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春燕
在高中議論文寫作中,獨立思考能力的日益缺失,使得我們不少學生在寫作時“蠻不講理”:即只會盲目堆砌事例,不會針對問題作必要的分析,看不到事情的復雜性、矛盾的特殊性,這樣的議論文立意膚淺、說理空洞,極少有思維的穿透力。筆者認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加強需要我們有意識地進行訓練?,F(xiàn)將幾點可行的方略總結出來,以期拋磚引玉。
我們的作文指導課,往往理論性過強,對思維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不能講得深透,通常給學生紙上談兵、遙不可及的感覺。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能夠誨人不倦地“授漁”,更要能奮不顧身地下水“捉魚”,從而引發(fā)學生主體的思維沖動。具體策略可如下:
(一)作前下水,胸有丘壑。
所謂“作前下水”,就是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作文任務前先寫下水作文。不下水,不知水之深淺;不作文,不知作文之難。老師經過作前下水的體驗,對學生寫作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才會有預設。這樣的寫前指導課才能有的放矢,但此法要慎重處理,老師的作前下水作文,最好不要在學生寫作之前展示給他們看,防止影響學生的構思,限制他們的思維。
(二)作中下水,提高實效。
所謂“作中下水”,就是教師和學生同時同地寫同題作文。教師一旦同時跟學生一起寫作文,學生會有意外的驚喜,從情感上會更親近老師,認為老師和自己是在一起奮斗、摸索。而教師也只有在限制時間內親自下水寫文章,才能真正體會學生作文時的甘苦,切實地體會學生在寫作時的難點、困惑點;也才能真正高效地思考文章的最佳立意、謀篇布局、篩選事例等。
(三)作后下水,診斷評價。
所謂“作后下水”,就是教師在評改作文后,發(fā)現(xiàn)一些共性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進行的下水作文。我們使用“作后下水”作文來輔以評講,能使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總結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夠帶領學生再現(xiàn)寫作思考的過程,且能夠對癥下藥,評講起來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寫作思維的啟迪其實遠勝于寫作方法的灌輸。當我們看待問題能有獨到的見解,善于表達,思想豐富,文采風流,學生自然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慕其風而仿其文了。
高中作文要求體現(xiàn)學生的思想,甚至要求做到“深刻”,這對涉世不深、閱歷不廣的中學生來說是個問題。所以不少學生把歷年高分作文奉為圭臬,苦加模仿,人云亦云,筆不由己,缺乏思維的獨立性和崇高的時代責任感。這樣的學生不斷地故紙堆里做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注不夠,或者是經歷過的生活體驗,不能很好地在作文時進行鏈接。針對這個問題,可以有如下策略:
(一)破無事可寫,引導學生立足生活。
作文時,學生總感到無事可寫,“題材新鮮,內容豐富”在不少學生眼中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每到六月高考季就會出現(xiàn)“屈原一次次汨羅投江、項羽一遍遍烏江自刎”的作文怪象。其實,我們真實的生活才是學生作文取之不竭的素材庫,才是學生感情感悟依附的最深厚的土壤。只有引導學生立足于生活,對平凡的生活進行思考,才能不斷引來思維活水。
(二)破無的放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用心引導學生把作文的視角投向社會,立足現(xiàn)實的觀照。從針對社會問題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立意,去凸顯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平時,我盡可能多地搜集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焦點問題,跟他們一起去思考,去辯論,去表達。對一些爭議性較強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讓他們進行討論,如“關于‘丁錦昊到此一游’事件你是如何思考的?”“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失獨群體的增多,你有什么樣的想法?”“你對微博、微信等微文化怎么看待?”“霧霾的天空下,我們該如何去自由呼吸?”“搶砸日貨是不是正確的愛國行為?”等等。
(三)破無章可循,適時點撥方法。
平時,我們可以推薦學生讀一些時評類文章,如《理性的聲音永遠不會沉默》 《尊重每一個靈魂》 《無痛取熊膽之殤》等,也可以推薦他們讀一些名家所寫的雜文,如《2014雜文選刊》 《平屋雜文》等。在讀的過程中,老師適時進行一些寫作方法上的點撥,讓學生們在思辨中得到一些啟示。在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時,老師有責任引導他們向善、傳播正能量,沒有必要把社會看成無可救藥的大染缸,不是非此即彼,要認真思考、客觀分析且能提出適當?shù)慕鉀Q方案,不當嘴上逞能的“小憤青”。
生活的體驗,是思維的源頭活水,我們有必要去培養(yǎng)學生以自覺的主體態(tài)度去省視社會、思考人生。敏銳地觀察、客觀地分析,能夠“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見人之所未見”,這些都有賴于平時對生活的關注和思考,不能急于求成。
古人常云:“文起于思,而思凝于疑?!辟|疑并不是一味地批評自己、否定別人,而是能用清醒的懷疑和省查的態(tài)度尋找出自己或他人立論的荒謬與不足。無論是自我質疑還是質疑他人,都是為了尋求觀點的合理性和準確性,為議論文的分析論證提供必要的理性支撐。策略可如下:
(一)樹立反方意識,培養(yǎng)批判思維。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缺失,是不少學生僅僅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單環(huán)思維層次,對現(xiàn)象或問題的認識很膚淺、很狹隘。所以,我們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跳出簡單的二元思維,在理性和邏輯面前,能看到一個問題的兩面甚至多面。
在平時的思維訓練中,我們要讓學生樹立反方意識,甚至預設反方立場。即用謹慎的態(tài)度來回應反對自己觀點的人,可??紤]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有人持反對觀點?反方觀點有無合乎理性的因素?反方觀點會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觀點是否有漏洞?需要怎樣的完善與補充?筆者認為,學生如能站在反方立場上思考問題,不斷地尋找自己觀點的不足,相信能更周密、細致地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的議論文也才更經得起推敲。
(二)鼓勵質疑追問,力求深度思維。
古人常言:“讀書時,不可以有己見,讀書后,不可以失己見。”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斷地質疑追問,讓自己的觀點更富理性、論證過程更嚴密、思考的維度更深刻。
學生的思維是遵循著由淺入深,由已知向未知延伸的規(guī)律。我們平時要讓學生樹立起“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的觀念。鼓勵他們不斷地質疑自己、質疑他人,甚至質疑權威,多問幾個“為什么”,讓思維不斷地深化。在讓學生不斷追問的時候,我們老師應該教會他們理性地運用辯證思維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變量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和辯證的充足理由律等。當學生在思考問題時,遵循著這些規(guī)律,不斷地質疑、不斷地追問,最終能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其本質,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思維才夠深刻,夠辯證。
讓大腦生成思想要遠比生成詩意和浪漫重要。在一次次提問與質疑的交鋒中,老師相機進行啟發(fā),形成追問,會使得學生思維更深入、更開闊,更具思維力度。
思維活動當然離不開思維方法的運作,作文教學也應當重視思維方法的滲透和訓練,否則,學生寫作時的思維活動會處于“欲吐還吞”的直覺頓悟狀態(tài)。所以,我們要注重對學生思路的引導,重視在思考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角度的多向化與個性化,并鍛煉其能優(yōu)選出思維角度,萃取其思維內核。
筆者以2014年江蘇高考新材料作文“什么是不朽”為例,來探討思考角度的多向化與個性化對文章立意的把握。
“什么是不朽”在承繼去年新材料作文形式與人文關注之外,題目比去年的“蠟燭與蝴蝶”要明朗。大家都是十七八歲的年齡,正值青春年少,人人都應該有事可寫。但是,這篇作文想寫好著實不易,需要同學們具有較強的思維品質來辯證分析。
(一)從“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角度立意:
這個材料會啟發(fā)學生第一感覺從生命的長度視角去寫對青春的思考,由兒童時代轉向青春時代,帶來了思想的準備與身體的變化。但不少考生會泛泛而論地談青春,說青春如何美好,青春如何不朽,單純地為寫青春而論述或描述青春,說大話、套話,這是膚淺的表現(xiàn)。這樣的思考維度僅僅是寫出了材料的表層,要寫出深度,需要向更深處進發(fā)。
(二)從“這種想法是天真的”角度立意:
沒有什么會像大自然一樣不朽,認為“青春不朽”的這種想法是天真的,青春總會消逝,人總要老去,僅有信念是不夠的,要面對現(xiàn)實,再深一步理解,即不去相信不朽,而是珍惜人生的每一個季節(jié)。從這個維度上思考青春比單純地描寫青春要高明一些,但并沒有探索到青春的本質,如果只圍繞要“珍惜青春”來寫,就有失偏頗了。
(三)從青春“朽與不朽”的辯證角度立意:
這個文題最好的思維層次便是青春的“朽與不朽”角度,這組關系講清楚了,不僅僅青春的本質浮現(xiàn)出來了,實際也是對于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問。要弄清楚這組關系,首先得思考不朽是什么?哪些是可以不朽的?反之亦然。再來追問:青春會不會“朽”或“不朽”?什么是“朽”的青春?什么是“不朽”的青春?有了這樣的思考維度,再來定位青春的態(tài)度抑或生命的價值追求,自然是扣準了題料的內核,即時間可以流逝,精神永遠不朽。應該說,這種層次的思考是有難度的,不僅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思維品質,也能反映出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議論文應是思維的產物,思維才是作文質量高低的關鍵。技巧的耍弄絕對掩蓋不了思想的蒼白,志趣的低俗一定發(fā)不出震撼人心的強音。
“欲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鄙朴谒伎?,才會分析。學生只有真正地學會思考、自覺思考,才能真正領悟事物的內涵與外延,寫作文時才能文思泉涌、下筆有神,才能真正達到“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的境界。關于如何鍛煉學生的思維,筆者僅窺冰山一角,以后還需更多地思考與實踐,在教學的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