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鏘
(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 杭州 311112)
黨的十八大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此后的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如何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培植完善自己的價值觀,養(yǎng)成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要“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詳細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路線圖,其中提到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時強調“發(fā)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苯ㄔO法治中國的基礎是法治社會的形成,法治社會建設的主體是公民,而大學生作為公民中最活躍的群體,能否承擔社會責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對于法治社會的形成和法治中國的建設意義重大。
自習總書記提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以后,已經有不少關于三位一體化建設的著述。姜明安教授認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個概念在同一時空使用時,法治國家包括整個國家權力(國家立法權、監(jiān)督權、重大問題決定權、行政權、司法權等)的法治化;法治政府僅指國家行政權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會僅指政黨和其他社會共同體行使社會公權力的法治化。”[1]從三者的關系來講,法治社會是基礎,是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更是法治進程的最終目標。法治是人類意欲借助法律而實現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tài)。但是由于法治理念、法律文化歷史的發(fā)展是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而逐漸完善和深入的,因此在法治實現過程中,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呈現出不同的進程。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是以法治主義作為立國原則和治國方略的國家,其基本含義是國家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必須依法行使。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的政治、經濟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社會團體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使得國家法難以應對,因此將行政權力部分還歸于社會,由社會組織自行約定社會規(guī)范實現自治,由此不斷推進法治社會的發(fā)展。
法治社會是指全部社會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是依國家的法制和社會自治性的法規(guī)范,各類社會主體(包括社會基層群眾性組織、各事業(yè)企業(yè)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及其社會權力,在民主法治的軌道上的自主自治自律;在法治范圍內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與制衡;以及各社會群體和公民個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都滲透著民主的權利和權力意識與法治精神,形成社會的法治文明與生活方式。[2]從法治社會的含義來看,法治社會的運行依靠國家法和社會自治性的法規(guī)范,這種良法之治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法治社會必須要有具備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的公民,這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因為“對于任何社會來說,維持社會的健康、穩(wěn)定和發(fā)展,只依賴政治制度的作用是不夠的,必須要考慮人的主觀性因素,社會成員若缺乏良好的公民德行和責任意識,任何制度都可能遭受扭曲與破壞?!盵3]法治社會是以權利為本位的社會,但是權利本位又是一個存在于權利和義務關系之中的相關性概念,“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4],“ 離開義務,權利就成為一個絕對的、單純的“ 異己”,也就不發(fā)生、不存在權利的本位問題?!盵5]在權利義務關系中,如果義務被背棄,就會產生相應的責任,正如有學者所說,“在現代社會,責任更多的是與法律和政治聯系在一起,不僅是因為責任對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法治可以賦予責任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客觀性?!薄白鳛楝F代社會的公民,既擁有神圣不可剝奪的權利,同時也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盵6]因此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已成為公民法治精神的重要體現,而大學生作為公民這個社會主體中最活躍的群體,可以這么說,其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法治社會的進程以及終極目標的實現。大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能否依法正確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是其自覺的公民活動。
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具有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等法治精神的公民,結合目前法治社會建設的任務和重點,大學生社會責任當然的就包含了促進法治社會建設這一歷史使命。促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不斷提升大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一種內在、靜態(tài)的心理狀態(tài)、自覺意識、情感體驗或素質,更是一種基于心理過程的外在、動態(tài)的社會責任行動,是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和特殊情感認同,更是對社會責任的堅決態(tài)度及負責任的行動。[7]從其內涵來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由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情感認同和社會責任行動三個方面組成。其中,社會責任認知是前提和基礎,社會責任情感認同是社會責任行動的強大動力,社會責任行動則是社會責任認知和社會責任情感認同的外化。為了準確把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2014 年,由河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成立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研究高校聯盟”成員單位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一次“ 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①。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雖然在性別、專業(yè)、年級等方面的差異顯著,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是有兩點是共同的。首先,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與社會責任情感認同、社會責任認知與社會責任行動、社會責任情感認同與社會責任行動高度正相關性,且在統(tǒng)計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大學生社會責任情感認同平均得分最高(84.4分),依次為社會責任行動(84.0 分)、社會責任認知(82.2 分)。其次,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平均得分為83.01 分,但與社會的期望還有差距,呈現出權利意識強與規(guī)則意識弱、社會責任意識弱并存、“擔當與疏離”并存的矛盾狀態(tài),對規(guī)則不夠尊重,對社會責任不甚了解,重視個人和家庭利益,輕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以及在日常公共行為上呈現失范現象。在法治社會和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這種落差則表現為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的薄弱,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
從調查結果可知,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情感認同和社會責任行動三個方面中,社會責任認知的得分最低?!柏熑握J知是指認知者對于特定情境條件下發(fā)生的行為、事件及其結果的感知、歸因、評估和推斷的過程。責任認知的核心是作出某人對某事是否應承擔責任以及應承擔何種責任的判定?!盵8]社會責任認知總是基于一個人的價值觀完成的,而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也在個人承擔各種社會責任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實現。個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單獨存在,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如果個人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那么對于他自身于社會于他人有何種作用和意義、應承擔怎樣的義務和責任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不斷促使個人將社會責任認知外化為社會責任行為。
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人治的傳統(tǒng)比較濃厚,雖然不缺律、法等典籍,但是缺乏法治文化,缺乏法治的傳統(tǒng)。在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中,皇權代表一切、掌控一切,行政與司法混而合一,皇權話語體系中,不服從即是越軌,臣民以服從為天命。因此不可能產生具有權利意識的公民。同時,這種傳統(tǒng)的行政與司法的混同使司法的公正性受到質疑,難以取信于民,難以樹立法律的權威,從而也造成了“懼訴”、“厭訴”等心理習慣,阻礙了大學生對法律正確認識的自覺性,影響了大學生規(guī)則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
在現代社會,司法救濟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保障。公民對訴訟制度和訴訟現象的認知與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民權利的實現方式,并進而影響著他們對法律的態(tài)度。弗蘭西斯·培根曾說:“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次不公正的舉動為害更大。因為不公正的舉動不過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則敗壞了水源?!盵9]司法腐敗的社會現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法律的評價,影響著他們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的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中的法律基礎課早就被合并改編到其他科目中,好像學習法律僅僅是法學院學生的事情,甚至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們基本認為學法律沒有用,因為遇到問題可以找律師。即使有提高法律素養(yǎng)的目標,但是落實到課程中時,老師或者因為非法律專業(yè)畢業(yè)避而不講法律方面的內容,或者講述法律的時候專門講授法律知識和具體的法律條文,卻不注重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之息息相關的公民教育中,強調了道德教化,卻欠缺了對公民是憲法確認的公民權主體的教育,忽視提高公民權利意識以及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意識。
大學生社會責任的養(yǎng)成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結合目前法治社會和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的特殊歷史要求,需不斷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和培育大學生的法治精神,使得他們不但注重權利,同時也注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自身的義務和責任。
從價值判斷的角度而言,公民社會責任感是正確進行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權衡之后,自覺地把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的實現過程中、把個人利益內含于社會整體利益維護中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情感[1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確立了公民的社會責任,在日常教育中,應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個人利益只有與社會整體利益相融合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自覺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來引領自身的社會責任認知,強化社會責任情感認同,最后外化為自覺的社會責任行為。
法治社會是良法之治,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11]。當然,要使“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就必須使公民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因為只有公民具備了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良法才能得到社會主體在心理上的認同,從而使得法律獲得遵從和實效。盧梭對此曾有過經典的論述:“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它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盵12]在強調公民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對于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性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教育方面或者說促成大學生社會責任的養(yǎng)成方面存在軟肋。
法治的發(fā)展有賴于公民對權利的追求和推崇,而這也正是法治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基礎。權利和義務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但在我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對義務強調比較多,而忽視了權利意識的教育?,F今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重視法律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特別重視權利意識教育的增強。當然,對大學生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不單通過學校宣傳和教育的輸入,而且也需要社會大環(huán)境,比如政治民主、經濟自由和司法公正等直接的體驗。增強對大學生權利意識的教育既可以削減傳統(tǒng)“ 權大于法”思想的影響,又是塑造法治文化的關鍵,從而可以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理念。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權利不應過分夸大和張揚,權責義是一個統(tǒng)一體,單獨強調某個方面都有失偏頗。
司法是保障公民權利、實現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的公正與否直接影響著民眾對法治的信心。如果司法機關有法不依,甚或公然違法,不斷挑戰(zhàn)公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就難以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同時也不可能樹立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公正的司法,是建立社會秩序的需求,也是普羅大眾培養(yǎng)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徑。普通民眾對于整個社會法治狀況的了解大致來源于對司法現狀的了解,對于法律的信仰更多的是來自于個案的公正判決,因為程序公正才是“看得見的正義”。同樣,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法律認知和信任的程度更多更直接地來自于執(zhí)法和司法活動,通過對司法活動的公正性獲得對法律公正性的了解和認識,并進而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對于法律的認知和情感,影響著他們對于法律的信仰。
美國人麥克尼利曾說:“我們正在度過冰河時代,鐵器時代,工業(yè)時代,信息時代,而進入參與時代”。公民參與源于美國20 世紀40、50 年代國家職能的擴張。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歷史中,公民參與極大地推動了法治社會的進程。如孫志剛事件就成為公民參與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例子。公民對社會建設的參與,為社會公權力和國家權力的對話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同時也是參與者權利的實現和被尊重。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推動或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不斷體驗社會公權力的能量以及自身權利的實現,這種來自于社會實踐的切身體驗遠大于課堂的理論學習。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一方面,是大學生開拓視野、證明自我、體現社會價值的表現;另一方面,使他們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體,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推動者,進而促使他們法治精神的成長。
注釋:
①筆者所在單位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研究高校聯盟”的成員單位,2014 年由筆者負責組織在本單位的“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文中調查數據及結果皆來自于課題組的共同成果,具體參見魏進平等.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報告(2014)[R].河北工業(yè)大學.2014(9)。
[1]姜明安.論法治國家的全方位建設[J].行政法學研究,2013(4):25.
[2]郭道暉.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公民社會[J].政法論壇,2007(5):10.
[3]吳威威.追求公共善:當代西方對公民責任的研究[J].唐都學刊,2007(1):3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C].人民出版社,1964:16.
[5]張文顯.權利與人權[A].法學文選(卷三)[C].法律出版社,2011:209.
[6]蔣傳光.公民社會與社會轉型中法治秩序的構建[J].求是學刊,2009(1):77.
[7]魏進平.馮石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機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53.
[8]況志華.葉浩生.責任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5.
[9][英]培根.培根論說文集[M].商務印書館,1983:193.
[10]肖祥.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途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42.
[1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政治學[M].商務印書館,1997:199.
[1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二卷)[M].商務印書館,19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