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碎飛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zhèn)第二小學)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合作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語言,在國際交流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近年來,我們國家對小學生英語教育尤為關注。英語作為一門小學教學的基礎性課程,對學生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下,小學生無法完全適應這門外來的語言。因此,教育部提出了新課改的解決方案,目的在于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新課改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都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小學教學中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這對小學英語教師工作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教師作為課程改革質量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在新課改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必須準確進行自身定位,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以下主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進行闡述。
主觀性因素指的是教師自身條件、知識能力水平以及教學方式等。根據(jù)有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教師的年齡和職稱等因素都會影響其對新課改的適應能力。比如說,年輕的教師一定會比年老的教師更容易適應新鮮的事物,所以,年輕教師更容易接受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教師的學歷水平不同,對新課改的適應程度也不同。教師的知識水平?jīng)Q定教師能否建立符合新課標的教學方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要求教師具有開發(fā)和設計兩種能力,所以,知識水平高的教師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課改。此外,與傳統(tǒng)教師教學方式相比,不同層次教師間交流合作的模式更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更有利于新課改實施。
客觀性因素主要指學校和學生家長。一方面,小學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大,經(jīng)常有一個教師帶多個班級的現(xiàn)象;新課標教材跨度大,教師一時無法完全適應新課改帶來的變化。另一方面,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的加深,他們給學生業(yè)余時間報大量補習班,過于注重學生成績,給教師新課改的實施帶來一定難度。
環(huán)境對一個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更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周圍歡快的氣氛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語言、動作能力,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課堂中使用全英語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在此之上,以積極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積極鼓勵每一位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比如,師生之間的互動。
電子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教育工作帶來了便利。教師不再像以前只能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育設備,將學生置身于情境化教學當中,以此加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讓學生掌握到知識就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其實不然。教師若只是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也只是全盤接收了知識內容,對學習知識的方法涉足不深。實踐證明,被動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也更不符合新課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懂得如何自主學習,使學生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由于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當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其知識水平對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有關鍵性影響。因此,提高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也是促進新課改實施的主要因素。
理論推動實踐,我們國家小學英語教育的普及比較晚,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結構。所以,要想有效推動新課改的實施,就要積極借鑒國外較先進的教學理念,再結合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不斷提高小學英語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
面對新課改對小學英語帶來的挑戰(zhàn),一方面,教師之間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互相借鑒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相互探討解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難題。這樣不但能夠更快地達到新課改的要求,還能夠依靠整體合作的力量減輕工作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在教師相互交流借鑒的基礎上,多開展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比如,安排本校英語教師去其他學校學習教學方法,拓寬交流范圍,這樣便于更全面解決新課改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教師知識水平和促進教師間交流與合作等多種措施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以此提高小學英語教師對新課改的適應程度,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井晶.小學英語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任蘇梅.淺談新課改下的學習英語教學[J].學周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