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03-01
一、初中英語兩極分化的原因
一是分化的端倪在入學前就已顯現(xiàn)出來。目前小學階段普遍開設了英語課,但由于學校辦學水平、師資力量和學生重視程度的差異,小學生的英語水平差別也很大;另外部分家長讓孩子利用節(jié)假日參加了各種英語學習班或補習班。這樣就致使剛入學的初一學生有的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英語學習興趣,基礎好,熱情高;有的只是接觸過英語,會說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有的卻連字母也認不全。
二是平行班中的學生英語水平不平衡,大班教學兩頭學生難以兼顧。在實行“就近、劃片、免試、直升”的升學制度之后,學校分班時未能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均分為“平行班”,加之班額又較大,老師在一節(jié)課內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這樣,從客觀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在新生班級的存在和新的分化的形成。
三是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如何是是否造成兩極分化的主要因素。有些英語教師缺乏親和力,與學生接觸少,溝通少,感情上有距離;有的不能關注每一個學生,有愛“優(yōu)”嫌“差”之現(xiàn)象。且少年時期的學生情緒化特征強,一般是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哪位老師上的課,也就愛學哪門課程。
四是初二階段是產(chǎn)生兩極分化的主要時期。初一后半期雖然開始出現(xiàn)明顯差異,甚至個別分化,但這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適應中學學習直接造成的。從小學到初中不論在學習內容或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若不能很好適應,也會導致成績上的差異。到了初二,除了適應性留下的結果外,所學課程增多了,課程難度大幅度增加,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相對減少,這對學生聽課、消化、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會形成嚴峻的考驗。這時學生的心理變化大,學習的自覺性不穩(wěn)定,注意力容易分散。當學習上出現(xiàn)一個“陡坎”時,意志力差的學生常會畏縮不前,分化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五是不當?shù)男M庋a課使學生產(chǎn)生疲乏和依賴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望子(女)成才心切,盲目跟風,讓孩子上各種英語補習班,其結果是非但沒有提高孩子英語成績,反而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感,養(yǎng)成不良的學習習慣:上課對學習內容沒有新穎感,缺乏激情,聽課不專心不用功,課內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推到課外,校內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推到校外。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惡性循環(huán)。
二、抑制和克服兩極分化的對策
一是了解學生,知其所需,有的放矢。我們可以采取以下途徑了解學生:①試題調查。②問卷調查。③交談調查④定期不定期的與學習委員和科代表交流,隨時隨地掌握情況。⑤通過課堂、自習輔導和作業(yè)批改直接觀察學生的上課聽講情況、學習方法及學習態(tài)度等。⑥通過網(wǎng)絡了解,如QQ聊天、博客、手機短信、e-mail等。
二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講清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其次,要創(chuàng)設讓學生使用英語的條件和環(huán)境;第三,要重視情感投資、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來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第四,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盡量采用生動形象的、直觀的、變化多端的教學方法,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從而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jù)英語學習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我認為以下習慣的培養(yǎng)是必須的也是最基本的:①認真聽讀和模仿的習慣;②大膽開口說英語、朗讀和背誦的習慣;③課前自覺預習、課中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課后主動復習、記憶的習慣。④書寫整潔、認真、規(guī)范的習慣。⑤敢于質疑、善于提問的習慣,勤于思考、善于總結、自覺運用英語的習慣。
四是把握關鍵期,抑制分化。我們英語教師的工作應有預見性和針對性,在教學安排上,不同學段應各有側重。初一入學初,以指導方法、合理分配時間、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為主來避免差異過早形成。另外,在初一適應期以后,可以適當加深加多教學內容,使初一的基礎比較寬厚,減緩初一到初二之間的坡度,好讓學生順利完成進入初二的過渡。在進入初二以后逐步加強學習能力指導和訓練,使學習進程與學生身心迅速發(fā)展相適應,從而避免急劇分化期的形成。進入初三學段,學習內容的難度和壓力進一步加大,關鍵在于立足有效時間,統(tǒng)籌規(guī)劃新課、復習課和各種練習,關注過程和細節(jié),關注學困生的學習進程,確保學生有穩(wěn)定的心理和學習狀態(tài)。
五是思想工作走在先,心理疏導緊跟上。要搞好教學,思想教育不可少,而且要先行,堅持不懈、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是縮小兩極分化的前提。其次要全面貫徹《課標》所規(guī)定的德育目標,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寓思想工作于平常的教學之中。第三要把思想工作與心理疏導結合起來,把端正學習態(tài)度與排除心里障礙結合起來。第四要研究兒童心理,尤其是學習心理。
六是因材施教,分類推進。
①心中“四有”做保證。一是心中有教材,進得去跳得出。二是心中有學生,佛眼以相待。即心里要有全體學生和愛生之心。三是心中有方法,在前兩項的基礎上,用對方法使各個層次上的學生不僅能“吃得飽”而且能“吃得好”。四是心中有策略。
②分層次教學、分層次作業(yè)、分類推進。將全班學生分成A、B、G三個不同層次,科學地設計課堂,合理地分配時間,進行復式教學,實行“按需分配”、自覺升級的原則。
③精講多練,加強練習,從“練”著眼考慮“講”。
④教學中,教一課,驗收一課,做好定時定量作業(yè)。
七是開展幫扶帶,共同提高。①開展班內一幫一的幫扶帶活動。通過現(xiàn)身說法,增強差生的信心和勇氣,促進差生的學習,學習較好的好學生也通過幫助差生解難解惑,加固深化自己的知識,是兩全其美的好辦法;同時學生一幫一活動又彌補了教師輔導力量的不足,減少了老師工作量。②建立校外學習小組。校外學習小組由住得相對近的學生組成,由老師和家長指導,小組長負責,合作學習,共同進步,這是校內幫扶帶活動的補充和延伸。③開發(fā)和利用家庭資源幫扶帶。這樣學生在校內外,學習有困難時都可以得到即時的幫助。
八是創(chuàng)設更加寬泛的環(huán)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使用英語。
學校方面,一是營造英語學習環(huán)境氛圍,如學校的標志和各種標識及標語等可以用漢英雙語來制作,開辦校園英語廣播、英語小報,英語角、英語板報和櫥窗等。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英語晚會、課本劇展演、詩歌朗誦、各種比賽競賽等。三是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
總之,初中學生英語學習分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生自己非智力因素和教師教學方法不當兩個方面引起的。只要能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不斷地反思、改進教法,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正確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尋找落后的原因,采取積極適當?shù)拇胧?,同時又能與家長加強聯(lián)系,幫助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敗樹立客觀、公正的認識,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形成育人的“合力”,就能夠有效地抑制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就能夠把每一個學生的心智和學智發(fā)展到極致,就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