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輝
長勝橋原名長生橋。1943年常德會戰(zhàn)時,中國軍人在這里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成功地阻擊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還在這里擊斃了日軍精銳109 聯(lián)隊的聯(lián)隊長布上照大佐,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常德會戰(zhàn)后將長生橋改名為長勝橋。
公路交通的咽喉
晚清時期,古城常德大西門外有條街叫馬路街,這里有兩處地方被稱為上騾馬甸和下騾馬甸,它們是各地馬幫來常德集散物資的地方。古時候,馬路街北面1.7公里處,亦即穿紫橋河流經孫家垱的地方,當?shù)赜形簧迫藶榉奖阈腥瞬叫型ㄟ^,在這里捐建了一座小橋,人們?yōu)榱烁兄x他、紀念他、祝福他,便將這座橋取名“長生橋”。只是此橋的規(guī)模實在太小,所以古代的方志中沒有關于它的記載。
辛亥革命以后,先進的汽車和公路運輸傳到了常德。民國十八年(1929),長沙至常德的公路貫通。民國十九年(1930),又以常德大西門莫公橋為起點,修建了一條經河洑、陬市至桃源縣城的常桃公路,當時的常德汽車站的位置就是如今的常德汽車北站。
到了民國二十一年(1932)12月,常德至澧縣公路開始建設。因長生橋是座簡易的小橋,承受不了汽車通過,旅客們只好在長生橋的北岸乘車繞道出行。當年這條公路以長生橋為起點,沿傳兵堤、灌溪、石板灘、雷公廟、青林寺,經過臨澧,最終抵達澧縣北城門。這條公路就是后來207國道常澧路段的雛形。
可以說,長生橋便是當年常德通往湖北省和湘西北的交通咽喉,也是城區(qū)通往周邊縣市區(qū)的陸路要塞。
擊斃日軍聯(lián)隊長
長勝橋一帶位于大西門與小西門之間的郊外,地形復雜,溝港交錯,戰(zhàn)略位置特殊,為常德會戰(zhàn)中的兵家必爭之地。1943年冬日軍侵犯常德時,中國軍隊曾在這里與來犯的侵略者血拼,成功地阻止了日軍一次又一次進攻。
當常德會戰(zhàn)守城戰(zhàn)開始的時候,57師170團團長孫進賢為常德城左地區(qū)的部隊指揮長,負責防守夏家崗、沙港、半鋪市、白馬廟、長生橋至落路口之線的縱深地帶,同時負責對北面敵人的戒備。57師170團第一營的官兵則肩負起了長生橋周邊的防守重任。營長叫張庭林,而具體負責守衛(wèi)長生橋任務的則是第二連,連長是上官英。
當常德會戰(zhàn)的城郊戰(zhàn)打響后,日軍精銳部隊109聯(lián)隊于11月23日與城左地區(qū)的日軍共5000余人會合在一起,外加100余騎兵,飛機6架,直向常德大西門、小西門外的南湖坪、長生橋、落路口一帶發(fā)起猛攻,長生橋因為是大、小西門外最重要的屏障,便成為日軍的重點進攻目標。
在這場戰(zhàn)斗中,日軍109聯(lián)隊在聯(lián)隊長布上照的指揮下向長生橋發(fā)起猛烈攻擊。57師170團第一營營長張庭林與副營長李少軒緊密配合,沉著應戰(zhàn),乘鬼子剛剛進入陣地的時候,機關槍、步槍、手榴彈一齊射擊,日軍被這突然的攻擊打得抱頭鼠竄。當敵人亂作一團時,張庭林又帶領部隊沖入敵群,殺得鬼子死傷無數(shù)。
夜幕降臨,敵人仍未能前進寸步,布上照大佐惱羞成怒,集中所有的炮火掩護大部隊沖向長生橋守軍陣地,此時的張營長、李副營長帶領士兵如猛虎般向敵群反撲,敵人最害怕的肉搏戰(zhàn)開始了。
敵我雙方短兵相接,殺聲震天,整個戰(zhàn)場血肉橫飛。這一戰(zhàn),敵人潰不成軍,死傷過半,布上照大佐和作戰(zhàn)官鈴木少佐當即斃命。日軍109聯(lián)隊在西門外長生橋遭到如此慘敗后,元氣喪盡,再也沒有進攻能力了,被迫向北門方向迂回蠕動。
長勝橋的血拼
當年的常德《新潮日報》副社長黃潮如在《常德守城戰(zhàn)紀實》一文中,講述了常德會戰(zhàn)時守衛(wèi)長生橋的170團第一營第二連與敵人展開惡戰(zhàn)的故事。
他說那時的常澧舊公路是敵人進攻大西門的主要路線,日軍憑借他們的優(yōu)勢炮火,竭力地摧毀長生橋的工事,然后再以密集的部隊作波浪形沖鋒,但扼守在長生橋的第二連戰(zhàn)士在戰(zhàn)斗中巋然不動。
長生橋陣地到了最后的時刻,副營長李少軒已壯烈犧牲,營長張庭林負了重傷,全連戰(zhàn)士幾乎全部犧牲,連長上官英背著重傷的張庭林向城內轉移。當他涉水渡過護城河時,張庭林重傷部位浸入河水里,當行進到河對岸時,張庭林已經瞑目了。
此時,上官英也負了傷,但他仍然參加了下南門的戰(zhàn)斗。
當他率領勤雜兵來到一棟與敵人僅隔一堵墻的房間時,上官英發(fā)現(xiàn)墻壁上有塵土落下來,他猜測這是隔墻的敵兵正在鑿洞,于是屏息呼吸不動聲色地等著墻壁鑿開了洞口,再往洞內一連擲去好幾枚手榴彈,一陣慘叫聲后一切歸于靜寂。到了11月30日,上官英不幸第二次負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
常德會戰(zhàn)激戰(zhàn)16晝夜,后因彈盡糧絕,守城的57師中將師長余程萬不得不于12月3日率部突圍,上官英這才隨部突圍渡過沅水安全轉移。
長勝橋的蝶變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疏導交通和發(fā)展公路運輸,長勝橋于1958年將原來的三拱巖石橋改建成長6米、寬7米的巖石板水泥結構公路橋,成為常德至安鄉(xiāng)各類車輛進出城區(qū)的必經之路。這段常德至安鄉(xiāng)公路一度稱為常蒿路。因它不斷朝著太陽山的方向延伸,后來更名為朝陽路。
進入新世紀以后,朝陽路已經成為常德城區(qū)的主干道之一。新建的長勝橋“三改四化”后融入穿紫河風光帶,如今的長勝橋要多美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