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江蘇省豐縣中學)
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nèi)涵
李靜
(江蘇省豐縣中學)
詩歌是自信的歌唱,也是靈魂的悸動,怎樣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nèi)涵呢?下面從用靈魂感知作品、從意象中感受情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作幾個問題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
詩歌;內(nèi)涵;感知;意象;創(chuàng)作背景
1.提升學習興趣,為詩作配樂
學習詩歌《再別康橋》,引領大家選曲配樂朗讀,什么歌曲合適?柴可夫斯基的《悲愴》?貝多芬的《命運》?《彩云追月》?最后大家一致選舒曼的小提琴曲《夢幻曲》。《夢幻曲》惆悵滿懷,描寫逼真,簡潔生動,抒情濃厚,輕盈縹緲,似泣似訴,如夢如幻,讓人遐想無限,不能自已。傾聽著柔美舒緩的音樂,讀著輕盈柔和的《再別康橋》,珠聯(lián)璧合,桴鼓相應,別有意境,從而增加了學生對《再別康橋》的感知。
2.選擇不同的“音箱”歌唱
說起唱歌,學生頓時群情踴躍,有的說電音尚雯婕能夠表現(xiàn),有的說小太陽白舉綱可以詮釋,有的說是鐵肺鄧紫棋演唱最痛快,有的說也只有音樂瘋子華晨宇才能夠表達得淋漓盡致,還有學生立即模仿,歌喉一囀,全場寂靜。與歌唱藝術結合,確實是震撼人心,尤其是可以將歌曲的特點發(fā)揮到極致:精粹處反復演唱,結尾處“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一唱三嘆,真摯的感情得到充分抒發(fā),使得學生對詩人在詩中所寄托的感情感同身受,淪肌浹髓。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能夠?qū)Α对賱e康橋》有了更深入的把握,學習的興致再掀高潮。
舊地重游,縷縷情思化作凄美婉約的詩句,對“云彩”、“金柳”、“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等景物描繪如畫,如在眼前。整首詩的情感充滿了似水柔情,第一節(ji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痹娙诉B用三個“輕輕的”,似隨手拈來,但“看似容易卻艱辛”,其中有多少的依戀,有多少的難舍!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學們認為作者究竟是和誰道別呢?只是向母校告別嗎?那何必“輕手輕腳的,生怕驚醒夢中人一樣”?他向喜歡的人道別?不敢驚擾意中人的美夢,輕輕的來了,又輕輕的走了?或者,作者是和“另一個我”道別,和“記憶中的我”抑或“留在此地的我”,作者是和自己的心靈溝通,所以輕聲細語,繾綣呢喃……
徐志摩曾經(jīng)在《猛虎集·序文》中做過詳細的自我剖析: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他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在《吸煙與文化》中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再別康橋》問世,成為不朽的名作。
《再別康橋》感染了我們,同學們反復閱讀,我們?nèi)砍两谠姼璧囊饩忱?,大家都深受感動。我進一步引領同學們學習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布置作業(yè),要求同學們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題目可作《再別……》。我和學生闡述說,詩歌的創(chuàng)作是一種經(jīng)驗的表達,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如果沒有經(jīng)驗,缺乏情感,絕對寫不出璀璨瑰麗、撼人魂魄的詩篇。寫詩,不要違背詩道。思想豐富、情感高尚、境界高卓、別出心裁都屬于詩道。很多人寫詩,盡心雕琢,語甚工麗,唯內(nèi)容空洞,缺乏新意,這是古今詩界的大病。詩道重氣節(jié)、靈魂,惟其如此,才能夠?qū)懗銮Ч诺慕^唱,不朽的詩篇。寫詩要有壯思,要有骨氣,要像《再別康橋》這樣有感染力。如果同學們有驚人之作,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句子,我也一定會給予獎勵!
·編輯 段驍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