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伯恩斯坦的語言編碼理論,從微觀視角深度剖析當前教育過程公平的制約因素即學生學習起點的不公平、學生受對待的不公平、教材試題的表述不合理。應從以下方面促進教育過程公平:家長應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教師應樹立公平意識,合理運用兩種語言編碼;教材、試題的表述要兼顧不同學生的語言習慣。
關鍵詞:伯恩斯坦 語言編碼理論 教育過程公平
當前我國推進教育公平更多地是從政策、制度、法律、資源配置等宏觀層面進行,如推進農村地區(qū)學校建設、完善相關法律保障學齡兒童受教育的權利等。然而較少從微觀層面,如班級管理、課程設置、師生互動等方面進行研究探索。因此,導致對教育公平的關注大多是表層上的,而忽視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教育實際,學生接受的實際教育公平問題未得到很好的解決。事實上,微觀層面的公平是宏觀教育公平的具體化,是內在實質的教育公平[1]。宏觀層面的教育公平的實現最終要通過微觀層面的公平來落實,因為學校以外因素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主要是表現在學校和教師對其的教育過程中。他們對受教育者個體的影響是漸進的、隱蔽的,較少引起人的關注,但又是切身的。因此,促進教育過程公平迫在眉睫。本文運用伯恩斯坦的語言編碼理論,從微觀視角深度剖析當前我國教育過程公平的制約因素,以期找到實現教育過程公平的現實路徑。
一、從伯恩斯坦語言編碼理論看教育過程公平
伯恩斯坦認為語言的差異是勞工階層子女學業(yè)失敗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觀點包括:第一,來自不同背景的兒童傾向于使用不同的語言代碼。中上階層的孩子傾向于使用精密型語言代碼,而勞工階層的孩子傾向于使用局限型語言代碼。但伯恩斯坦強調,使用局限型語言代碼的孩子并不意味著他們從來不使用精密型語言代碼,只不過這類孩子在家庭和社會中不經常使用這種代碼而已[2]。第二,語言編碼理論能夠解釋勞工階層子女學業(yè)失敗的現象。由于學校是精密型語言環(huán)境,這對勞工階層的子女是巨大的挑戰(zhàn)。從家庭到學校需要轉變自己原來慣常的語言表達形式,這對他們而言可謂困難重重,他們很難適應新環(huán)境,容易產生對學校排斥或者造成他們的自卑感。長此以往,勞工階層的子女在學校環(huán)境中逐漸處于不利的地位,出現厭學、輟學的現象,這就是他們學業(yè)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三,家庭關系形式是兒童形成不同語言形式的重要變量。伯恩斯坦把不同的家庭關系形式分為地位型家庭和個人型家庭,地位型家庭各成員地位明確,各成員之間的區(qū)別及權威關系以成員的家庭地位為基礎,在這種家庭的孩子接受權利與義務的規(guī)范訓練,溝通不自由,很少擁有表達自我的機會,因而傾向于發(fā)展局限型語言。而個人型家庭地位界限模糊,成員關系以自我為中心,家庭成員之間溝通自由,允許孩子自由表達觀點與看法,這無形中會促使孩子運用更多的語法、語詞和語句,從而發(fā)展精密型語言。
伯恩斯坦的語言編碼理論為我國研究教育過程公平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尤其是解釋了學生學業(yè)成績差異的微觀因素即語言的差異。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使用的語言代碼是存在差異的,而學校又是精密型語言環(huán)境,這顯然對于使用不同語言代碼的學生的發(fā)展是不公平的,語言的差異成為影響教育過程公平的重要微觀變量。與此同時,語言編碼理論為我國解決教育過程公平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城鄉(xiāng)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顯著差異不僅僅在于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語言編碼類型的差異是其重要的微觀變量。
二、語言編碼視角下教育過程公平的制約因素
1.學生學習起點的不公平: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
學校是精密型語言環(huán)境,這對下層的學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他們在跨入學校的第一步,就要努力改變自己原來的語言形式以便適應新的環(huán)境。然而這種轉變是艱難的,因為他們已長期習慣于運用局限型語言代碼,突然間的轉變很難做到。下層學生原有的語言形式與學校代表的精密型語言環(huán)境是不一致的。而學生如果難以融入其中,則導致學生挫敗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出現逃課、輟學的現象。而中上階層的學生則由于學校的語言環(huán)境與自己原來的一致,很快就能夠適應學校新環(huán)境,成功的概率增加,這就是由于學生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學習起點的不公平,進而影響教育過程公平。
當前我國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進城農民工子女也隨之增多。然而,據相關研究表明,進城農民工子女學業(yè)成績不良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戶籍學生[3]。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進城農民工子女的語言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進城農民工子女在社會分層中顯然處于下層,他們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是局限型語言代碼,語句簡短,需要依賴具體的場域才能理解。而城市學校是精密型語言環(huán)境。因此,進城農民工子女在進入城市學校之后,就要努力改變自己原來的語言習慣以便適應新的環(huán)境。他們需要在這兩種不同的場域之間進行轉換。但這種轉換是艱難的,因為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與環(huán)境密切聯系的,突然之間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對于學生而言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而城市學生是以精密型語言編碼為主,很快就能夠適應學校新環(huán)境。因此,這解釋了進城農民工子女學業(yè)不良的比例高于城市戶籍學生的原因。
2.學生受對待的不公平:編碼類型的差異
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文規(guī)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地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盵4]然而現實中很多學生卻受到教師不公平的對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擁有不同語言編碼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存在顯著差異。局限型語言代碼邏輯性不強、概括性弱、語句簡短,具有特殊性。精密型語言代碼邏輯性強、概括性強、語句復雜,具有普遍性。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化資本,因而慣于使用精密型語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課堂上回答教師的問題,慣于使用局限型語言的學生表達含糊不清,邏輯混亂,教師表情往往很難看,更甚者會訓斥,并且認為是學生不努力的結果。而慣于使用精密型語言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則簡潔明了,邏輯性強,教師往往給予會心微笑、贊許,這容易使學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另外,擁有精密型語言代碼的學生善于語言表達,與教師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他們更受教師的青睞。教師是影響學生最重要的“他人”,長此以往,慣于使用局限型語言的學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局限型語言代碼也有自身的優(yōu)勢,語句簡短,容易理解。據相關學者調查發(fā)現,更多的學生會喜歡自己的老師使用生活化的語言和風趣的語言風格進行教學,聽起來親切且記得牢[5]。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適當地運用,不僅便于知識講授,也易于提高課堂效率。然而,很多教師大多使用精密型語言代碼,這不僅不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而且使得那些慣于使用局限型語言代碼的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困難,這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
3.教材、試題的表述不合理:編碼比重的差異
教材中不同的語言編碼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有學者對中小學的語文教材研究發(fā)現,語文課本中加重了對古詩詞歌賦和文言文的學習,議論文也占較大比重,而以前學習的經典白話小說如《駱駝祥子》要么放入選修課里,要么刪除[5]。白話小說語句簡短、貼近生活實際,是一種局限型語言代碼,而古詩詞、文言文、議論文則是邏輯性很強的精密型語言。語文教材的精密型語言比重遠高于局限型語言,這顯然對慣于使用局限型語言代碼的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他們在學習教材內容時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若要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有研究發(fā)現:小學語文課本中具有鄉(xiāng)村特征的插圖所占的比例較小,城市特征插圖數量遠多于農村[6]。可見,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傾向,這明顯不利于農村學生學習及農村教師教學。總之,教材語言的精密化、城市化的趨向造成了學生之間的隱性不公平。
另外,一些試題的表述也不合理。試題中出現城市名詞較多,大多采用精密型語言代碼,這顯然不利于農村學生。因此,試題的表述對學生的成績也有重要的影響。這對農村學生而言存在著不公平,農村學生在考試競爭中處于劣勢。
三、從語言的視角探尋促進教育過程公平的實踐路徑
語言形式的差異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在現實中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慣于使用局限型語言代碼的學生在學校中處于不利地位,易出現學業(yè)失敗。教育的不公平亟待解決,須要從家長、教師等層面全面關注。
1.家長應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
兒童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最先始于家庭,父母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為家長應從小重視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有意識地轉換孩子的語言編碼形式。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樣作用,在孩子面前盡量說完整流利的普通話,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其次,增加孩子的閱讀量,每天陪孩子閱讀一些簡單讀本,睡前給孩子講故事等。第三,及時讓孩子接受學前教育,把握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在幼兒園中孩子與同伴及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會無意識地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并且,幼兒園的教師是專業(yè)性的,對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可能要優(yōu)于一般的家庭。最后,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往中,應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傊?,作為家長應從小注重給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這有助于促進教育過程公平。
2.教師應樹立公平意識,合理運用兩種語言編碼
由于學生所處的家庭條件及背景的不同,語言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語言是影響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微觀變量。作為教師,要充分關注這一點。首先,教師要有公平的意識,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偏好為標準評價學生,要客觀公正,樹立多元化的評價觀。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師要注意語言表達方面有缺陷的學生,及時了解原因并“對癥下藥”。因為每個學生的原因可能不一樣。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要及時了解情況,積極引導他們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如鼓勵他們參加辯論賽、演講比賽活動,課堂上多鼓勵他們舉手回答問題等。第三,局限型語言代碼也有自身的優(yōu)勢即形象生動。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運用,不僅便于知識講授,也容易使學生理解。教師使用該類型語言授課一般是通過講故事、打比方,把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通過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既使課堂生動有趣,又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兩種語言代碼,可以兼顧到不同學生的語言習慣,從而促進教育過程公平。
3.教材、試題的表述要兼顧不同學生的語言習慣
由于教材及試題的表述大多采用的是精密型語言代碼且城市化的特征明顯,這對慣于使用局限型語言代碼的學生成績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我們要特別關注教材、試題的語言編碼的方式。作為教材的編寫者要合理地安排兩種語言編碼的比重,兼顧不同學生的語言習慣。如語文教材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白話文,白話文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另外,教材中也應適當地增加具有鄉(xiāng)村特征的材料,這可以兼顧到農村教師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教育過程公平。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學生往往是因為不能理解題目的意思而做錯題。歸其原因是由于試題的表述往往采用的都是精密型語言且試題含有很多城市的名詞,對于不熟悉精密型語言的農村學生而言很可能沒理解題目的意思,導致做錯題,這不利于學生之間的公平競爭。因此,試題編寫者應盡量使試題的表述簡潔易懂,兼顧到不同學生的語言習慣,尤其在各類大型考試中,若有生詞、新詞的出現應加以注釋,做到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 徐生娥.教育公平研究的基本視角與啟示[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8(6).
[2] 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 李紅婷.農民工子女低學業(yè)成績的人類學闡釋——對A市農民工子女學業(yè)成績的現狀調查與歸因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3).
[4] 教育部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606/1568
7.html,2006-6-29.
[5] 盧妮娜.走向教育過程公平[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1.
[6] 張勇.教科書城市偏向的課程社會學思考——以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J].浙江教育科學,2007(4).
[作者:江軍(1989-),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