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懿健
(東莞科學館,廣東 東莞 523007)
科技場館作為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場所,它的常設展覽以觀眾可動手觸摸、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的展品為主。這種展出方式是根據(jù)教育學理論,人在親身“做”得來的體會,往往比僅僅從“聽”、“看”、“讀”中而得來的體會要強烈得多。小型科技場館如何利用較小的常設展覽空間來達到較好的科學教育效果呢?
常設展覽是一個科技場館的核心,要利用較小的常設展覽空間來追求較好的科學教育效果,這就涉及到設展策略。設置多個小主題并定期輪流更換,是其中一種可以達到較好科學教育效果的設展策略。
根據(jù)建標101-2007《科學技術(shù)館標準》,常設展廳面積在3300~3500平方米,平均總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的屬小型科技館。
小型科技場館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小。建筑面積小,常設展廳的面積小,也就是說常設展覽空間小。
以下從提高重復參觀率、傳播科學技術(shù)事務元層次及場館運營來探討“設置多個小主題并定期輪流更換”這種常設展覽的設展策略,有效提高小型科技場館科學教育效果。
1)大多數(shù)的科技場館始終把觀眾量作為一個追求目標。
作為一個教育場館,重復參觀率同樣應該是衡量一個科技場館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萍紙鲳^作為一個社會公共品,從營銷角度來分析,使用者的數(shù)量與重復使用者的數(shù)量都是衡量運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由于小型科技館的常設展覽面積小,它所能容納的人數(shù)是有限的,因此更能體現(xiàn)它的教育作用的指標是重復參觀率。參觀過程是愉悅的,每次參觀都能有新的收獲、學到新的知識,觀眾如果對一個科技場館的常設展覽有這種印象,他們是會經(jīng)常到這個科技場館的常設展廳去參觀、學習。
小型科技場館的常設展覽面積小,如果沒有足夠的展品來支撐展覽主題,展覽主題就會變得空洞無力。如果以大主題來設展,只能設置一或兩個主題的展覽。例如國內(nèi)科技館常用的大主題:“探索與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像這樣的大主題,顯然是需要很大的展覽面積來布展才能把它主題詮釋出來。正如美國探索館的創(chuàng)辦人富蘭克·奧本海默先生說的:“一座博物館好比一段音樂曲、一首交響樂。雖然聽眾不一定了解樂曲的結(jié)構(gòu),但他們知道這個關(guān)系必然存在,因為作曲家在寫作時不得不保持樂曲首尾的一致性,創(chuàng)辦科學博物館的人,如果想搞得出色,也必須要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起碼應做到使前來參觀的觀眾產(chǎn)生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為什么要展出這些東西?”因此,小型科技場館的常設展覽如果設置這樣的大主題展覽,必須要占用很大的展覽空間才能使得觀眾在參觀后與主題有所共鳴。在較少的常設展覽空間里只能設置一或兩個這樣的大主題,觀眾在參觀一至兩次后,就會對展覽內(nèi)容失去新鮮感,那么重復參觀率就很低了。如果為了保持觀眾的新鮮感,那就需要經(jīng)常更換常設展覽主題和內(nèi)容,每次更換都差不多等于把整個常設展廳重新設展了,這就需要閉展。如果把常設展覽設置成多個小主題展項并定期輪流更換,就提高重復參觀率來說,有以下兩點好處:
(1)小主題展項詮釋的都是“小”問題,無需占用很大的空間布展就能把事物詮釋清晰,容易使觀眾在參觀后與主題有所共鳴。在有限展覽空間里如果主題大而內(nèi)容空洞或是蜻蜓點水,觀眾參觀后難以理解設計者究竟是在說什么,更別說引起觀眾的愉悅和思考。
(2)起碼使得觀眾有這么一個印象,這所場館的常設展覽內(nèi)容不是長期不變的,我們可以看到新東西、接觸到新事物、學到新東西。
2)劉華杰教授認為,“科學傳播包括一階科學傳播,即關(guān)于科學技術(shù)基本知識的傳播,也包括二階科學傳播,即關(guān)于科學技術(shù)事務元層次內(nèi)容(如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文化、科學哲學、科學技術(shù)史、科學的社會運作)的傳播?!薄霸诋斍暗闹袊斜匾貏e突出強調(diào)二階科學傳播,二階科學傳播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必要得到加強。
科技場館作為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機構(gòu),它無法像正規(guī)學校一樣系統(tǒng)地建立學習者的知識體系,所以更應該注重二階科學傳播。一個大的常設展覽主題,只要設計者愿意,它可以詮釋科學的多個元層次。這樣的大主題展覽就需要有不同的子集。這種多層次的大主題,需要參觀者達到較高的認知階段才能領(lǐng)悟設計者所詮釋的事物。根據(jù)筆者在小型科技場館工作多年的觀察與統(tǒng)計,主要的參觀群體為中小學生,比例遠遠大于其他群體;小學生所占的比重又遠大于中學生。小型科技場館常設展覽的展示空間有限,難以對所有人群都提供內(nèi)容豐富而合適的展覽內(nèi)容,應該把重點展教人群設定為中小學生。范圍很大很深刻的大主題,對于處于認知階段較低的小學生來說,并不利于二階科學傳播。
如果把常設展覽設置成多個小主題展項并定期輪流更換,就傳播關(guān)于科學技術(shù)事元層次內(nèi)容來說,有以下幾點好處:
(1)“小”主題展項可以簡明集中詮釋一個事物,利于認知階段較低的學生有所收獲。例如,用不多的展品就可以簡明直觀地詮釋“接觸力與非接觸力”。
(2)“小”主題展項并定期輪流更換,這樣在有限的常設展覽空間可以詮釋較多的科學事務“小”元層次。
(3)“小”主題展項不易造成認知階段較低的學生知覺混亂、到此一游。
3)小型科技場館的經(jīng)費少,展教人員少,展教人員的平均素質(zhì)相對于大館來說也低,很多場館沒有設置專門的展教研究部門或?qū)B毴藛T。整體來說,小型科技場館的運營能力要比大館弱。
更換一個大主題,所需投入的經(jīng)費較大,這往往給小型科技場館造成較大的壓力。常設展覽主題長期不更換,展品老舊、故障率高、參觀人數(shù)下降將是不可避免的。跟隨而來的是這個場館在市民心目中的價值降低,這就更加難以爭取支持財政投入。
展教人員少、素質(zhì)相對低,難以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科學教育活動來提高大主題常設展覽的科學教育效果。
缺乏專職的展教研究部門和專職人員,難以進行教育大課題和展覽大課題的研究。由于缺乏課題研究能力,即使是更新一個大主題常設展覽,往往也是依靠展覽設計公司或外聘人員來設計展覽。依靠展覽設計公司設計,不可避免存在利益問題,設計出來的展覽方案往往照顧了公司利益也弱化了教育功能。只依靠外聘人員設計也沒有場館的人員深度介入,設計出來的方案往往缺乏地域特點或弱化本地參觀者需求。
如果把常設展覽設置成多個小主題展項并定期輪流更換,就場館運營來說,有以下幾個好處:
(1)小主題展項更換所需投入的經(jīng)費較少,有些更換下來的展品也可能用于新展項。例如展品“無形的力”,既可以用在小主題展覽“接觸力與非接觸力”,也可以用于小主題展覽“電磁感應”。
(2)小型科技場館更換整個大主題常設展覽,需要閉展較長時間,這對于公眾來說,難以接受。小主題展覽輪流更換對常設展廳的其他展項影響較小,無需閉展。
(3)展教人員可以依托小主題展項開展小型的科學教育活動來提高小主題常設展覽的科學教育效果,在不斷深化的課題研究中提高展教人員的素質(zhì)。如上文所述,科技場館的常設展覽展出方式是根據(jù)教育學理論而設置的。展教人員如果不學會做教育課題研究,很難成為一個高素質(zhì)的展教人員。
(4)展教人員可以依托小主題展項學習做教育小課題和展覽小課題的研究。設計小主題展覽的方案相對難度較小,可以通過外聘專業(yè)人員和場館人員的合作來設計展覽方案。
小型科技場館通過多個小主題并定期輪流更換的常設展覽設展策略,可以促使常設展覽的內(nèi)容多樣化、運行可靠、受觀眾歡迎,場館才能聚積人氣、達到較好的科學教育效果,才能持續(xù)發(fā)展。
[1][加拿大]吉姆·帕爾.科學博物館中的“事實”與“概念”[J].朱幼文,譯.科技館論壇.
[2]劉華杰.科學傳播讀本[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1.
[3]富蘭克·奧本海默.展品的構(gòu)思與設計:在1980年國際科學中心協(xié)會墨西哥蒙特雷會議上的報告[R].科技館,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