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董華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些被人斷章取義的名言?!鞍贌o一用是書生”就是其中一例。這句縈繞在中國人案頭的“醒世格言”,時常被拿來傷害讀書人的閱讀興趣,傳遞灰色情緒。
事實上,中國人歷史上一直將耕讀傳家奉為至上家風,這種“讀書無用論”卻是如何演變出來的?最早出自誰之口?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我們應當回到當時的語境及背景下去看。
這句詩的作者黃仲則是清代乾隆年間詩人,翻開《清史稿》,才知他幼時喪父,少年喪兄,頗負盛名卻屢試不第,為謀生計,一生顛沛流離,懷才不遇,35歲就客死他鄉(xiāng)。錢鐘書寫《圍城》還不忘提一提他所代表的乾嘉習氣。也許是因為自幼坎坷,黃仲則比同齡人要早熟。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他17歲的一篇習作《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其實,中國傳統(tǒng)主流文化對讀書一直是帶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認為文字是有靈魂的,不能隨便焚燒,因此建了敬字亭。中國歷史上勸人讀書的文章典故浩如煙海?!额伿霞矣枴っ銓W篇》說,自古賢王圣帝還需勤奮學習,更何況是普通百姓呢?三國時孫權勸大將呂蒙平常多看看書,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忙為由推脫,孫權說你忙得過我嗎?我都抽出時間來看看書。錢鐘書80歲高齡依然手不釋卷,出中入西,博通西語六七門,留下數(shù)千萬言手稿集,淵深如海,讀書之多當遠邁前賢。
中國人習慣自謙,尤其文人,黃仲則之流平常飽讀詩書,偶爾“撒嬌賣萌”說“讀書沒用”那也是“情緒話”,不能當真,最后還不是繼續(xù)著述文章嘛。試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書也沒有讀過幾本書,又有什么資格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