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緒光
坐上動車回恩施
文/段緒光
2014年11月2日,因到恩施參加座談會,我坐上了武漢至恩施的D2242次動車回家鄉(xiāng)恩施。這是恩施開通鐵路4年、開通動車近半年以來,我第一次坐火車回家。
當日下午1時,動車從武漢站準時發(fā)出,過漢口站駛入滬蓉鐵路,很快就到了江漢平原。馳騁在江漢平原,時速200公里的動車組駛過宜昌長江鐵路大橋進入武陵山區(qū)。在滬蓉鐵路宜萬段,以150公里左右的時速穿行群山之間,下午5時20分到達恩施火車站。全程不到4個半小時,快速、準點、安全、舒適,不愧為多數(shù)人的最佳選擇。
滬蓉鐵路宜萬段因通行于喀斯特這一特殊地貌地區(qū),鐵路基本由 3個1/3組成:1/3遂道、1/3橋梁、1/3地面。目前,其投資在我國屬成本最高的鐵路。動車穿越長江鐵路大橋時,不少乘客出現(xiàn)輕微的耳鳴、眼脹等不適反應,往窗外望去一片漆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進了一條較長的遂道。動車時而穿洞、時而跨橋、時而馳騁群山之間,滿眼望去,樹木蔥蘢、植被茂盛、山青水秀,具有當?shù)赝撩缣厣拿窬渝e落有致地點綴山間。傍晚時分,炊煙繚繞,輔以滬渝高速公路、318國道以及省道和縣道穿行交錯,把大山裝點成了一幅美麗動人的鄉(xiāng)村畫卷。坐在動車之上,35年前走出大山的我感慨不已,思緒萬千:家鄉(xiāng)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1981年的夏天,參加完全國高考后,在家務農(nóng)的我日日翹首企盼,希望能早日得到考試結果。直到一個月后,終于等到了自己考入中南民族學院的好消息,使我有幸成了我們鄉(xiāng)鎮(zhèn)高中第一個考取本科的大學生。當時全家人興奮激動得無以言表,鄉(xiāng)村領導和親朋好友紛紛登門祝賀。那夜,我這個準大學生徹夜難眠。一個連縣城都沒進過的山里娃,武漢是個什么模樣根本無從想象。
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簡短準備后,我便挑著行囊走上了求學之路。清楚記得離開家鄉(xiāng)的那日清晨,天剛露出魚肚白色,我在家人、親戚及左鄰右舍的簇擁下,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故土。我家距縣城有幾十公里,距鄉(xiāng)鎮(zhèn)有十幾公里,要如期達到武漢,必須上午趁早出發(fā),搭乘每天只有兩班的客車趕往來鳳縣城,才能買到次日到武漢的車票。
當時,從來鳳縣城到武漢的四條線路,我都走過。第一條是坐汽車經(jīng)龍山、永順到大庸(現(xiàn)張家界市),再改乘火車到懷化,經(jīng)襄樊(現(xiàn)襄陽)到武漢,沿途約4天,這是我第一次到武漢求學所走的路線;第二條是坐汽車經(jīng)鶴峰、五峰、宜都走出大山,再經(jīng)江漢平原到武漢,沿途約3天;第三條是坐汽車經(jīng)恩施到長陽,在宜都坐輪渡過長江,再經(jīng)江漢平原到武漢,沿途約3天;第四條是坐汽車經(jīng)恩施到巴東,再坐輪船順長江而下到武漢,沿途約6天,這條線路費用最低。四條線路,加上從老家到縣城的行程,無論走哪條到武漢至少都得4天左右時間。如果是冬天,遇上下雪、冰凍等災害天氣,山高坡陡,道路和時間就都沒了保障。那時候,我們這些在武漢求學的恩施籍,特別是來鳳籍的學生,只要放寒假沒能按時返校,學校都知道是大雪封了出山路。出于安全考慮,學校也從來沒催促我們盡快返校,而是告誡說安全第一。至今,這一切都令我難以忘懷。
提起當時的交通,免不了要談及那時的交通工具:汽車、火車、輪船。老式汽車的車窗玻璃靠人用雙手向上提關,顛簸行駛在以砂石路、混土路為主的公路上時,沿途鄰窗乘客需要不斷手動關窗,一路上累得精疲力竭。當時汽車上沒有空調(diào),密封性能差,冬冷夏熱,晴天一身灰,雨天路泥濘,一路艱辛可想而知?;疖囀窃谖覈\行了幾十年的綠皮火車,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尖銳刺耳,車內(nèi)人滿為患,除正常座位外,貨架上坐著人、座位下躺著人、廁所里擠著人,近10個小時無法吃喝。輪船是以燒柴油為動力的客船,那時的我只買得起五等艙及以下散客票,刺鼻的柴油味基本讓人失去食欲,轟鳴的馬達聲讓人無法入眠,從巴東4天4夜到武漢,哪怕是個壯漢也變得腿腳無力。
反觀今日的家鄉(xiāng)恩施,交通建設日趨完善,開通了波音747飛機、高速公路(通城通鄉(xiāng)公路全部硬化、黑化)、動車。這些變化,對于一個35年前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城市求學的少年來說,是沒法想到的,縱使能想象得到,也沒料到自己在當下能有如此多的感觸。今天的交通工具如此多樣:機場服務逐漸與世界接軌;動車組技術正從中國走向世界;通鄉(xiāng)通城客車換成了大巴車、中巴車,還有臥鋪車,能GPS定位,配備空調(diào),冬暖夏涼;輪船也一改往日形象,如今坐著快艇、舒適的觀光客輪行駛在長江上,令人心曠神怡。
35年的交通發(fā)展了,現(xiàn)在從我的老家——來鳳縣舊司鎮(zhèn)馬家溝村到武漢,無論走以上四條線路的哪一條,均能保證在8小時內(nèi)抵達,乘飛機僅僅需要3小時。作為一名長期在民族宗教部門工作的少數(shù)民族公務員,我深感家鄉(xiāng)交通建設的巨大變化,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得益于黨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得益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區(qū)加快發(fā)展的政策措施,得益于省直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對口支援,更得益于家鄉(xiāng)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我為家鄉(xiāng)的變化驕傲而自豪,愿家鄉(xiāng)明天更美好!
(作者:湖北省民宗委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