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里
晉靈公不君的三件典型事例:第一件是厚斂以雕墻;第二件是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第三件是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其排列順序很能說明問題。從對國家和人民影響的范圍上來看,這三件事是一件比一件范圍小:全國百姓——京城百姓——一個百姓,從這一意義說,排列順序是從大到小。從事件對百姓傷害的程度上來看,三件事一件比一件程度深:一般性的間接的經濟侵害——直接的肉體上的傷害——取其性命殘忍地肢解殺害。從這一意義說,排列順序是由淺入深。性質惡劣程度的排列順序是從小到大,表現晉靈公殘暴不仁的一貫性?!霸追蛎s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這句話透露出晉靈公的惡行絕不僅僅是這一次,連天生膽小的“婦人”抬著血淋淋的被肢解的尸體都能鎮(zhèn)靜自若,從容地回答大臣們的問話,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不是她們不害怕,而是抬著死人出宮已是司空見慣了?!拜d以過朝”表明晉靈公要把殘暴不仁的行為公開化,其目的是震懾大臣,自己要為所欲為。足見其專橫跋扈,愚昧無知。其后從晉靈公多次暗殺諍臣的行為,也足見其昏庸殘暴。晉靈公被殺是應得的下場,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必然。
敢于直諫,勇往直前。士季與趙盾了解到晉靈公不君的實情“而患之”,非常清楚晉靈公把殘暴不仁的行為公開化,其目的是向大臣示威,但是士季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也不只是擔心國君的位子不保,擔心的是國家的命運前途。二人都要進諫時,士季搶先進諫,主動爭得優(yōu)先權(這是要冒生命危險的),說出的理由不僅合乎情理,而且是處理這件事的最佳方案。同時他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當他“三進及溜”,晉靈公象個犯錯誤的小學生主動承認錯誤,并保證不再犯錯時,士季并未告退,而是仍然把要說的話說完、說透。這顯示出他的責任心強,工作認真細致。
他對晉靈公說的這一段話,綿里藏針,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顯示了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首先,從晉靈公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人人都會犯錯誤,使晉靈公更容易接受勸告。然后,指出有了錯誤就應該改正,知錯能改是最大的好事,這樣既肯定了靈公改錯的可貴,又從正面肯定了改錯的必要性和改錯的重要性。再引用《詩經》中的名言,以加強說服力,這就充分說明徹底改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難堅持到底。這層意思則以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鼓勵晉靈公堅持下去,期望晉靈公能成為改過自新的佼佼者。接下來,以晉靈公的責任說起。從晉靈公特殊身份與肩負的特殊使命為切入點,指出晉靈公的責任之大,不只是群臣的主心骨,更是國家的保障。然后,從自身的責任說起。作為大臣有責任向國君進諫并幫助國君補過。言外之意:我現在找你不是和你過不去,而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最后,軟中有硬,用正話反說的藝術,指出晉靈公不能改過的嚴重后果——國君的地位難保。這段話說得入絲入扣,苦口婆心,入情入理,綿里藏針,確有極強的說服力和震懾力。
趙盾是本文的“男一號”,其品格以三個小人物烘托而彰顯。晉靈公的刺客鉏麑被他的敬業(yè)精神所打動,看到他“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竟在忠、信的矛盾中觸槐而死,寧可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殺害趙盾。人格魅力達到了讓刺客望而卻步而終止了暗殺。趙盾的保鏢提彌明勇于救主,并為保護主人甘心情愿獻出寶貴的生命,足以說明趙盾平日善待屬下,身邊人非常擁戴他。晉靈公身邊的武士靈輒倒戈一擊,職責是保護晉靈公,卻反過來保護了趙盾,在這個人物身上則彰顯了趙盾仁者愛人,厚德載物的品格。
另外,趙盾對史官董狐不符合事實的記載(史官認為符合記史的原則,故大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身為晉國國相,手握重權,趙盾的反應是無奈。這種無奈恰恰都表現了他的寬厚、大度。這里我們可以把同時代的齊國宰相崔杼面對史官如實記載的表現做個對比:齊莊王常常與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杼殺害。崔杼對史官太史伯說:“莊王是因為調戲我的妻子,而被我家的人殺了。如果照實寫,對莊王的名聲不利,就寫他是害病死的吧!”但太史伯反駁了崔杼并寫下“崔杼弒莊公”。崔杼遂殺死了太史伯。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當史官后,也照實記錄了崔杼殺害莊王的真相,也被殺掉。太史伯的另一個弟弟太史叔仍舊照實記錄,也遭毒手。最小的弟弟太史季接替了史官的職務,年紀雖小,卻抱著必死的信念照實記錄了崔杼弒君的情況。齊國的史書上最終記載的是“崔杼弒莊公”。但是晉國的史官記載趙盾弒其君,卻與事實不符,而他只是嘆息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連孔子都為他惋惜,孔子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這些都著重體現了趙盾盡職盡責,與人為善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