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 丹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次座談時提出:青年最富有朝氣和夢想。中國夢不僅僅是我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這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要想實現(xiàn)“中國夢”,就要肩負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了解其偉大的意義。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要群體,其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接受者。所以,廣大的教師是宣傳“中國夢”的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宣傳者。高校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素質,深入了解“中國夢”的思想核心和價值觀,并以身作則落實到行動中。只有教師身體力行地投入到實踐中去,并從中得到豐富自我、能力提升的效果,才能以親身經(jīng)歷將“中國夢”的思想以課堂授課、班級文化、校園交流會等方式為載體,傳遞給學生。教師要努力將“中國夢”思想變成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讓每位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把自己看成是“中國夢”的實踐者,并且成為積極的追尋者、宣傳者、實踐者。
高等學校應以一種新的方式將“中國夢”這一主題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在班級、校園文化活動中,在社會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認識這一思想的價值。
思想政治課程是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橋梁,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課程,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由于高校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基地,所以,要充分地發(fā)揮主橋梁作用,推動“中國夢”主題教育走進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對于青年學生更好地認知中國的發(fā)展以及如何去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校園建設要注重美學的協(xié)調與發(fā)展。比如,在建設校園時,所設計的假山、清池不單要體現(xiàn)審美功能,還要做到美學與實用功能相統(tǒng)一,達到觀賞和實用相結合的效果來啟發(fā)教育學生,從而達到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還要增添文學藝術和人文情懷方面的內(nèi)容,營造積極健康的學術氛圍?!爸袊鴫簟边@一主題教育活動可以在建設美麗校園的過程中,通過加強人文情懷的熏陶,形成健康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
在高校,只有大力弘揚和宣傳“中國夢”的精神內(nèi)涵與意義,引導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建設,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社會主義建設者,才能確保“中國夢”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處于主導地位。
(1)要發(fā)揮高校先進分子和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黨員干部和先進分子是高校優(yōu)秀的學生代表,具有領導其他學生進行相關活動的帶頭作用。因此,在這些群體中,首先引導他們準確而又深刻地領悟“中國夢”的內(nèi)涵和精髓,自行踐行這一思想指導的行為活動,以自身行動成為“中國夢”的踐行者。
(2)好的學習氛圍離不開宣傳。要大力運用校園網(wǎng)、校報、校園廣播等信息傳播渠道,通過宣傳大量的先進事跡以及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思想,將優(yōu)秀的價值觀滲透到廣大學生心中,加強大學生對這一理論的認同,擴大其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中國夢”的實踐活動中去。
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個合理可行的支持體系,即真正將思想工作落到實處。將“中國夢”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新的嘗試,因此,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為此建立一套堅實可靠支持體系,協(xié)助其平穩(wěn)順利地進行。
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當代大學生在知識獲取方式和渠道上更加具有自主性、便捷性。所以,“中國夢”注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些載體,例如網(wǎng)絡媒體、廣播等渠道傳遞給大學生,效果會更好。不只在學校課堂單一地授課,還要進行多方面的傳遞。
“中國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增添了新的內(nèi)涵與元素的同時,也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價值觀要求和新的發(fā)展方向。必須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對大學生的引領地位,突出其作為重要的理論原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作用。以此作為將“中國夢”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中國夢”是一個較大的概念,要讓學生盡快地投入到實踐中去,必須將此分解為一個個小的通俗易懂的目標。比如說,將“中國夢”劃分成若干小的夢想,引導學生將其與自己心中的理想相結合,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統(tǒng)一,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實現(xiàn)理想的信念。
一方面,“中國夢”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提出的,同時也離不開長期的實踐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因此,在高校學習宣傳“中國夢”的進程中,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為指導,以此為出發(fā)點,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中國夢”思想也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與時俱進。教師在引導大學生繼承這一思想的同時,也要重視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借助于信息化時代的各種媒介手段,通過不同渠道豐富“中國夢”的精髓底蘊和思想內(nèi)涵,不斷加深大學生對它的認識和理解。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分為四門必修課程,四門課程存在著相同的邏輯觀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也是向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直接方式,將“中國夢”教育思想融入其中,能夠更直觀地對學生進行“中國夢”思想教育,加快、加深學生對其內(nèi)涵的理解,幫助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
校園組織制度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有力保障。組織制度的價值觀、理想信念、實施方案等,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校園組織制度尤為重要。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從單一方面制定管理制度,要將校園綠化、衛(wèi)生管理等同學生的日常管理制度統(tǒng)一起來,從多個角度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
理論的目的是指導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傳授精深的理論觀點而最終用于實踐的載體。其作為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生作為主體能夠完成最終的實踐活動。例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活動。近年來,高校鼓勵大學生去西部貧困地區(qū)支教,大學生可以通過支教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學校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到農(nóng)村基層工作,帶著對“中國夢”的感悟和認知,開展社會調查工作,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深入了解“中國夢”的現(xiàn)實情況,還可以通過參觀革命教育紀念館等活動,喚起大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1]周英姿.“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薛金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D].武漢:武漢大學,2010.
[3]陳月霄,裴文慶,王彬彬.“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及路徑分析[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
[4]譚來興.將“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