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千里
(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
雙軸關系與對外漢語教學
齊千里
(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寫作是其難點也是其重點。利用符號學中“雙軸關系”的概念重點分析了漢語寫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相關教學對策,并得出結論:從符號學角度來看,“雙軸能力”是一個學習者漢語水平的直接體現(xiàn),而提高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就是提高其對于漢語的“雙軸關系”的掌握。
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寫作;雙軸關系;符號學
所謂雙軸關系,是指符號文本的兩個展開向度,索緒爾將這兩個向度分別命名為“句段關系”(syntagmatic relations)和“聯(lián)想關系”(associative relations)。索緒爾解釋到:“在話語中,各個詞,由于它們是連接在一起的,彼此結成了以語言的線條特性為基礎的關系,排除了同時發(fā)出兩個要素的可能性。這些要素一個挨著一個排列在言語的鏈條上面。這些以長度為支柱的結合可以稱為句段?!薄傲硪环矫妫谠捳Z之外,各個有某種共同點的詞會在人們的記憶里聯(lián)合起來,構成具有各種關系的集合?!薄拔覀兛梢钥吹剑@些配合跟前一種完全不同。它們不是以長度為支柱的;它們的所在地是在人們的腦海里。它們屬于每個人的語言內部寶藏的一部分。我們管它們叫聯(lián)想關系。”之后,巴爾特(Roland Barthes)將雙軸關系引入到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巴爾特認為雙軸關系絕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語言之上,而應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由于索緒爾的術語較偏向心理主義,文本的品質不應當是“憑記憶”,所以之后符號學界將索緒爾的術語改為“組合軸”(syntagmatic)與“聚合軸”(paradigmatic),并以此為基礎發(fā)展出一整套相關理論。其中的組合軸,“就是一些符號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文本’的方式?!倍鴮τ诰酆陷S,“則是符號文本的每個成分背后所有可比較、從而有可能被選擇(有可能代替)的各種成分”。在語言學領域,雅柯布森于50年代推進了雙軸關系的理論,他提出:“聚合軸可稱為‘選擇軸’(axis of selection),功能是比較與選擇;組合軸可稱為‘結合軸’(axis of combination),功能是鄰接黏合?!毖趴虏忌J為,比較與連接,是人的思考方式與行為方式的最基本的兩個維度,也是任何文化得以維持并延續(xù)的二元。他的術語非常簡單明了,但一直未在學界流行。
舉例來說,一堂對外漢語教學課程,便可以看作一次符號雙軸操作的結果,它要求教師在一堂課上完成哪些任務,如首先講課文,第二步學習生詞,第三步口語練習,第四步問題解答等等,這便是在組合軸上的對于課堂教學內容邏輯順序的安排;同時,有一個巨大的“材料庫”,教師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教學的具體內容,如講解哪一篇課文,教授學生哪些生詞,進行怎樣的口語練習等等,這便是在聚合軸上進行操作。在中國也經常將兩個術語譯作“縱聚合軸”與“橫組合軸”,但所謂縱橫,更多是語言這種線性展開的符號才談得上縱橫的概念,而且中文的書寫方式并不一定是“橫向”的,所以本文仍建議不提所謂縱橫。
凡是人類的表意活動中,必定會涉及“雙軸關系”,不論是在符號發(fā)送階段還是解釋符號文本。“符號文本的雙軸操作,必然出現(xiàn)于任何表意活動中。無論是櫥窗的布置,還是招聘人才、會議安排、電影鏡頭的挑選與組接、舞臺場面的調度與連接、論文的章節(jié)安排、故事的起承轉合,凡是符號文本,絕對不可能沒有這雙軸關系?!薄霸诮忉尫栁谋緯r,同樣需要雙軸操作,接收者所感知到的,只是文本和一部分伴隨文本,但是它的解釋如果要比較深入,就必須明白已經隱藏(選下)的聚合系列是什么?!彪p軸關系的應用范圍極廣,甚至是“實際的”選擇和組合中,雙軸關系都可以派上用場,例如足球比賽中的人員選擇,要考慮球員的經驗、氣質、名聲等等,這些實際都是意義問題。由上述可見,“雙軸關系”幾乎可以涵蓋一切符號文本,而且其最初便是關于語言問題的理論,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問題上,比如說在構詞、造句、寫作等等之上,“雙軸關系”應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與啟發(fā)性。
在雙軸的操作上,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偏向,在語言會話、寫作以及符號表意時,這種偏向會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雅柯布森將醫(yī)學上的失語癥(aphasia)從病理上分為了兩大類:“相似性混亂”(similarity disorder)與“鄰接性混亂(contiguity disorder)”,所謂相似性混亂,就是指病人失去了“組合”的能力,他們的病理性語言語法混亂,詞序混亂,連接元素丟失,但其在失去組合能力的同時,依舊保持了聚合能力,可用一些詞來替代另一些詞,例如利用“小望遠鏡”來替代“顯微鏡”等;另外一類的相似性失序者,則似乎失去了“聚合”的能力:句子從語法角度來看非常正確,連接要素也很完整,但詞匯卻極其匱乏,甚至無法看出一行手稿與一行印刷稿的語句是相同。雅柯布森由此總結到,人類大腦的語言工作區(qū)本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處理組合,另一部分處理聚合,人類正常的語言能力、符號表意能力,都是靠這兩種功能互相配合而成的。
“組合軸上的操作能力”和“聚合軸上的操作能力”,與符號學中的“雙軸偏重”關系密切:組合軸與聚合軸在實際的文本操作中,各有其偏重。一般來說這種偏向可以是一種個人對于文本建構方式的選擇,但在對外漢語的學習者身上,其更表現(xiàn)為個體對組合軸的操作能力與聚合軸的操作能力,而這兩種能力主要是依靠學得和習得來獲得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習漢語的過程就是增強學習者對于漢語的雙軸操作能力的過程。具體到語言問題上,組合能力主要與詞法能力、句法能力、排序能力、連接元素(連接詞、介詞、副詞)等等相關;而聚合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儲備、知識儲備、想象力以及翻譯能力上。組合能力能使語言更加規(guī)范,表達更加合理,邏輯更加清晰,思路更加縝密;而聚合能力能使形象更加鮮明,使語言更加精妙、生動,也顯得更有文化底蘊。在實際操作中,不同的漢語學習者對雙軸關系的把握有所差異,應該對其短板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
以漢語寫作為例,對于漢語的聚合能力與組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漢語學習者的寫作能力。
組合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對漢語語法的掌握程度上,學習者如果對漢語語法及文章結構等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寫作時可以做到條理分明、語句平順、篇章結構安排合理等等,使整個文章邏輯清楚、脈絡清晰、連貫性強,通順流暢、具有一氣呵成之感,同時易于讀者理解。而如果對于漢語的組合能力較差,寫出來的文章則會出現(xiàn)上句子連接不正確,語法不正確等等問題,即使其有較為完善的漢語詞匯儲備及文化修養(yǎng),但卻難以將其連貫成文。
聚合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平時的知識、語言、經驗上的積累,文化底蘊、語言積累越豐富,在寫作時可供你做的“選擇”空間就越大,可使文章的詞匯豐富,富于變化,寫出的文章與別人雷同的可能性越小,脫穎而出的概率也就越大。當然,光有積累還不夠,聚合能力還體現(xiàn)在善于聯(lián)想,能有效調動自己腦海里積累的材料,也能更好地查閱相關資料。如果學習者的漢語聚合能力較差,就容易遇到上文所說的“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詞不達意”的問題,一方面對于漢語詞匯的儲備不夠,另一方面對于漢語聚合軸的處理也較為生疏,即使對于漢語詞匯有所儲備,但可能由于正規(guī)的教學訓練或自我練習不足,會導致無法調動自身的漢語知識儲備,即使勉強成文,內容也枯燥無味,用詞則相當貧乏,使文章的整體水平大打折扣。
在日常的漢語教學中,應當根據(jù)每個學習者的寫作成果進行一個大致判斷,了解每一個學習者、寫作者雙軸能力的高低,以便對學習者有一個針對性的訓練:如果學習者的文章通順而有條理,基本符合漢語語法,但內容空洞、詞語匱乏,說明寫作者的問題主要是在漢語的聚合能力上,由于聚合能力與其本身文化修養(yǎng)與母語寫作有極大關系,不完全屬于第二語言能力,所以這時應對其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一個相關的了解,如果學習者文化素養(yǎng)較高,并且母語寫作中不存在相關問題,那說明學習者的知識儲備不存在缺陷,正常的語言聚合能力也沒有問題,而是在于漢語詞匯及材料的儲備不足。這時應當對其進行一定的詞匯訓練與補充,另外鼓勵學習者在業(yè)余時間對漢語詞匯進行一個擴充,多了解一些漢語成語典故,多渠道地進行漢語輸入,如通過圖書、電視、報刊等等進行漢語材料的積累。如果學習者的文章中漢語詞匯豐富,例證恰當,但語言不通、條理不清,語法不正確,這就說明其在漢語的組合能力上較弱,則首先需要加強學習者的漢語詞法能力與句法能力,還要讓學習者多注意句型和句式的變化,否則即使其材料與詞匯較為豐富,句型單一仍會導致文章單調無味,而這點在初、中級的漢語寫作中尤為明顯,需要教師與學習者多加注意。除了上述所說,還需要對其多進行系統(tǒng)性的寫作訓練,多練筆,老師多予以糾正。在對于組合能力的加強上,整個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先讓學習者能寫成通順的獨立句子,再慢慢由句子連接成段落,最后進行語篇的表達,因為“得體地運用目的語進行語篇表達是寫作教學的最終目標?!?/p>
本文利用符號學上的雙軸關系分析了漢語寫作中的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相關教學對策,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整個對外漢語教學中,雙軸關系都是貫穿始終的。從符號學角度來看,語言教學(漢語教學)的本質就是加強學習者對目的語(漢語)的組合能力與聚合能力,如果教師可以充分理解并靈活運用“雙軸關系”,可以對學習者漢語雙軸上操作中的問題,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改善其漢語組合能力或聚合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習者的漢語水平。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0:170-171.
[2]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李曉琪.對外漢語閱讀與寫作教學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6:217.
·編輯 薛直艷
齊千里,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符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