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zhèn)中心小學)
任何一本教材的教學內容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找準新知識的支撐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fā),把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學習探索之中,激發(fā)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授《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在幻燈片上展示《西游記》中八戒化緣的故事:在取經的路上,悟空連害三人,唐僧將其逐走。悟空走后,唐僧讓八戒去化緣。八戒想,如果能化到六個饅頭就好了。故事講到這里,教師提出問題:那么,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分多少個饅頭呢?這時,學生會說是6除以3,每個人分2個。當問題解決后,教師接著講故事,但是八戒只化到一個饅頭。教師提出下一個問題:此時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分多少個饅頭呢?此問題一出,學生紛紛陷入了沉思,他們雖然知道是1除以3,但是對于分數(shù)的概念卻毫無頭緒,這樣筆者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新授知識順利地導入了課堂中。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要根據(jù)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找準學生的認知的停靠點,把學生引向對外部所提供的信息的加工、處理、探索之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比如,筆者在教學《認識大面額人民幣》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在正式上課之前,筆者準備了3件衣服和一些學生用品以及幾張大額的人民幣。正式上課時,找兩個學生拿著教師準備好的人民幣來買衣服或學習用品,這樣的“實境”導課,能使小學生從真實的生活情景中直觀感知大額人民幣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讓學生從小就明白數(shù)學是源于生活,同時,也要為生活服務的道理。這樣的導課方式最終把小學生從外部感知的信息中引導到課內的學習上來了,學生在此基礎上就會逐漸思考、逐漸探索、逐漸成長。
[1]丁璐.小學數(shù)學導課形式要多樣化[J].新課程:小學,2012(07).
[2]戴永斌.合理利用,如虎添翼:多媒體手段促進小學數(shù)學教學策略點滴[J].小學數(shù)學參考,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