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學生流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體現(xiàn)。隨著國際學生數量的增長,留學目的國招生情況和生源國人才流動情況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經合組織《教育概覽》中的數據顯示,綜合國力、學費及生活成本、教學語言和移民政策是影響國際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國的關鍵因素。各國應在吸引留學生和吸納海外歸國人才方面制定更有利的政策,加強國家間學位互認系統(tǒng),使國際學生流動更加均衡。
關鍵詞:經合組織;國際學生;學生流動;《教育概覽》
一、留學目的國分析
在全球化浪潮襲來的今天,國際學生數量大幅增長。2011年,全球高等教育階段國際學生人數達到430萬[1]。目前,國際學生數量已成為衡量各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主要留學目的國
在高等教育階段,2011年,國際學生人數占本國高等教育階段全部學生比例較大的國家依次是澳大利亞、英國、瑞士、新西蘭和奧地利。從區(qū)域層面看,國際學生傾向于選擇20國集團成員國(83%)和經合組織成員國(77%)作為留學目的國。從國家層面看,2011年高等教育階段的430萬名國際學生中,16.5%的學生選擇美國作為留學目的國,13%選擇英國,其次是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2]
(二)留學目的國選擇
國際學生流動的不均衡性早已是高等教育領域不爭的事實。出國留學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被國外高校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所吸引,有的是為名牌大學的學術聲譽所折服,更不乏一些人是為了在未來就業(yè)中以留學背景獲得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抱著學習外國文化、開拓眼界的愿望走上異國求學之路。其中,影響學生留學目的國選擇的四大關鍵因素如下。
1.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是影響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國的首要因素。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在外留學。據統(tǒng)計,2011年,在赴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中,有85%將經合組織成員國作為留學目的國,其中有24.7%的學生選擇美國[3]。美國的經濟發(fā)達、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強、教育資源豐富、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高,其吸引力不言而明。因此,美國不僅僅是亞洲留學生的首選國(72%),也是眾多來自其他經合組織國家的學生所選擇的留學目的國之一(25.2%)。從選擇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源學校的人數看,全球排名前5位的高校分別是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4]。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數據也很好地詮釋了留學生追求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現(xiàn)象,而優(yōu)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必然離不開該校所在國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綜合國力。
2.學費及生活成本
學費和生活成本是影響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學生來說,較低的學費及生活成本往往成為其選擇留學目的國的主要參考。以美國為例,據經合組織統(tǒng)計,2008年,全球有18.7%的國際學生流入美國,這一比例在2009年降至18%,2010年降至16.6%,2011年降至16.5%。雖然美國依然是接收國際學生最多的國家,但是受高額學費和生活成本的影響,其國際學生比例呈下降趨勢。當然,較低的學費和生活成本并不一定會導致國際學生的大量涌入,只是在國家擁有同等水平教育資源的前提下,較低的學費和生活成本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
3.教學語言
大部分中國學生選擇英語國家作為留學目的國,因為英語作為一種世界性語言已被廣泛接受,且英語學習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領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選擇英語國家的中國學生在出國留學時面臨更少的語言障礙。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際學生人數占比位列前茅,其課程幾乎都使用英語授課。
4.移民政策
近年來,一些經合組織成員國放寬了移民政策,以鼓勵國際學生移民。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給予外國學生額外的移民資格分數。為外國學生移民創(chuàng)造條件,使得這些國家對國際學生更具有吸引力,也促進了其自身經濟發(fā)展[5]。還有些國家則因移民政策失去了對部分國際學生的吸引力。例如,美國政府每年只簽發(fā)8.5萬份H-1B簽證①,其中,6.5萬份簽發(fā)給私人部門的高級技術人員(如工程師和程序員),2萬份簽發(fā)給在美國大學取得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專業(yè)高等學位的外國學生。配額的明顯不足將許多希望通過留學移民美國的國際學生拒之門外。
(三)國際學生流動趨勢
據經合組織統(tǒng)計,近年來,國際學生人數劇增。2000年,全球高等教育階段國際學生人數為210萬,2011年達到了430萬,年均增長率接近7%。歐洲仍是接收高等教育階段國際學生最多的地區(qū),其國際學生人數占全球國際學生人數的48%;北美洲位居第二,國際學生人數占全球國際學生人數的21%;大洋洲接收的國際學生人數占全球國際學生人數的10%,該數字較2000年翻了三番;亞洲和拉丁美洲接收國際學生的數量也有明顯增長。在各國努力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爭奪國際學生的競賽中,新興國家的吸引力有了一定提升。例如,韓國、新西蘭、西班牙等國的國際學生人數占全球國際學生人數的百分比都增加了1%以上。
二、國際學生來源國分析
(一)國際學生來源國
據經合組織2011年統(tǒng)計,亞洲學生占全球國際學生總數的52.7%。在赴經合組織成員國留學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占總數的21%,印度學生占6.5%。除此之外,經合組織成員國內的學生流動也十分常見。在經合組織成員國內部的流動中,來自韓國、德國、法國的學生人數位居榜首。
(二)留學目的
中國、印度等發(fā)展中國家學生向發(fā)達國家的流動的現(xiàn)象并不難解釋,留學者一是為了開拓眼界、增長見識,二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在國際學生流動中,這便是所謂的垂直流動。而國際學生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流動可以稱為水平流動。除了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吸引之外,選擇臨近國家也成為學生流動的驅動力之一。2011年,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國際留學生中有21%來自相鄰或相近國家。
伴隨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學子將走出國門,找尋全球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達國家間的國際學生流動也會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變得更加頻繁。這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展望和預測,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yǎng)世界公民的必然趨勢。
三、國際學生流動帶來的影響
從微觀層面看,出國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為國際學生本人的人生經歷增添了一抹亮色。從傳統(tǒng)的人力資本理論看,教育投資會在學生未來的就業(yè)中獲得回報。從宏觀層面看,國際學生流動為留學目的國和留學生來源國都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一)對留學目的國的影響
據統(tǒng)計,美國有43%的諾貝爾獎得主出生在國外[6]。美國加州硅谷中約有60%的印裔移民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日本在完成其“接收10萬名國際學生”計劃之后,又宣布“接收30萬名國際學生”的計劃。國際學生所支付的學費和生活費用等為留學目的國的國民經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國際學生受到留學目的國的文化熏陶,歸國后還能擔任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因此,全球的高等教育機構都在制定各種政策,以吸引外國留學生。然而,大批國際學生涌入名??赡軙谝欢ǔ潭壬蠝p少本國學生進入名校的機會。此外,若留學目的國的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內部出現(xiàn)了問題,如高等教育質量不佳,則會給國際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二)對留學生來源國的影響
對于留學生來源國而言,具有全球意識的留學生學成歸國,促進了本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及文化建設。然而,人才外流則是處于國際學生流動逆差的國家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據我國教育部統(tǒng)計,1978-2008年底,中國出國留學的各類人群中,至今仍有72.04%留在海外[7]。除此之外,國際學生流動不均衡,加之留學生來源國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實現(xiàn)文化多元還存在一定難度。
四、結論
國際學生流動日益頻繁,各國在集中力量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外國學生的同時,還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吸引外流人才歸國參與國內建設。
(一)吸引國際學生流入
各國政府應采取適當措施,吸引國際學生流入。具體而言,除了為國際學生提供一定的獎學金和有利的簽證政策之外,還要加強與具有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高等教育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打造本國一流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優(yōu)勢學科,弱化國際學生由發(fā)展中國家向發(fā)達國家流動或是由發(fā)達國家向更發(fā)達國家流動的固定模式。
(二)吸納海外人才回歸
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趨勢,政府應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同時也要改進國內環(huán)境吸納海外人才回歸。從一定意義上說,“學成不歸”并不一定意味著人才的流失。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合理的政策使散居海外的留學人才發(fā)揮全球知識網絡節(jié)點的作用[8]。對于留學生來源國而言,他們是潛在可利用的智力資源,有助于縮小留學生來源國和留學目的國在科學和教育上的差距,還可以參與甚至促進一系列科研項目的合作。
(三)增強各國間學位互認
各國研究者應進一步加深國際學位互認體系的研究,調整人才培養(yǎng)模式,增強自身實力與競爭力,以適應教育國際化趨勢。增強各國教育系統(tǒng)間學位互認、學分轉換,不僅可以加強國際學生流動,也是平衡國際學生不均衡流動的關鍵因素。
注釋:
①H-1B簽證:特殊專業(yè)人員/臨時工作簽證。
參考文獻:
[1][2][3]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304,306-307,322[EB/OL].http://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3_eag-2013-en.2013. 11.19
[4]蔡聰裕,陳寶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教育背景統(tǒng)計分析及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5):33.
[5]OECD (2010),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318[EB/OL].http://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3_eag-2013-en.2013.11.19
[6]理查德·萊文.美國研究型大學及其全球化議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9(4):2.
[7]方守江.國際學生流動趨勢及風險防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28(2):105.
[8]李梅.高等教育國際市場——中國學生的全球流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98.
編輯 潘雅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