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湯禮春
舉目天下,沒有哪個地方有武漢人對“貨”字這么情有獨(dú)鐘,對“貨”字運(yùn)用得這么廣。別的地方,“貨”字主要就是代表“貨物 ”而已,而武漢人的“貨”涵意就不僅僅局限于“貨”,還通常把“貨”比作人。比如說:這個人不怎么樣,武漢人就會說這個貨不么樣,如此類推,會說這個貨不太近人情,這個貨太不清白等等。說這個人有點(diǎn)壞,武漢人就會說這是個“拐貨”;說這個人比別人差一點(diǎn),就會說這是個“壞貨”;你愛調(diào)笑婦女,愛講葷笑話,就說你是個“邪貨”;你有點(diǎn)二百五,就說你是個“哈貨”;你有點(diǎn)傻,就說你是個“苕貨”;你有點(diǎn)不講情面,就說你是個“嘎貨”。
武漢人么樣會對“貨”這么情深所至呢?就因為武漢這個地方是因貨而生,因貨而興,因貨而活的??!
自從明朝中葉,漢口集家嘴一帶開了碼頭,四面八方的貨船都通過長江、漢水云集到了漢口,南來北往的貨又通過漢口這個碼頭上廣東、福建,下河南河北,上四川云南,下江南江北,漢口一時成了九省通忂的商業(yè)重鎮(zhèn),武漢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因商而成的重鎮(zhèn),在這里生活的人都與商與貨有關(guān),不是經(jīng)商就是盤貨,商不離口,貨不離手,人與貨融洽在一起,揉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就貨比成人,人說成貨了,就連小伢的小名叫“財貨”、 “苕貨”等等么貨的都比比皆是。
隨著集家嘴漢正街十里長街的興起,一批為商鋪服務(wù)的行業(yè)也隨之涌現(xiàn),這其中就有了賣水的。每天一大早,就有人從清碧碧的漢水上挑了水到街上叫賣。話說清朝未年的一天,一個叫“賴貨”的人挑了一擔(dān)水到漢正街叫賣,一個經(jīng)營桐油的錢老板買下了,誰曉得“賴貨”挑水經(jīng)過店鋪門口時,一不小心絆了一跤,將半桶水潑在了一桶桐油里,錢老板當(dāng)然就不干了,非要“賴貨”賠他的貨,“賴貨”哪有錢賠唦!扯來扯去,最后總算扯清了陀,錢老板將這摻了水的桐油給“賴貨”算了,而賴貨呢,要每天白給錢老板送一擔(dān)水,一連要送三個月。
這“賴貨”挑了這一桶摻了水的桐油,像挑了一桶“荒貨”(武漢人把沒有用的東西稱作“荒貨”),丟了可惜,留到又沒有用,正不曉得么辦才好,誰曉得正好碰到一個收“荒貨”的,就問他這摻了水的桐油收不收,這收“荒貨”的本來要隨口說不收的,后來猛地想到自己有個堂弟正好在給一條貨船上送桐油,就轉(zhuǎn)了念頭,低價收了,然后又將這摻了水的桐油充作好桐油和堂弟一起賣到了收貨的船上。誰曉得那個買走了摻了水的桐油的江西客商,下次到漢口來打貨時,就在漢正街上到處喊冤,說他上次買了一桶摻了水的貨,害得他在景德鎮(zhèn)上的商家名聲大受傷害,他要找到那個賣給他摻了水貨的人打官司。這件事一哈子在漢正街一帶傳得沸沸揚(yáng)揚(yáng)的,個個商家老板都相互告誡,提防買進(jìn)賣出摻了水的貨。就這樣“水貨”這個詞就在漢正街流行開來,成了劣質(zhì)貨、假貨的代名詞。時至今日,“水貨”這個詞又走向了全國,成了全國通用的語言。這大概是武漢人傳到全國最廣最精典的一個詞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