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趙薇
關鍵詞:腸梗阻;大承氣湯;灌腸中圖分類號:R65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2-0040-02腸梗阻是常見的急腹癥,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嘔吐等,概括為“脹、嘔、痛、閉”4大癥狀。本科近三年來采用大承氣湯加減辨證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56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科近3年來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56例,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18~ 70歲;治療組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年齡18~70歲。2組病例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1)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排便、排氣明顯減少或停止;(2)立位腹部X平片檢查診斷為不完全性腸梗阻。1.3治療方法3組均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禁食、清潔灌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及胃腸減壓。治療組于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以通里攻下為基本法則,方用大承氣湯:大黃(后下)15g,厚樸12g,枳實12g,芒硝12g(沖服)。辨證加減:以氣滯為主者加木香10g,青皮15g,柴胡15g,以濕熱為主者加黃芩10g,黃連10g,黃柏10g;以食滯為主者加萊菔子15g,神曲15g,山楂15g。上藥煎液,口服或胃管注入100 mL/次,每日3次,觀察72h。1.4療效判斷標準治愈:癥狀、體征完全緩解,腹部X線檢查正常;有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進食后腹脹加重,腹部X線檢查正常或有輕微腸管脹氣;無效:癥狀、體征無減輕,或加重,腹部X線有明顯氣液平面及腸管擴張。2結果2組療效比較見表l。3討論
腸腔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腸道,稱為腸梗阻,祖國醫(yī)學稱之為“關格”、“腸結”等。明代《醫(yī)貫》載:“關者不得出也,格者小得入也”,故“關格”之證與腸梗阻頗相似,以大承氣湯治療的方法至今沿用[1]。腹部、肛腸手術后及泌尿系結石使用解痙藥后,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比較常見。臨床以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大便不通為主癥。大承氣湯見于《傷寒論》,岡其功川為峻下熱結,承順胃氣之下行,故名“大承氣”[2],臨床用于治療腸脹氣,不完全性腸梗阻,療效屢試不爽。大黃能瀉實熱,下積滯,行瘀解毒,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其后下氣銳先行,義有活血化瘀之功;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清熱消腫,助大黃破除積結,推陳出新;厚樸能燥濕,又下氣寬中,消積導滯,為消除脹滿的要藥;枳實破氣除痞,消積導滯,善破氣行滯而止痛;厚樸、枳實共助大黃加速積滯排泄。諸藥合用,既能消痞除滿,又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以助瀉下通便,消除腹脹,腹痛便秘之癥,胃腸氣機通降,則嘔吐白止。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3],大黃作用部位在大腸,其瀉下的有效成份為蒽醌類衍生物,其致瀉作用是首先刺激腸黏膜下神經叢,隨后使更深部位肌肉神經叢興奮,從而使腸運動亢進,顯著增加大腸運動,并使大腸中水分增加;芒硝是滲透性瀉下藥物,主要含有硫酸鈉,在腸內溶解后成高滲鈉液,由于滲透壓的作用,保腸內有大量水分,同時擴張腸管,放射性地增強腸蠕動而致瀉;厚樸煎劑對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可用于大便秘結,腹?jié)M痛[3]。枳實煎劑能使胃腸運動收縮節(jié)律增加[4]。現代醫(yī)學認為[4],大承氣湯能顯著增加腸道的蠕動容積和推動功能,能增加腸血流量,改善腸管血運狀態(tài),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刈炎癥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升高有抑制作用,能使炎癥水腫消退,在腸蠕動恢復的階段,大承氣湯可以促進腸道運動功能的恢復[5]。在腸梗阻的治療中,正確的保守治療多能緩解[6],可手術治療可能形成新的梗阻,因此有學者主張盡可能的保守治療[7]。通過對本科2組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分析,提示在西醫(yī)常規(guī)保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大承氣湯,隨證加減,能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但須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一旦出現腹膜刺激征應及時手術治療。參考文獻:[1]顧佰康外科學(中醫(yī)專業(yè)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8:222.[2]丁建中,丁安偉,于天源,等.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539.[3]工浴生 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67 - 739.[4]余洪亮,于慶生大承氣湯外科應川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 34):5399 -5400.[5]李友俠,加味大承氣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5,9(10):741.[6]高綏林,趙彥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106例[J].陜西中醫(yī),2006,27(1):53.[7]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074.(收稿日期: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