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邊緣到中心:女議員在美國國會身份的演變

      2015-08-15 00:48:04熊禮偉
      皖西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女議員佩洛西參議員

      熊禮偉

      (皖西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六安237012)

      在美國“三權分立”政治體制中,聯邦國會既是最高立法機構,也是其代議制民主的核心體現形式。但同時,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將美國婦女長期排除在“國會山”之外。直至1917年,珍妮特·蘭金(Jeannette Rankin)當選為眾議員,美國才在建國141后誕生首位女性國會議員。

      論及女議員在國會身份的演變歷程,歐文·戈佐克(Irwin Gertzog)將之歸納為:文雅陪襯者(gentlewoman amateur),低 調 實 干 家 (neutral professional)和女權主義合作者(feminist colleague)?!拔难排阋r者”指女性初入國會時,人數屈指可數,其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低調實干家”仍指女性在國會處于絕對弱勢地位,在女權議題上行為低調,但她們已能在國會中發(fā)揮一定實質性作用?!芭畽嘀髁x合作者”指女議員堅信男、女議員地位平等,并有著明確的指導思想和斗爭目標,她們亦不會刻意回避與男議員間的分歧與沖突[1](P243-264)。雖較為籠統(tǒng)、抽象,但這一概括基本反映出女議員在美國國會身份、地位的歷史演變過程。通過對代表性人物和典型案例的解讀,文章著力剖析國會女議員身份的演革歷程,突出她們地位的逐步提升既推動了女權事業(yè)的發(fā)展,亦完善了美國的政治制度。

      一、文雅陪襯者:女性在國會參政的起步階段

      自1917開始,男性對國會議席的獨占局面便成為歷史。1920年8月,賦予婦女選舉權的聯邦憲法第19修正案正式生效。為美國婦女參與選舉拉開了序幕,更直接地促進了女性在國會地位的提升。在美國的選舉體制下,當婦女群體獲得選舉權后,為贏得更多女性選民在各類選舉中的支持,民主、共和兩黨勢必采取相應措施來關注她們的政治訴求,而它們在女性進入國會上的態(tài)度即體現這一點。1920年后,兩黨不但開始支持女性參與國會議席的競選,而且還在她們難以勝選的情況下,通過任命或特別選舉等方式讓少數女性成為國會議員。譬如,1922年7月,溫妮弗雷德·赫克(Winnifred Huck)通過伊利諾伊州共和黨的特別選舉,繼承其父親去世后該州空缺的眾議院席位。1922年11月,來自佐治亞州的麗貝卡·費爾頓(Rebecca Felton)被任命為參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參議員[2]。雖然這一時期的女議員人數極少,且一般是通過非常規(guī)方式產生,但無論怎樣,國會討論中自此有了女性的聲音。

      由于生活經歷、教育背景等方面與男性存在差異,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女議員,她們都更為關注弱勢群體、兒童、家庭暴力等與女性關系較為緊密的議題,并把這些男權政治中的“私人領域”議題轉換到“公共領域”[3](P126-127)。男權政治將兒童、家庭暴力等議題列入“私人領域”,而在美國注重保護個人隱私權的法規(guī)下,這些領域存在的歧視與不公平就可以免受社會監(jiān)管,這直接損害了婦女、兒童的權益。女性參與到國會工作之后,不論女議員的意愿最終能否實現,她們至少能將更多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的問題引入社會公共領域,使這些問題得以解決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女議員已是國會議程的當局者,她們既可通過自身努力獲取男議員對其工作能力和政治觀點的認可,又能更有效地引導媒體和公眾關注弱勢群體的訴求,婦女群體的權益自然包括其中,而這些是她們在未進入國會之前所無法辦到的。

      20世紀50年代之前,女議員人數極少,而且任職時間一般較短。從65屆(1917~1919)到80屆(1947~1949)國會,只有7位女性成為參議員,而女議員在眾議院所占比例從未超過2.5%。二戰(zhàn)后,女議員的人數亦未有快速增長。例如,85屆(1957~1959)國會只有1名女參議員,而女眾議員也僅占3.4%。眾所周知,贏得選舉是成為國會議員的正常途徑,但此一時期,眾多女議員卻并非通過此一途徑進入國會。再以65屆至80屆國會為例,在這期間的7位女參議員中,其中3位是填補丈夫去世后留下的空缺而成為參議員的。在同一時期,有41位女性成為眾議員,其中15位也是通過繼任而進入國會的。如此高比例的女議員通過此途徑成為國會議員,被稱為“寡婦繼承權”(widow's succession)[4]。因眾多女議員通過任命或特別選舉進入國會,她們的任期一般都較短。以首位女參議員費爾頓為例,她于1922年11月21日獲得任命,但她任職僅為1天,第2天即被新當選的男性參議員取代。可見,在初進議會的40多年間,女議員人數不但遠未達到一定比例,而且她們獲得任職資格的方式和任職時間都異乎尋常,故這一時期女議員很大程度上是婦女選舉權效應的產物。

      鑒于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女議員的整體狀況,她們難以在國會改變男權政治的運行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擬出相關提案,呼吁男性議員給予關注和支持。翻開女議員的從政歷史,在這一時期,她們也確實未能主導國會議程,成為國會制定關乎婦女、兒童權益重要議案的主角。基于任職人數、時間以及綜合政治能力等因素,女議員在國會的地位符合“文雅陪襯者”的定義,其象征意義遠遠大于實際意義。

      二、低調實干家:女性在國會參政的發(fā)展階段

      60年代后,每屆國會女議員人數“屈指可數”的局面仍未發(fā)生質變。整個60~70年代,只新產生5位女參議員,其中2位通過選舉進入參議院,其余3位仍是通過任命方式入職,在位時間短暫。至80年代末,每屆議會中女參議員比例從未超過2%。在眾議院,此一時期女議員的絕對人數有所增加,但她們所占比例仍極低。在87屆(1961~1963)中,女眾議員占4.1%,而至100屆(1987~1989),其比例也僅為5.5%。但同時,雖然女議員在比例上無實質性突破,但她們已能在相關法規(guī)的制定、實施過程中真正發(fā)揮作用,承擔起“低調實干家”的角色。

      伊迪絲·格林(Edith Green)是來自俄勒岡的民主黨女議員,在眾議院任職長達20年,她是此時“低調實干家”的代表。在職期間,她促使通過多項涉及婦女權益的法案。例如,男女同工同酬議案于1955年被提出,而在隨后8年,格林利用一切機會勸服男議員,讓他們認同男女做同樣的工作應獲相同報酬。在她的努力下,“同酬法案”于1963年獲得國會通過并生效。1972年“高等教育修正案”(第九條)禁止教育中存在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格林也是修正案的主要倡導者。對于以格林為代表的女議員,她們認為婦女群體在各個社會層面遭受歧視,在捍衛(wèi)女權問題上,自己責無旁貸。

      60年代前,女議員一般只被安排在國會的勞工、福利、教育等委員會工作。在男權政治看來,上述部門的職責隸屬傳統(tǒng)的婦女領域,“適合”女議員。60年代后,女議員開始挑戰(zhàn)這一帶有性別歧視的工作安排。1969年,雪莉·奇澤姆(Shirley Chisholm)成為首位贏得競選的黑人女眾議員。剛進國會時,她被安排到農業(yè)委員會林業(yè)分會工作。奇澤姆拒絕這一職務分配,這次史無前例的挑戰(zhàn)讓她被重新安排到退伍軍人 事 務委員會工作[5](P92-94)。作 為 “文雅的 陪 襯者”,女議員們亦關注婦女問題,但所發(fā)揮的作用有限,更無法在重要女權議案上獲得主導權。60年代后,隨著參政經驗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女議員發(fā)揮的作用隨之提升,這在《平等權利修正案》(ERA)批準期延長事件中便得到明顯體現。

      ERA在1923年由“全國婦女黨”提出,其核心內容是公民的天賦人權不能以性別為借口而被否定或節(jié)略。ERA要以憲法修正案形式徹底消除各個社會層面對女性的歧視,從而真正實現男女平等。經過半個世紀的斗爭,至1972年3月,ERA先后獲得參、眾兩院通過。

      60年代后,女議員在國會發(fā)揮的作用雖有提升,但整體弱勢地位并未改變,而女議員們力圖改變這一局面。鑒于此,他們計劃建立一個跨黨派的常設機構,以便將女議員的話語權最大化。1977年,“國會女議員決策委員會”正式成立?!皼Q策委員會”吸納不同的政治觀點[6](P10-15)。因制定的目標具體,爭議較小,易于操作,“決策委員會”在保護婦女、兒童權益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績,這些都凸顯了女議員地位的提升。

      雖然“國會女議員決策委員會”取得一定成績,但因該組織的“一致同意”原則,其作用與組建者預期的目標還相去甚遠,必須對“決策委員會”進行改革。1981年7月,“決策委員會”終止“一致同意”原則。雖然4名女議員立即宣布退出,但這種以犧牲人數的舉措讓其更具活力。因當時女議員人數有限,為擴大“決策委員會”影響力,組織者決定吸收具有女權思想的男議員加入。“國會女議員決策委員會”于1982年3月2日正式更名為“婦女議題國會組織委員會”(CCWI),可接納男議員加入。隨后2周內,66名男議員加入。至1982年底,申請加入的男議員達100人[7](P24)?!皣鴷h員決策委員會”的改革對女議員發(fā)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更好地保障了婦女、兒童權益。

      綜上所述,在60~80年代,就所占人數比例而言,女議員并未取得絕對優(yōu)勢,但她們在國會所起作用發(fā)生轉變,不再是只具象征意義的“文雅陪襯者”。此一期間,雖然女議員不會刻意以維護女權為口號,全面挑戰(zhàn)男性在國會的主導地位,但她們在相關立法及其制定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成了名副其實的“低調的實干家”。

      三、女權主義合作者:女性在國會參政的升華階段

      在美國婦女參政史上,1992年被稱為“婦女年”(The Year of Women),在當年的國會選舉中,48名(其中8名黑人)女性當選眾議員,其在眾議院的比例達到11%,7位女性當選參議員。其中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卡羅爾·布勞恩(Carol Braun)成為首位黑人女參議員[8]。1992年后,女議員在國會選舉上實現人數突破,這種歷史性突破讓她們能更多地關注到不同婦女群體的權益訴求,將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呈現在國會工作議程之中,而“婦女議題國會決策委員會”(CCWI)的發(fā)展歷程即能充分體現這一點。

      CCWI是女議員探討與婦女相關議題的主要平臺,但女議員人數少仍是制約其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因素。1992年后,眾議院的每一個專門委員會中都至少有1名CCWI女性成員。在里根政府時期,雖未能徹底推翻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果,但通過一系列行政命令來限制婦女的墮胎行為。鑒于墮胎的高昂費用,CCWI推動立法,讓貧窮婦女在接受墮胎手術時更易獲得公共醫(yī)療補助,并督促聯邦政府制定法規(guī),嚴懲蓄意威脅、傷害墮胎者和墮胎手術從業(yè)者[9](P50-52)。在克林頓政府的支持下,上述斗爭目標基本得以實現。除了維護婦女的墮胎權,這一時期CCWI還推動諸多提案的制定及實施。譬如,在103屆國會結束使命前,“防家庭暴力法案”(VAWA)獲得通過。

      隨著女議員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她們獲取領導權的意愿也得以相應提升。1978~1993年的15年間,研究者發(fā)現:女議員不僅改變了對領導權的認識,同時她們的領導才能在國會得到男性的廣泛認可。這種意識和能力的雙重提升足以讓女性真正獲得領導權,而芭芭拉·肯內利(Barbara Kennelly)和蘇珊·莫利納里(Susan Molinari)相繼當選民主、共和兩黨“眾議院委員會”副主席便是例證。

      1992年后,女議員不僅在人數上實現了突破,而且還獲得了相應的領導權。議長是眾議院的最高領導者,2007年,南?!づ迓逦鳎∟ancy Pelosi)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眾議院女議長,從而將女性在國會的領導權推至頂點。

      佩洛西1987年當選眾議員,先后任職于撥款和情報委員會。1999年,佩洛西競選民主黨眾議院黨鞭(Party Whip),并于2001年成功當選。競選過程中,她稱:“競選是因為我能夠幫助民主黨成為眾議院多數黨,而在此過程中,女性的思想和工作方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這是一個信號,表明女性同樣擁有無限的參政機遇?!贝文?,佩洛西又被民主黨議員選為該黨的眾議院領袖。為了能夠讓民主黨再次成為眾議院多數黨,佩洛西努力協調民主黨議員間的分歧,以便讓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成為一個團結的整體。2006年中期選舉結束后,民主黨再次成為眾議院多數黨,而依據慣例,佩洛西成為眾議院議長,從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110屆(2007~2009)眾議院議長就職典禮上,佩洛西說:“無論對國會還是美國婦女,此刻都具有特殊意義,而我們?yōu)橹却?00多年。在此期間,我們從未失去信心,并通過自己的奮斗來兌現美國對國民人人生而平等的承諾……對未來的美國婦女,天空才是極限,其它一切皆有可能”[10]。之后,這位女議長的工作表現成為焦點,而她在壓力下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領導職責。2010年中期選舉后,民主黨失去眾議院多數黨席位,這讓奧巴馬政府力推的醫(yī)改方案在國會通過的前景變得異常艱難。鑒于此,奧巴馬曾打算對醫(yī)改法案進行重大調整,以便獲得國會通過,而佩洛西極力說服奧巴馬堅持原則。在她的組織領導下,醫(yī)改法案順利獲得眾議院通過。在簽署法案時,奧巴馬稱贊佩洛西為“眾議院有史以來最優(yōu)秀的議長之一”。佩洛西的表現證明,同男性一樣,女性可以勝任各級政府的領導職位。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雖然女議員在國會的比例只維持在20%左右,但她們在其中已發(fā)揮了超出其所占比例的作用,并逐步獲得了一定的領導權,走到了立法舞臺的中心。隨著從政能力和經驗的豐富,這一時期的女議員堅信自己與男議員地位平等。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她們不會刻意回避與男議員間的分歧,不會隨意屈從男權意志。從這一角度來判斷,女議員在國會的地位已稱得上是“女權主義合作者”。

      四、結語

      縱觀女議員在國會近一個世紀的從政表現,尤其是在女權議題上的作用,她們的地位演革是一個從邊緣到中心的漸進變化過程。美國是典型的代議制民主國家,而立法機構是其代議制民主的基石之一。將女性排擠在國會大門之外,或只讓她們在其中發(fā)揮象征性作用,代議制民主都名不副實。鑒于此,女性進入國會并逐步從邊緣走向中心,這本身就是美國政治制度發(fā)展、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中期選舉后,女議員在參、眾兩院分別占20%和19.3%??梢?,女議員雖已走到國會舞臺的中心,但仍未能成為與男性等權的“主角”。這一事實也表明,美國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政治體制,其目前仍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

      [1]Gertzog,Irwin N.Congressional Women:Their Recruitment,Integration,and Behavior[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5.

      [2]美國國會女議員網.“Women Pioneers on Capitol Hill”,1917~1934[EB/OL].http://womenincongress.house.gov/historical-data/.

      [3]Swers,Michele L.The Difference Women Make:the Policy Impact of Women in Congres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4]美國國會女議員網.[EB/OL].http://womenincongress.house.gov/historical-data/.

      [5]Susan M.Hartmann.From Margin to Mainstream: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s Since 1960[M].NewYork:Alfred A.Knopf,Inc..

      [6]Gertzog,Irwin N.Women and Power on Capitol Hill:Reconstructing the Congressional Women's Caucus[M].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4.

      [7]Gertzog,Irwin N.Women and Power on Capitol Hill:Reconstructing the Congressional Women's Caucus[M].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4.

      [8]“Women in the U.S.Congress 1917~2011”,Center for 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s(CAWP)[EB/OL].http://www.cawp.rutgers.edu/fast-facts/levels-of-office/Congress-HistoricalInfo.php.

      [9]王恩銘.20世紀美國婦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0]Text of Nancy Pelosi's speech[EB/OL].http://www.sfgate. com/bayarea/article/Text-of-Nancy-Pelosi-sspeech-2625996.php#page-1.2007-01-04.

      猜你喜歡
      女議員佩洛西參議員
      本期導讀
      佩洛西被提名為眾議院議長
      佩洛西:美國歷史上首位眾議院女議長
      時代郵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00
      內華達州女議員要過半
      小巫見大巫
      “娘子軍”
      33
      小巫見大巫
      文苑(2011年7期)2011-05-09 07:31:08
      小巫見大巫
      雜文選刊(2009年9期)2009-05-14 13:37:46
      海盐县| 南江县| 仲巴县| 彰化县| 宜春市| 丁青县| 绥江县| 五大连池市| 蓬莱市| 吉林省| 南阳市| 武鸣县| 奉贤区| 黄石市| 阿克陶县| 玉门市| 称多县| 宜兴市| 南康市| 广汉市| 嘉黎县| 临城县| 都江堰市| 新营市| 澄城县| 分宜县| 安顺市| 石台县| 潼南县| 嫩江县| 北安市| 广水市| 瓮安县| 墨竹工卡县| 任丘市| 新郑市| 吉安市| 晋江市| 饶河县| 南召县|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