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吳燕芬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shù)學院)
融合教育實踐活動對“95后”大學生影響的探究
李艷霞 吳燕芬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shù)學院)
“融合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是讓殘障的學生與同齡正常學生一起在常規(guī)學校(班級)接受教育。廣州大學市政技術(shù)學院是一所招收健聽學生和聽障人士的高職院校,實施融合教育已有8年。融合教育對聽障學生積極影響的研究已經(jīng)很多,旨在探究融合教育實踐活動對“90后”健聽大學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融合教育的實踐活動,能更好地激發(fā)“90后”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增強其自信心、同理心和感恩能力。
融合教育;“95后”;大學生;感恩;影響
融合教育思想發(fā)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民權(quán)運動,是一種用來描述障礙學生融入正常學生的班級、學校、社區(qū)環(huán)境,參加學習和社會活動的專業(yè)術(shù)語,其基本含義是不要把障礙兒童孤立于隔離的、封閉的教室、學校、交通設(shè)施和居住環(huán)境之內(nèi),主張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能真正地和正常發(fā)展的同伴一起參加學前教育、基礎(chǔ)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潛能。目前,國內(nèi)對實施融合教育高校的研究較少,對實施融合教育高校中健聽大學生影響的探究更少。因此,探究融合教育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以及健聽大學生受到的影響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事情。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shù)學院是華南地區(qū)招收聽障學生的一所全日制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約4000人,其中,聽障大學生約200人,他們和其他健聽學生共享相同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目前,在校大學生都已經(jīng)是“95后”,相對于“85后”的學生,他們思想更為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們權(quán)利意識凸現(xiàn),他們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他們自我意識強,容易忽視別人的感受,他們特立獨行,缺乏團隊精神。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探討融合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內(nèi)容、形式、以及“95后”大學生在其中的行動和受到的影響。
為了實施融合教育,我們在住宿模式、學習模式、學生干部隊伍建設(shè)以及學生活動方面進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融合教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
1.“平等參與融合”的理念先行,讓健聽學生從內(nèi)心接納聽障學生
面對聽障學生,學生工作的理念是“平等、參與、融合”,從學生干部入手,再一次延伸至社團,最后普及到每個學生。第一步“平等”是針對初期聽障學生對團學工作活動的陌生,健聽生對與聽障學生溝通的不自信而設(shè)定的。首先要求健聽學生干部樹立平等意識,勿以另類眼光看待聽障學生,鼓勵其主動與聽障學生進行溝通,從寫紙條、短信開始,積極突破溝通障礙,營造愉快合作的工作氛圍。參與是指所有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向聽障生開放,邀請發(fā)動聽障學生加入其中,同時發(fā)動健聽學生根據(jù)聽障生的特點為他們特別設(shè)立學生社團,例如,手語協(xié)會。通過參與活動,讓更多的健聽學生對其加深了解。融合是指對于聽障學生,他們對大學的學習和活動已有相當?shù)恼J識,由以往的內(nèi)心充滿不確定變到積極自信、樂于融入。對于健聽生,他們已掌握基本的與聾人學生溝通的技巧和規(guī)律,由以往的不熟悉、不相信變?yōu)闃酚谂c其合作、看到其身上的“閃光點”等,形成相互學習、相互成長的關(guān)系。
2.創(chuàng)設(shè)“2+2”住宿模式,“95后”學生和聽障生共同生活
在生活上,實踐“2+2”的住宿模式,即2個聾生和兩個健聽學生同住一間宿舍。為了更好地推行這一模式,我們采取志愿者報名,面試選擇的方式。健聽學生在沒有任何手語基礎(chǔ)的情況下,要想盡一切辦法和聽障生溝通,幫助聽障生更好地適應(yīng)大學生活,他們一起建立宿舍公約,開展宿舍活動,解決宿舍矛盾等,一段時間過后,“95后”學生學會了手語,理解了聽障學生,他們成為朋友。
3.健聽學生和聽障生共同進行實操性較強的課程
根據(jù)聽障生動手能力強、理論較差的特點,讓他們和健聽學生一起上實操性較強的課程。課堂上,聽障生積極主動,大膽舉手發(fā)言,對健聽學生帶來了壓力和影響。讓“95后”的學生反思自我在同齡人中的位置,通過對比,讓他們更客觀地認知自我,認知他人。
4.所有學生組織、社團和活動都向聽障生開放
學院要求所有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必須面向聽障學生開放,給聽障學生充分自由選擇的權(quán)力。在各種學生組織、社團在成員招募時,指導老師不斷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全局意識,讓他們形成一種思維習慣——聽障生既特殊又不特殊,他們同樣是學院的一分子,不能夠被忽略排斥。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各種學生組織、社團都紛紛向聾生開放,有的還根據(jù)聾生的特點,進行特別的招募。
同時,在校內(nèi)外的學生活動中,聽障學生也都參與其中,和健聽學生一起排演文藝節(jié)目,和健聽學生同臺競爭……另外,健聽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聽障學生的活動中,例如,愛耳日活動、助殘日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和聽障生溝通交流,更好地接納和了解他們。
5.學生干部隊伍建設(shè)采用“健聽生+聽障生”合作模式
在聽障生的班級,設(shè)立“特教助理”,由兩名大二的學生擔任,采用“健聽生+聽障生”的合作模式。特教助理引導聽障生積極參與團總支學生會的鍛煉,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促進聽障生和健聽生在活動中的融合。另外,各系團總支學生會各部門,也吸納大一的聽障生擔任部門干事。在學生干部的培訓中,采取健聽生和聽障學生一對一結(jié)對的措施,要求他們之間建立聯(lián)系制度,互相支持,互相幫扶。
如果說融合教育理念的宣傳和普及讓“95后”學生從理性上了解了殘疾人,那么融合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則讓“95后”學生從感情上、行動上實實在在地理解和接納了殘疾人,讓他們走進了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世界,也讓自己從這個不一樣的世界中收獲很多。
1.學生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
“95后”的學生都是從電視上或者網(wǎng)絡(luò)上了解聽障人群,參與融合教育實踐活動的他們價值觀更加多元化,能夠切實體會聽障人士和他們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在了解了這種不同后,他們變得更加包容,能夠站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對于他們走向社會接納殘疾人群體,并平等地對待他們奠定了基礎(chǔ),也為社會培養(yǎng)了一批有公益心的人。在學院發(fā)起“2+2”住宿模式,征集志愿者的時候,大二、大三的學生報名人數(shù)明顯高于大一學生。參與“2+2”住宿的學生能夠包容聽障生因殘疾而給他們生活帶來的不便,例如,聽障生會常常無意弄出很大的聲音等。
另外,為了更好地和聽障學生溝通,學生自發(fā)成立了“手語協(xié)會”,他們走近聽障學生,和他們學習手語,和他們溝通交流。學院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紅十字會、手語協(xié)會、籃球協(xié)會、街舞隊……各類學生社團紛紛向聽障學生伸出了歡迎的雙手,邀請聽障學生加入他們,社團的會員也自發(fā)學習手語。不懂手語的學生也會非常主動地采用手機大字的方式和聽障學生主動交流,幫助聽障生解決他們在社團活動中遇到的問題。“95后”的學生說:和聽障生在一起生活、學習、活動,自己的世界變得更開闊了,更能理解和包容身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了。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同理心即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5后”學生自我意識強,其成長環(huán)境造成其難免更多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更多考慮自己的感受,忽視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通過對參與融合教育實踐活動學生的觀察和訪談,發(fā)現(xiàn)他們開始變得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更可喜的是,這種同理心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參與融合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生身上,也慢慢出現(xiàn)在其他學生身上。當“95后”學生在校園里見到聽障學生的時候,他們會很禮貌性地用微笑、點頭或者招手等方式打招呼。因為他們會開始考慮聽障生的感受,禮貌性地打招呼不至于讓聽障學生產(chǎn)生被忽視的感覺而自卑。所有學生社團、學生組織的成員在開展活動前期,都自覺地考慮活動是否也能讓聽障學生有參與的機會,活動開展期間,他們會通過他們學習到的手語和聽障生溝通。
3.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聽障學生非常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校園各類學生活動和競賽。他們的那份用心、積極的態(tài)度影響著所有在校的健聽學生。課堂上,原本“不屑于”舉手發(fā)言的學生,看到聽障學生在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展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他們也主動舉起自己的手;運動場上,看到聽障學生雖然聽不到歡呼加油聲卻一直堅持的場景時,健聽學生自發(fā)用手勢表達他們對聽障生的鼓勵;文藝舞臺,當聽障學生用手語表演節(jié)目的時候,健聽學生在臺下和他們用手語互動。他們說:原本我們以為他們是殘疾人,什么都不會,可看到他們那么主動展示自己才能的時候,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更努力、更積極呢?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健聽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提升,他們開始參與到曾經(jīng)被他們視為“無所謂”的各類競賽、活動中。校園中呈現(xiàn)出融合競爭的良好氛圍。
4.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
在融合教育實踐活動中,優(yōu)秀的聽障學生展示出了熱情、誠實、才干、勇氣、堅強、責任……成為“95后”健聽學生的榜樣。在榜樣的作用下,在強烈的對比下,健聽學生學會了感恩,他們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幸運的、幸福的。參加融合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生表示:聽障學生遇到失聰?shù)脑庥?,卻沒有抱怨生活,而是微笑著面對生活,積極學習。每次我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會想到他們,覺得自己的這些困難算不了什么;每次遇到了痛苦的事情,都覺得這些痛苦都是一時的,我學會了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困苦,學會了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麗的一面。
總之,實施融合教育實踐活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給“95后”大學生帶來了積極影響,推動他們“向上、向善”,提升了他們的心理品質(zhì)。
[1]方俊明.融合教育與教師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4(3).
[2]王琦.高等職業(yè)院校實施“融合教育”的路徑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9(11).
[3]張寧生.殘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