年9月,我們了解到,一位叫趙其順的海城人在彰武縣馮家鎮(zhèn)柏家村種植山藥很多年了,與他取得聯系后,我們向他介紹了富源村土地的基本情況和推廣山藥種植的想法,沒想到,趙其順對我們發(fā)展山藥項目十分感興趣。之后,我們把推廣山藥種植的想法向局領導作了匯報,局領導非常支持,鼓勵我們大膽嘗試,爭取為富源村找到一條能長期適用的脫貧途徑。
2014年10月21日,聽說趙其順在柏家村收獲山藥,我們和鎮(zhèn)政府領導一起來到柏家村的山藥基地。山藥收獲過程很簡單,但目前還沒能實現機械化,只能靠人工挖。趙其順種植的山藥大約有20畝地,有20多人同時挖,一天能收獲4畝左右。
在地里,我們與趙其順聊了起來,他告訴我們,種1畝山藥的成本大約在5000元,2014年的收購價是每斤3元,平均一根山藥在2斤左右,畝產4000斤左右,我們初步算了一下:每畝山藥的收購價格是1.2萬元,減去成本5000元,剩7000元。對比了一下傳統玉米的價格,在富源村,玉米最高畝產量約有1500斤,可收獲1500元,每畝成本約400元,凈收入為1100元。山藥比玉米多收入5900元。況且玉米的平均畝產量還遠低于1500斤。我們和鎮(zhèn)領導十分高興,都覺得這個項目要盡快推進。于是我們邀請趙其順到富源村實地考察,如果土地適合,就請他到富源村指導山藥種植。
之后,趙其順兩次來到富源村現場考察,認為富源村的土地盡管貧瘠,但還適合山藥種植;由于沒有在當地種植的先例,不能確定種植的各項參數,但根據他多年種植山藥的經驗,畝產3000斤沒有問題。鑒于這種情況,我們決定先進行小規(guī)模種植試驗,待取得種植參數后,再進行推廣。
山藥種植項目得到了富源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肯定,村“兩委”決定無償提供土地給試種的村民作為支持,如果試種成功,就在富源村所屬各村民組進行大規(guī)模種植,作為富源村今后的主要經濟作物,并盡可能向深加工進行擴展。
4月1日,在富源村村部,在省煤管局駐村工作隊、富源村“兩委”干部的見證下,趙其順與村民王艷梅達成了種植協議,按“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種植合作。
5月8日,趙其順用大型汽車運載山藥拉溝機來到富源村金錢豹屯,在趙其順的指導下,王艷梅一家開始了山藥的種植。經過一天的勞作,完成了3畝地的山藥拉溝及種植。5月9日,在另一戶村民隋克民家完成種植1.3畝山藥。5月10日進行了山藥地初次澆水及覆膜。至此,山藥的種植順利結束。
山藥種植試驗項目經過近8個月的調研、溝通、考察,終于在富源村成功“安家”,對于我們工作隊來說,這是扶貧工作的開始,對于富源村村民而言,他們也在關注這個項目的進展情況,如果這個項目和考察的效果一致,那么就會成為富源村村民一個重要的脫貧路徑,村里很多人將受益于這個項目。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個項目成功,希望山藥種植能給富源村帶來變化。
(作者系遼寧省煤管局駐村工作隊隊員)
本欄編輯/張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