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香
靜夜讀《小窗幽記》,書中有個叫眉公的隱士,居于山中。有客問他,山中何景最奇,曰:“雨后露前,花朝雪夜?!庇謫柡问伦钇?,曰:“釣因鶴守,果遣猿收?!贝贯灂r,有鶴相依相守;饑餓時,可派遣猿猴摘鮮果品嘗。這真是令人心動的勝景樂事。人間勝景美事,并非只有隱者遇,也非全在山林中。只要擁有簡單純樸的心靈,即使身處紅塵濁世,心亦可以抵達琴棋書畫詩酒花。
巴爾扎克用“信仰崩潰,道德淪喪,物欲橫流”來形容他所處的法國社會。這三個短語是農(nóng)業(yè)自然經(jīng)濟向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過渡價值觀大變革轉(zhuǎn)型期的真實寫照。當人們把權(quán)力、金錢、享樂當做人生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欲望的奴隸,人性的迷失使人的心理處于病態(tài)。無論職業(yè)在哪個階層,無論奮斗在哪個領域,人都隨時有被貪婪之火灼傷的危險。貪婪已成為許多人無法跨越的生命障礙。我們活著的最根本的需求,如陽光一般和煦、簡單。但是,總有太多人喜歡頂著烈日,化身飛蛾,撲向金錢、權(quán)力燃起的華麗的火焰。人們學會了極端地展覽生存。為了難填的欲壑,竭盡全力地打開一扇門,緊接著其他的欲望之門也跟著打開了。大多數(shù)人為了追求現(xiàn)實名利,把自己綁在戰(zhàn)車上往前沖,總以為前面有金光閃閃的現(xiàn)實利益在等待著自己,其實很多寶貴的東西已經(jīng)被拋棄在身后了。我們應該停下來,等一等甩在身后的靈魂。
要想擺脫“物困”的窘境,就要關(guān)閉膨脹的欲望之門,過簡單的生活。在漫長而紛繁復雜的人生中,有些是必須追求的,要畢生提著心靈的泉水去澆灌,比如學問、事業(yè)、家庭、友情;而有些是完全可以摒棄的,比如名利、貪婪、虛榮、仇恨、嫉妒等。這些都是多余的負擔,應該像刪除電腦中的垃圾文件、錯誤信息一樣,果斷地刪除。作為社會的成員,我們都有責任主動去幫助不幸的同胞,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人,其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不在于財產(chǎn)數(shù)量的增多,而在于自覺而自愿地減少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增進一個社會,乃至每個人所需要的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應該是一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鳥花樹映在水面上才是美麗的。那樣,日日是良辰,夜夜是清宵,處處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沒有什么可迷惑、污濁我們的了。終日在塵世中為學業(yè),為事業(yè),為家庭奔忙,有時心累,有時身累,感覺人生仿佛就是天涯苦旅。但是,當頭頂?shù)镍澤谕蝗宦舆^,讓人頓感一絲驚喜,這是對生活的感動和熱愛的來臨。
我喜歡在暮色中散步,這個時刻,是心靈與幽暗的天宇有著隱約光色的大地最為親密無間的時刻。我把腳步放慢、放輕,就像輕音樂自然的節(jié)奏和擴散的旋律,像云彩如墨汁漬在宣紙上的移動。一天,走進一片綠蔭,小徑上迎面走過來一位佝僂瘦弱的老婦人。她一手拖著一捆用繩子拴緊的枯柴:那枯柴和水泥路面摩擦,發(fā)出唰唰的聲響;另一手,挎著一籃野菊花:那束金燦燦的野菊花,在晚風的吹拂下,在竹籃里輕輕搖晃著,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香氣。眼前的一幕,讓我深深感動。老人雖然很貧窮,但她仍然熱愛生活,對美充滿著向往和眷念。那是一次很平常的散步,因與老人和野菊偶然的相逢,給我的竟然是整個夜晚的幸福,甚至是一生中對老人和野菊的回憶重復喚起的感動和幸福的感覺。
追尋幸福簡單的生活,需要靜下心來讀書。多年來,文學的方磚綿延砌成了我內(nèi)心的長城,文學的米粒喂養(yǎng)了我的肌膚骨骼,文字的長河奔騰成為我生命的河床。感謝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典籍,是閱讀讓我這具普通的肉體凡胎有了思想的靈性,對人類有了憂和愛,有了責任和擔當。閱讀讓簡單的生活變得豐富厚重。在讀書中,生命與生命交映參證,融會貫通,是“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圓融完滿。浸潤在這種境界,為心靈找到了一個和諧溫馨的棲息地,一種遠離物欲的喧嘩與騷動的寧靜自足,一種與個體存在的短促和微渺相抗衡的至大至剛至強的力量。彌漫著書香的幸福人生,簡單而深邃。
亨利·戴維·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言:“一個人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guī)律也就顯得簡單。新的、更廣大、更自由的規(guī)律將要開始圍繞著他,并且在他的內(nèi)心里建立起來。”放眼望去,這個世界仍然不是理想中的烏托邦,但是我相信,追尋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僅僅是一個民族或一個人的信仰,更是推動人類進化,使人類的靈魂更加光輝地升騰起的智慧、理性、道德、意志與精神的力量。那是尋求生命深處真正睿智,通往幸福之路的禪宗之心。
(編輯 花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