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祁原婷+肖云
關鍵詞:中藥;穴位埋線;寒冷性蕁麻疹中圖分類號:R758. 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 - 2349( 2015) 02 - 0030 - 02寒冷性蕁麻疹是一種頑固難治的皮膚病,不少患者為之痛苦和煩惱。近年來,筆者根據脾虛胃弱的基本理論,采用加味四君子湯配合穴位埋線治療該病5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本組50例患者,均來自門診患者,所選病例根據中醫(yī)辨證符合脾虛胃弱型,主癥:風團常呈淡紅色,面色咣白,少氣懶言,或者食少,形寒怕冷等,脈象以濡細弱多見,舌質淡紅,苔薄或薄白為主,孕婦、不合作的幼兒,患惡性腫瘤、糖尿病,有嚴重的心、肝、肺、腎等疾病,皮膚感染或潰瘍的,均不人選本組病例。50例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46歲,多在24~ 35歲之間;病程短者1年半,長者23a,多數(shù)在3~10 a之間;發(fā)病季節(jié)以冬季為多,其次在接觸冷水,或者清晨氣溫較低的時候,風團明顯加重,增多。1.2臨床特點①皮損特點;風團常呈淡紅色,以暴露部位為主,依次分布在顏面,耳廓、手背等處;如果用冷水沖洗1~3min后,手背皮膚迅速出現(xiàn)風團,保暖或者輕揉按摩則又自行緩解。②舌脈與體征:脈象以濡細弱多見,舌質淡紅,苔薄或薄白為主;一般伴見面色■白,少氣懶言,或者食少,形寒怕冷等。1.3 治療方法 入選病例在治療過程中,一律不用任何西藥內服或注射。①內服中藥加味四君子湯,處方:黨參、茯苓、白術、阿膠(烊化)各9g,黃芪12g,橘皮、廣木香、烏藥、防風各6g,益母草15 g,水煎服,1日l劑,分3次內服。5劑1療程。②穴位埋線采用穿刺針埋線法,4~0醫(yī)用羊腸線。一次性使用埋線針0.7號。方法: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左手拇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拿針,刺入皮膚至所需的深度;出現(xiàn)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針孔處敷蓋消毒紗布。常用穴位:曲池穴、血海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肺俞穴、脾俞穴、氣海穴、大腸俞穴、腎俞穴、三陰交穴、膻中穴、委中穴。每次根據病情選取2~5穴,一般2周埋線一次,3次為l療程。一般治療l~2療程后判定療效。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2.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痊愈:風團和癢感完全消失,或者偶有極少數(shù)風團發(fā)生,繼續(xù)服藥或穴位埋線治療,又可見效;有效:絕大部分風團消退,癢感顯著減輕;無效:連續(xù)治療2療程,風團和癢感均未控制,并伴有惡化傾向,本組50例均追訪6個月。2.2治療結果 痊愈28例,有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2%。3典型病例宋某,女,36歲。反復發(fā)作風疹塊伴瘙癢約2年余,在此時期經過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頷下四肢暴露部位可見大片風團,如果冷風吹拂或冷水浸泡,手背皮膚紅腫明顯加重。遇暖則緩解,脈象濡細,食少,便溏,怕冷,舌質淡紅,苔薄白,證屬脾虛胃弱,治宜甘溫健脾,益氣固表法,方用加味四君子湯,藥物組成:黨參、茯苓、白術、阿膠(烊化)各9g,黃芪12g,橘皮、廣木香、烏藥、防風各6g,益母草15g,水煎服,1日1劑,分3次內服。配合穴位埋線治療,選穴:主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大腸俞穴。配穴:睥俞穴、膻中穴。經服藥上方5劑,穴位埋線2次治療后,絕大部分風團消退,癢感顯著減輕,再接觸冷風吹拂或冷水浸泡,皮疹發(fā)作已不明顯,再守原方3劑,穴位埋線治療1次,以鞏固之。追訪6月,未見復發(fā)。臨床痊愈。4討論
蕁麻疹在祖國醫(yī)學文獻里名稱甚多。春秋戰(zhàn)同時期稱之為“風疹”;漢代稱之為“癮疹”;隋唐時期稱之為“風搔癮疹”、“赤疹”、“白疹”等。明代稱之為“白婆瘼”。清代稱之為“鬼飯疙瘩”、“風疹塊”。寒冷性蕁麻疹則與“白疹”、或“白婆瘼”十分相似。《脾胃論》中云:“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則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以生也?!睆睦顤|垣的這段論述可知,脾胃沒有損傷,元氣充足,機體的生理活動就能保持正常。如果脾胃虛弱,加之不注意節(jié)制飲食,還有情緒過度的喜、怒、憂、恐、思都能損傷睥胃,使之元氣因營養(yǎng)缺乏而不充沛,衛(wèi)外的防御機能也因之減弱,抵抗不了外邪的侵襲,各種疾病也就比較容易發(fā)生。寒冷性蕁麻疹的臨床表現(xiàn),風團發(fā)生的部位在頭面、四肢,伴有面色咣白,少氣懶言,脈象濡細弱等,說明其正屬元氣不充,防衛(wèi)機能減弱,容易招至外邪的侵襲。因此,以甘溫益氣的四君子湯為主,加黃芪,防風益氣固表,阿膠補血養(yǎng)血以輔之,佐以橘皮、廣術香、烏藥理氣悅脾,使芪,膠補而不滯,內托外散,另加益母草,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笨傊诟蕼匾鏆獾耐瑫r,佐以養(yǎng)榮,使之衛(wèi)強御外,榮足以守中,外邪從何而犯。而埋線療法是用消毒之醫(yī)用羊腸線,按經絡穴位埋于皮下組織,使其達到持續(xù)性穴位刺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F(xiàn)代研究表叫,它既有針刺作用,又有類似組織療法的效能,有學者研究觀察發(fā)現(xiàn),穴位埋線治療后,植物血凝素( PHA)、雙鏈酶( SK - SD)、OT皮試紅暈反應較之治前明顯擴大,末梢血液的白細胞、淋巴細胞計數(shù),治療后也明顯增加,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lgM及補體C3在正常范圍,由此表明,埋線療法確能增強人體的非特異細胞免疫作用。埋線療法適應癥非常廣泛,尤其對慢性炎癥、過敏性疾病等都具有良好療效[2-3]。近年來,埋線療法在皮膚科的臨床應用上,確實積累了許多豐富經驗,對常見的皮膚病如蕁麻疹、瘙癢癥、皮炎、濕疹、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扁平疣等,療效甚佳。尤其對急、慢性蕁麻療效卓著。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尤其配合大腸俞,效如浮桴。值得深入研究。有學者認為刺激大腸俞有改善消化紊亂和減低中樞神經敏感強度的作用。因此,穴位埋線療法配合中藥加味四君子湯治療寒冷性蕁麻疹,既注重汁溫益氣,調理脾胃,又發(fā)揮埋線療法能增強人體的非特異細胞免疫作用,二者相互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切合病機,故獲良效。值得臨床推廣之。參考文獻:[1]ZY/TO01.1~001.9 - 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2]陳積祥.針術臨床實踐[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徐宜厚,徐宜厚皮膚病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8:211.[4]南京中醫(yī)學院.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收稿日期: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