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對西方近代社會的影響

      2015-08-15 00:51:46范迎春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宗教改革路德教皇

      范迎春

      (河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發(fā)生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開創(chuàng)了西方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之路。作為這場偉大宗教運動的發(fā)軔者及領(lǐng)導者馬丁·路德,他所起的作用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盡管后人對他的評價中有不少貶義成分,說他在宗教改革的后期和諸侯、教皇同流合污,“完全站到與群眾對立的立場……不僅背叛了下層群眾,而且也出賣了本階級的宗教改革運動?!雹偃欢麑ξ鞣侥酥琳麄€近代社會的貢獻確是不容置疑的。

      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的背景

      16世紀初,西歐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tài)處于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時期,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方興未艾。隨著民族國家的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在反封建的斗爭中登上了政治舞臺。但由于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尚未成熟,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只有以本國的封建政權(quán)為后盾,才有成功之可能,這就決定了這次的改革并不徹底。同時,完成這一革命任務又必須從神學入手,因為 “中世紀把意識形態(tài)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因此,當時任何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不得不采取神學的形式;對于完全由宗教培養(yǎng)起來的群眾感情說來,要掀起巨大的風暴,就必須讓群眾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現(xiàn)”。②這就決定了這場革命運動必然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現(xiàn)。

      德國成為這場運動的首先爆發(fā)地,也是與它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分不開的。當時的英、法等國由于其經(jīng)濟的發(fā)展,王權(quán)的加強,都逐漸擺脫了教皇的控制,而德國經(jīng)濟落后,政治分裂,成為教皇肆意剝削與壓迫的對象。天主教會控制著德意志近1/2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教會的主教由羅馬任命,德意志人民要向羅馬教廷繳納大量的苛捐雜稅。與此同時,教皇和高級神職人員的腐化,也加深了群眾對天主教會的厭惡與痛恨。特別是羅馬教皇在德意志濫發(fā)贖罪券,坑害群眾,騙取錢財,引起了各愛國階層的普遍反感與憤怒,從而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首先在德意志爆發(fā)。

      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

      作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首倡者——馬丁·路德出生于一個貧困農(nóng)民的家庭,根據(jù)他的自傳說 “父親是個貧窮的礦工;母親為了養(yǎng)活我們這些孩子們,只好經(jīng)常地背負木柴。雙親都不遺余力地工作”。他還說 “我也做過乞丐,挨家挨戶乞討過面包”。③正是這段早期的貧窮生活導致了他對羅馬教廷腐敗的極度痛恨。此外,馬丁·路德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深受奧古斯丁神學思想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一種信仰至上和神秘主義的傾向。教皇利奧十世在德國各地兜售“贖罪券”,激起了本就對教廷腐敗不滿的路德的怒火,他于1517年10月31日在維登堡教堂的大門上貼出了 《關(guān)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 《九十五條論綱》,公開揭露和批判羅馬教廷濫售贖罪券的卑劣行徑,揭開了德國宗教改革的序幕。此后,路德又相繼發(fā)表了宗教改革的三大論著《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確立了他的宗教改革的領(lǐng)袖地位。對于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內(nèi)容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釋:

      (一)“因信稱義”說

      這是路德宗教改革理論的核心。“因信稱義”這一術(shù)語并非路德首創(chuàng),它最早出自 《新約全書》,如 《羅馬人書》中就有 “義人必因信得生”④、“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稱義”⑤、“凡信他的都得到義”⑥的經(jīng)文。但是,路德對此作出了新的解釋,認為 “靈魂稱義不因任何行為,僅由于信仰”⑦。即只是由于信仰就可以成為無罪的、得救的、自由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此信條是針對天主教一貫主張的 “圣禮得救”和 “善功贖罪”的教義提出的,認為人們不必通過天主教會及其神職人員,僅憑信仰就可以與上帝直接交通,從而建立了人與上帝的新型關(guān)系,徹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神圣性。他大膽宣稱: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禮,只靠終生信仰上帝,這才是基督教的正道。這種論點對教皇和天主教會是個沉重的打擊,也是擺脫中世紀基督教思想束縛的重要標志。

      (二)圣經(jīng)是信仰的最高準則

      路德主張 “基督教在世界上除基督為頭外,沒有別的頭”⑧,“教皇和主教都不是基督的代表,也永遠不能代表基督”⑨,唯有圣經(jīng)才是上帝的啟示,是救世的福音,因而是信仰的最高準則。他明確地指出 “凡不以圣經(jīng)為可靠啟示、為根據(jù)的說法都只能算為意見,而沒有相信的必要?!雹膺@是對教皇作為教會最高權(quán)威、基督在人世間代表的公開否定。由此,教皇喪失了對世俗政權(quán)和民眾的領(lǐng)導權(quán)、教規(guī)立法權(quán)和圣經(jīng)解釋權(quán)、贖罪赦免權(quán)以及司法審判權(quán)的理論依據(jù)。

      (三)建立民族、平等、廉潔的教會

      路德以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從理論上否定了中世紀教皇的絕對權(quán)威和教階制,但他并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教會,而是要改革教會,組建符合新生市民階級要求的教會。路德反對羅馬教皇控制德國教會,力主斷絕同羅馬教廷的所有聯(lián)系,建立德意志本民族的教會。他規(guī)定圣餐儀式的獻詞不再用拉丁語來朗讀,而是用德語來誦念。?作為市民資產(chǎn)階級的代言人,路德反對中世紀的教階制,主張 “我們凡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 “在平信徒和神父、貴族和主教以及屬靈和屬世的之間,確無差別”?。這種 “平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與羅馬天主教的 “教士特權(quán)論”相對立,反映了市民階級的平等要求。

      由于親眼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他決心改變傳統(tǒng)的禮儀和制度,從而建立一個廉潔的教會。他反對羅馬教會制定的繁雜豪華的禮儀,認為上帝的教會只有兩項圣禮即洗禮和圣餐,同時簡化儀式、廢除彌撒繁瑣程序和教堂的豪華陳設(shè)。除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外,對一些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合并于周末,不再單獨進行。路德還大膽地提出政教分離的設(shè)想,羅馬教廷只管信仰上的事,至于財產(chǎn)、金錢、生命等事務應由政府處理,皇權(quán)應該名副其實。

      三、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西方近代社會的影響

      (一)為西方近代社會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個人精神的思想奠定了基礎(chǔ)

      路德宗教改革核心就是 “唯信稱義”,也就是說人的靈魂要想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會規(guī)條,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于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直宣稱人都是有罪的,上帝不直接與有罪之人交往,教士擁有耶穌基督通過門徒彼得授予的神權(quán),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介,必須通過教士的中介作用人才能獲得拯救。路德的 “唯信稱義”說則取消了 “教士與常人的分別”?。他說 “我們凡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在平信徒和神父、貴族和主教以及屬靈和屬世的之間,確無差別”。?也就是說只要受洗入教,心存信仰,人人都是教士,人人都可以成為祭司,都享有與主教同等的權(quán)力。他甚至認為,宗教大會也不是只有教皇才能召開,任何信徒都可以召集宗教大會,人只要有信仰,無需任何人代為祈禱或作為中介主持圣禮,就可獲得上帝救贖的恩典?!耙粋€基督徒因著信仰,就凡事自由”?。此外,路德還指出,信仰的唯一途徑就是 《圣經(jīng)》。教徒個人自己有權(quán)憑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理解 《圣經(jīng)》,任何人,無論教士、還是教皇,都無權(quán)把自己對 《圣經(jīng)》的理解強加給別人。就此而言,路德第一次使宗教成為個人的事,成為人們精神的自由。路德的宗教學說雖然是以對上帝的絕對信仰為前提的,但其中蘊含著強烈的自由、平等與獨立的主體人格意識,它使個人的身份由中世紀的基督徒、臣民轉(zhuǎn)變成近代的自由人,開啟了近代思想中對人的發(fā)現(xiàn),它也成為我們理解諸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權(quán)這些近代觀念的基礎(chǔ)。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曾指出:“為自由的斗爭是從宗教問題上開始的,也是在宗教問題上得到一個幾乎徹底的勝利?!?

      (二)首開西方近代社會政教分離思想的先聲

      政教分離的原則,起源于基督教中耶穌對弟子的教誨,成形于新教的 “因信稱義”教義。在基督教史上,最先提出政教分離原則的是耶穌。據(jù) 《圣經(jīng)》記載,在回答法利賽人提出的是否應該向皇帝納稅的時候,耶穌回答說,“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在這里,凱撒代表世俗政府,上帝代表宗教,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 “政府的歸政府,上帝的歸上帝”。這句話,被后來的新教徒認為是政教分離原則的教義依據(jù)。

      早期的基督教徒曾忠實地執(zhí)行了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到了羅馬帝國的晚期,從皇帝君士坦丁開始,基督教成了羅馬的國教,開始了與政權(quán)的結(jié)合。中世紀之后,天主教的教義中因為包含有 “因行為稱義”的思想,以及因為歐洲的王權(quán)的宗教結(jié)合的需要,基督教開始了與政權(quán)的密切愈合,王權(quán)的代表者往往就是教權(quán)的首領(lǐng),執(zhí)掌和管理著教會,或者教會被賦予了相當程度的世俗權(quán)力,成為近似于政教合一的宗教。

      天主教成為政教合一的宗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天主教的教義中包含有 “人因行為稱義”的思想。人能 “因為行為而稱義”,意思是人通過善行可以在上帝面前稱義,即通過各種宗教儀式、善行、贖罪行為等等來獲得救贖。因為相信 “因行為稱義”,相信行為的正當是得救的手段,因此,天主教傾向于嚴厲地約束信徒的行為。同樣,因為 “因行為稱義”的教義,教會也渴望能夠在社會上約束世俗百姓的行為,以使世人能通過善行獲得的救贖,以建立世上的基督教王國。這種渴望經(jīng)常變成對權(quán)力的渴望,因為只有政權(quán)才具有約束百姓行為的權(quán)利。這是教會與政權(quán)結(jié)合的思想基礎(chǔ),也是教權(quán)當初渴望與政權(quán)結(jié)合的動機。

      路德的 “人因信稱義”的教義,使得他所提倡的教義不傾向于約束人的世俗行為。因為在他看來,善行來自于信仰,來自于上帝,是圣靈在人的內(nèi)心做工的結(jié)果。人去約束的人行為是沒有用的,天主教的實踐證明是約束不了的,只有依靠上帝,只有上帝才能真正讓人行善。保羅說,“哪里有圣靈,哪里就有自由”,指的就是基督徒擺脫宗教律法約束的自由。路德所提倡的新教因為不傾向約束人的行為,也就缺乏與政府結(jié)合的欲望,缺乏獲得世俗權(quán)力的欲望。

      同時,因信稱義的教義導致的一個直接結(jié)論,就是,既然信仰是上帝賜與的,是上帝親自做功的結(jié)果,那么,信仰在本質(zhì)上是信徒與上帝之間的事,與政府沒有任何關(guān)系。1523年3月,路德在 《論世俗政權(quán):對世俗政權(quán)服從的限度》一文中對教會與世俗政權(quán)的權(quán)限和區(qū)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 “必須將亞當?shù)淖訉O分為兩類:第一類屬于上帝之國,第二類屬于世界之國”,即教會統(tǒng)治的世界和世俗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世界。他又說,二者既要嚴格分清,又可以同時并存,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屬世界的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財產(chǎn)和世界上外表之事。至于靈魂,只受上帝統(tǒng)治?!?他主張教俗兩方各司其職,互不干涉。馬丁·路德的這種政教分離的思想不僅強化了國王們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而且使國家開始擺脫宗教事物,成為只為政治服務的組織,無疑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三)為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源動力

      在中世紀天主教的教義里,人由于受俗世事物及生活的誘惑,才犯下了 “原罪”,人要重新得救,就必須擺脫俗世生活的影響,過虔誠、禁欲的生活。這種漠視現(xiàn)世生活,視物質(zhì)與肉體享樂為罪惡的禁欲主義很明顯與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追求現(xiàn)世生活,追求物質(zhì)經(jīng)濟利益的價值觀格格不入,結(jié)果,市民階級對宗教日益淡漠。為了能使基督教重新贏得人們的信任和尊重,從而使基督教繼續(xù)生存下去,路德于是就對天主教傳統(tǒng)的教義和修行方式進行了批判,肯定了世俗生活的價值。在路德看來,修道士的生活不僅毫無價值,不能成為在上帝面前為自己辯護的理由,而且修道士放棄現(xiàn)世的生活義務,是自私的、逃避世俗責任的表現(xiàn)。與此相反,履行世俗的職業(yè)勞動在路德眼里則是胞愛的外在表現(xiàn),是個人道德活動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者關(guān)于 “職業(yè)”的理論被韋伯稱為所謂的 “資本主義精神”。在馬克斯·韋伯看來, “這樣,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xiàn)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這種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盡職盡責的態(tài)度毫無疑問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fā)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這一切無疑最初是由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起的,因此可以說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為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提供了源動力。

      注釋:

      ①朱寰: 《世界上古中世紀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58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5頁。

      ③耿淡如、黃瑞章:《世界中世紀原始資料選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56-157頁。

      ④ 《新約全書·羅馬人書》第1章第17節(jié)。

      ⑤ 《新約全書·羅馬人書》第10章第10節(jié)。

      ⑥ 《新約全書·羅馬人書》第10章第4節(jié)。

      ⑦⑩??? 《馬丁·路德著作集》第2卷,費城出版社,1915年,第292、314、156、156頁

      ⑧⑨ 《馬丁·路德著作集》第1卷,費城出版社,1915年,第352、357頁。

      ? [聯(lián)邦德國]漢斯·李葉: 《路德傳》,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55頁。

      ?黑格爾: 《歷史哲學》,臺北大林出版社,1983年,第662頁。

      ? 《路德選集》 (上冊),香港輔橋出版社,1957年,第32頁。

      ??[英]伯特蘭·羅素:《社會改造原理》,張師竹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4、459頁。

      ? 《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22章第21節(jié)。

      ?[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李強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5頁。

      猜你喜歡
      宗教改革路德教皇
      A Brief History of Rome
      親吻修女前,教皇提出警告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馬丁·路德
      英國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
      DIY小卡片“玩”轉(zhuǎn)思想史教學難點——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課為例
      國家主權(quán)與現(xiàn)代政治秩序之基
      修辭手法在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演講詞的運用
      馬丁·路德與德意志啟蒙文化
      外語學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1:05
      馬丁.路德.金與家庭
      海外星云 (2010年3期)2010-04-29 03:36:12
      枞阳县| 兴安盟| 九江县| 安宁市| 新丰县| 吕梁市| 铁岭县| 铁岭市| 兴城市| 阳泉市| 惠来县| 宁河县| 邵阳县| 定南县| 永城市| 新巴尔虎左旗| 长春市| 奎屯市| 兰州市| 莱芜市| 营口市| 舟曲县| 水城县| 新宾| 米脂县| 鹤庆县| 德兴市| 梅河口市| 新乡市| 景谷| 玉龙| 遵化市| 灵武市| 教育| 崇信县| 乐山市| 洛扎县| 安西县| 三河市| 阿拉尔市|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