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明,劉海生,柏俊勛,張文林
(1.麟游縣公路動物防疫監(jiān)督檢查站,陜西 麟游721505;2.麟游縣崔木鎮(zhèn)畜牧獸醫(yī)工作站;3.麟游縣丈八鎮(zhèn)畜牧獸醫(yī)工作站)
脾胃不和是指脾胃的升降失調(diào)納運失常,而引起消化機能降低的病癥。脾主運化,胃主納藏,互為表里,為后天之本,又為中氣之源,兩者共同擔(dān)負消化機能,當(dāng)脾胃發(fā)生障礙,即可產(chǎn)生消化機能的變化,所以脾胃不和是多種消化機能反常后而出現(xiàn)的多種綜合癥。常見有胃寒、胃熱、脾虛、過食四種。筆者22年來在獸醫(yī)臨床上診治耕牛脾胃不和癥42例,其中胃寒17 例,胃熱5 例,脾虛11 例,過食9例,均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F(xiàn)將診治情況報告如下,供同仁參考。
本病的發(fā)生與飼養(yǎng)管理不當(dāng)以及使役過渡關(guān)系極大,久則影響脾胃的納運功能失調(diào)。
多發(fā)生于氣候突變之后,尤其是老弱的家畜發(fā)病的較多。如寒夜外拴,久露風(fēng)霜,圈舍潮濕,陰雨苦淋;或久渴而失飲,遇冷水飲之過多;或寒冬誤食冰凍草料等,均能使陰寒之邪傷及脾胃,因而脾胃陽衰,無力腐熟運化而成胃寒之癥。
多發(fā)生于暑月炎天,失于飲水;或乘饑而喂熱草、谷料太多,致使熱積于胃,耗傷胃津,腐熟運化功能失常而成胃熱之癥。
多發(fā)老弱的家畜,由于久勞而氣血虧損過甚,加之飼管不良,飲喂失時,久則脾虛胃弱,納運失職,逐成脾虛之癥。
多因喂養(yǎng)豐富,或偷吃谷料過多,致使料毒積于胃脘,傷及脾胃,脾胃不能正常腐熟、運化而成過食之癥。
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鼻寒耳涼,口涎滑利,糞便稀薄并夾有末消化的飼料,體溫不高,舌色淡兼青,苔薄,脈象遲細。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口干舌燥缺津,糞干,尿赤,喜飲,舌色紅,舌苔黃,脈象洪大。
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毛焦膁吊,四肢浮腫,行走無力,舌體虛軟,口津滑利,排糞帶水,口色青白或微黃,脈沉遲無力。
神困頭低,四肢行動不靈活,口臭,肚腹脹疼,食欲減退或不食,糞內(nèi)有未消化的谷料,舌色紅,苔黃,脈象沉濇。
3.1.1 治療原則 以溫中袪寒、理氣健脾為治則。采用平胃散《中獸醫(yī)學(xué)》方(蒼術(shù)45g,陳皮30g,厚樸35g,生姜25g,甘草20g,大棗20g),加味共為末,開水沖,候溫灌服。隨癥加減:有表寒加桂枝25 g,白芷20g,里寒加肉桂25g,故紙20g,如表里俱寒的以上各味合加。一般為中等體型耕牛的量。
3.1.2 方解 本方的蒼術(shù)燥濕健脾為主,陳皮、厚樸理氣降逆而化濕為輔,甘草、大棗益氣調(diào)中,生姜開胃進食。諸藥相合,具有燥濕健脾、理氣開胃之力,以達治愈的目的。
3.2.1 治療原則 以清胃生津為治則。采用清胃散《中獸醫(yī)學(xué)河南經(jīng)驗方》方(生石膏30g,知母30 g,天花粉30g,枳殼24g,麥冬24g,甘草15g),加味共為末,開水沖,候溫灌服。一般為中等體型耕牛的量。
3.2.2 方解 本方的石膏瀉胃火、解肌熱為主,知母清熱養(yǎng)陰,治胃熱止渴為輔,天花粉、麥冬清肺潤燥、養(yǎng)胃生津,枳殼、甘草行氣寬中、和胃養(yǎng)陰,六味相合,具有清熱、養(yǎng)陰、生津、止渴的功能。
3.3.1 治療原則 以補中益氣為治則。采用補中益氣湯《中獸醫(yī)學(xué)》方(炙黃芪50g,炙甘草45g,黨參30g,白術(shù)30g,當(dāng)歸30g,陳皮30g,升麻20g,柴胡20g),加味共為末,開水沖,候溫灌服。一般為中等體型耕牛的量。
3.3.2 方解 本方的黃芪補氣升陽為主,配黨參、甘草、白術(shù)益氣健脾;當(dāng)歸補血,陳皮理氣健脾為輔,方中佐少量升麻、柴胡,可益氣升陽,八味相合,具有調(diào)補脾胃、升陽益氣之功效,以達治愈的目的。
3.4.1 治療原則 以消積破氣、化谷寬腸為治則。采用曲蘗散《中獸醫(yī)學(xué)》方(神曲、麥芽、山楂各50g,枳殼、青皮、陳皮各35g,蒼術(shù)、厚樸各30g,甘草20 g),加味共為末,開水沖,候溫,加生油、生蘿卜(搗爛)、童便灌服。一般為中等體型耕牛的量。
3.4.2 方解 本方的神曲、麥芽、山楂消谷化積為主,枳殼順氣寬腸,青皮破氣散積,陳皮理氣調(diào)中,以行氣導(dǎo)滯為輔,脾失健運,水濕停留,故以蒼術(shù)燥濕升陽,厚樸除濕散滿為佐;甘草和中補土為使。九味相合,具有化谷消積、破氣寬腸之功效,以達治愈的目的。
1988年12月21日,麟游縣廟灣鄉(xiāng)佛堂寺村王某家一頭10歲耕牛就診,主訴:“該牛三天后,慢草,反芻少,精神差,有腹疼起臥,腸鳴拉稀?!卑Y見:該牛精神不振,鼻寒耳涼,口涎滑利,糞便稀薄并夾有末消化的飼料,體溫37.2 ℃,心率每分鐘65次,舌色淡兼青,苔薄。診為胃寒癥,隨用平胃散加減:蒼術(shù)45g,陳皮30g,厚樸35g,生姜25g,甘草20g,大棗20g,肉桂25g,故紙20g,以上八味涼水泡藥,煎煮兩次,候溫一次灌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劑,病情明顯好轉(zhuǎn)。后繼服三劑(共為末,開水沖調(diào))痊愈。
1994年7月6日,麟游縣澄銘窯鄉(xiāng)馬家堡村馬家堡組馬某家一頭耕牛就診,主訴:“該牛兩天后,不吃草,糞干尿黃,精神差,喜飲冷水?!卑Y見:該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體溫39.5℃,心率每分鐘85次,口干舌燥缺津,口臭,糞干,尿赤,喜飲,舌色紅,舌苔黃。診為胃熱癥,隨用清胃散:生石膏30g,知母30 g,天花粉30g,枳殼24g,麥冬24g,甘草15g,以上六味涼水泡藥,煎煮兩次,涼后一次灌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劑,病情好轉(zhuǎn)。后繼服兩劑(共為末,開水沖調(diào))痊愈。
2002年3月18日,麟游縣九成宮鎮(zhèn)北馬坊村北馬坊組魏某家一頭耕牛就診,主訴:“該牛一周后,走路無力,身瘦,不吃草,拉稀?!卑Y見: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前胃蠕動音弱,毛焦膁吊,四肢浮腫,行走無力,舌體虛軟,口津滑利,排糞帶水,體溫38.5℃,心率每分鐘67次,口色青白或微黃。診為脾虛癥,隨用補中益氣湯:炙黃芪50g,炙甘草45g,黨參30g,白術(shù)30g,當(dāng)歸30g,陳皮30g,升麻20g,柴胡20 g,以上八味共為末,開水沖,候溫灌服。一日一劑,連服十劑,病情痊愈。
2005年9月17日,麟游縣九成宮鎮(zhèn)石臼山村賀家樓組呂某家一頭耕牛就診,主訴:“該牛昨天下午偷吃了自家玉米地玉米棒,肚腹脹滿,四肢行動不靈活,精神差?!卑Y見:神困頭低,四肢行動不靈活,口臭,肚腹脹疼,不食,體溫40.3 ℃,心率每分鐘88次,糞內(nèi)有未消化的谷料,舌色紅,苔黃。診為過食癥,隨用曲蘗散:神曲、麥芽、山楂各50g,枳殼、青皮、陳皮各35g,蒼術(shù)、厚樸各30g,甘草20g,以上九味涼水泡藥,煎煮兩次,候溫加生油、生蘿卜(搗爛)、童便一次灌服,一日一劑,連服五劑,病情好轉(zhuǎn)。后繼服兩劑(共為末,開水沖調(diào))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