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玲
(通渭縣平襄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甘肅 通渭743300)
禽沙門氏菌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禽類的一種傳染病。根據(jù)病原和癥狀的不同分為三種,主要有禽副傷寒、雞白痢和禽傷寒。
指除雞白痢和禽傷寒以外,由其他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禽類傳染病的總稱,各種家禽均可感染。
各種禽類均可感染本病,但只有一周齡內(nèi)的雛禽會發(fā)病死亡,成年雞多的慢性或隱性感染。本病傳播途徑是經(jīng)卵傳播及呼吸道、消化道。最急性經(jīng)過的雛雞一般無典型癥狀,多數(shù)病例表現(xiàn)為嗜睡狀、厭食、飲水量增加、白色下痢。剖檢可見肝、脾、腎充血、腫脹、心包炎、腸道出血性炎癥及壞死灶。病變與白痢相似。
處方①:鏈霉素或卡那霉素,每日每只雛雞1~2mg,分2次肌內(nèi)注射,或1L飲水添加1g,讓雛雞自行飲服;處方②:鹽酸土霉素0.5g,拌入100g粉料中喂雞,連用14d;處方③:狼牙草10g,車前子6 g,白頭翁6g,木香6g,白芍8g,煎汁拌料,每1 000只10日齡雛雞1次喂服,連喂5~7d。
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雛雞最常見的、危害性很大的傳染病,也稱雛白痢。本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病雞的排泄物污染了飼料、飲水和用具等均可傳播?;疾∧鸽u可通過種蛋將病菌傳給后代。公雞的睪丸也能帶菌,通過交配可把病菌傳給后代。
各種年齡的雞都能感染雞白痢。雛雞在出殼后第三天就能致病,7日齡左右死亡率最高。病雞精神萎頓,翅膀下垂,怕冷,不愿走動,身體蜷縮,常互相擁擠成一團(tuán),發(fā)出“嘰嘰”的尖叫聲;食欲減退或不食,嗉囊空虛并充滿氣體或水;排白色漿糊狀糞便并粘住肛門周圍羽毛,俗稱“糊屁股”。多數(shù)病雞有呼吸困難癥狀,伸頸張口。本病死亡率較高。
處方①:鹽酸土霉素0.1~0.5g,拌入100g粉料中飼喂病雞,連喂1周;處方②:在飲水中加0.1%~0.5%土霉素;處方③:魚腥草400g,地錦草200 g,茵陳150g,桔梗150g,馬齒莧200g,蒲公英250 g,車前子100g。煎汁喂服,可供600只病雞1日用量,連服3d;處方④:白頭翁100g,炒愧米50g,馬齒莧25g,鴉膽子50g,黃柏25g,罌粟殼25g,甘草5g,大蒜100g。將大蒜搗爛,加白酒300mL,制成大蒜酊。將余藥加水900mL,泡24h,煮沸后用紗布濾汁,混入大蒜酊后飲服。
由禽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
潛伏期一般為4~5d。以發(fā)熱、貧血、下痢為特征。病雞精神沉郁,雞冠肉髯貧血、蒼白、萎縮。體溫升高1~3℃。有的病雞下痢,排綠色或黃綠色稀糞。
急性病例常無明顯病變,病程稍長的可見肝、脾、腎充血腫大。亞急性、慢性病例,以肝腫大呈綠褐色或青銅色為特征。此外,肝臟和心肌有粟粒狀壞死灶。母雞可見卵巢、卵泡充血、出血、變形及變色,并常因卵子破裂引起腹膜炎。雛雞感染后,肺、心和肌胃可見灰白色病灶。
處方①:鹽酸金霉素0.1~0.5g,拌入100g粉料中飼喂家禽,連用7d;處方②:硫酸卡那霉素,按10~30g/kg體重劑量,或硫酸慶大霉素,按3~5 g/kg體重劑量,肌內(nèi)注射,每日2次,連用3~5d;處方③:磺胺-6-甲氧嘧啶0.05~0.2g,拌入100 g粉料中飼喂家禽,連用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