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華
[摘 要]
為增強高考的公信力,國家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國各省市陸續(xù)回歸使用全國新課標試卷。遼寧省于今年高考首次使用的全國新課標Ⅱ卷,其語文試卷呈現(xiàn)出了一些嶄新的特點,在去模式化的試題回歸、增強文化素養(yǎng)的考查、審題立意理性化、體現(xiàn)鮮明的時代性等方面,為語文考試與教學帶來若干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
新課標Ⅱ卷;去模式化;文化素養(yǎng);理性;時代性
研讀剛剛結束的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Ⅱ卷,發(fā)現(xiàn)其呈現(xiàn)出了一些嶄新的特點,在力求穩(wěn)妥的同時,又堅定地邁出高考改革的步伐。在去模式化的試題回歸、增強文化素養(yǎng)的考查、審題立意理性化、體現(xiàn)鮮明的時代性等方面,為全國語文高考帶來若干啟示和思考。
一、關于去模式化試題的思考
試卷第8題是鑒賞晚唐詩人韓偓的詩歌《殘春旅舍》中的頷聯(lián)。原題是這樣的:“古人認為這首詩的頷聯(lián)‘乃晚唐巧句’,請指出這一聯(lián)巧在哪里,并簡要賞析?!卑凑找回灥哪J交悸罚@是一道關于“巧妙”的設問,即關于詩歌手法的問題。但是如此推斷下來,卻發(fā)現(xiàn)此詩頷聯(lián)中并無突出的藝術手法,所以也就無法從這個角度入手解答。
命題人良苦用心,希望考生回歸到詩歌文本中去分析理解其真正含義?!皹漕^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敝灰忌o下心來分析詩句就會勾勒出這樣的畫面:暮春時節(jié),寓居閩地的詩人,仰望綠暗紅稀的樹梢,蜜蜂抱著花須隨花飛落;俯觀柳絮飄墜的池水,魚兒吞吐水沫,像是吹著柳絮游玩。飛花、落絮本是殘春景物,而蜜蜂的一“抱”,魚兒的一“吹”,就平添了無窮興趣與幾分生機,故沒有半點傷春傷別的落寞,一掃晚唐衰颯的詩風,故被認為晚唐巧句。也就是說,此“巧”巧在構思與意境中,而非簡單模式化的概念、手法上。而此題的設置也一改詩歌閱讀教學中提及“‘殘春’即是悲哀”之類的幾近僵化的備考思路,為閱讀教學回歸文本指引了方向。
試卷的第15題為語言運用之連貫、簡明、得體的考點的體現(xiàn)。此類考題從2009年新課標試卷開始一直被延用至今。但是考題形式一直都是給出一組語句,按照上下文的語義關系進行排序。這種考查方式給考生提供的線索較多,可把握性也較強。但是2015年的試卷考查一改以往的形式,只以一句為切入點,用變化的、相近的但表達重點不一致的4個選項考查學生對語句的真實理解能力。這既是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考查,又是對相關的思維能力的考查。
縱觀近3年的全國新課標試卷,我們驚喜地看到:高考語文試題正在從以前的注重知識的掌握及其熟練程度的考查,努力轉向對學生文本的真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甚至是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去模式化的試題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片嶄新的天地。教師應該靜下心來,真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以提高語文學科素養(yǎng)為依據(jù)、以提升邏輯思維為原則來打造語文課堂。
二、關于增加文化素養(yǎng)考查的思考
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Ⅱ卷的關于文言文的考查不再僅僅是36分,而且命題考查的核心能力也不再是“識記”這一層級的能力。而是將對文言、文化知識的考查延伸到其他文本之中,更側重“理解”和“運用”能力。正如溫儒敏老師所說:“文言文命題的改革將不滿足于‘讀通’?!?/p>
試卷在文言文閱讀中將第5題文言文實詞題替換為文化常識題,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古文化常識的能力。
名句名篇繼續(xù)延用2014年的情境默寫形式,注重理解和運用能力。
最值得關注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第3題,原題為:“戴安瀾率第200師赴緬途中,曾賦《遠征》二首以明志。詩中涉及哪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又表達了什么志向?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边@是一道典型的關于詩歌內容的理解題。還有多選題E選項中關于“棠吉”的收復是在文本中毛澤東的詩歌中提及,而非在傳記文本中直接提出。
無論是2013年論述類文本Ⅰ卷的“老子”、Ⅱ卷的“鳳文化”,還是2014年《古代食品安全監(jiān)管述略》的論述類文本閱讀關于第2題中“行會”是否是“政府機關”這一問題的理解,恰恰都是需要用文本中引用的“古文”來解答。
應該說,因為文言文普遍被認為好“拿分”,所以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時間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高考的文言文部分若再增分值,勢必會加劇語文教學中“厚古薄今”的失衡態(tài)勢。但是,現(xiàn)代漢語汲取營養(yǎng)的殿堂恰恰就是這無比豐厚的古文。今年新課標Ⅱ卷對文言文相關內容考查形式的豐富,不僅因為與現(xiàn)代生活的關聯(lián)多了一些文化意味,更為我們提供了明晰的教學方向——將我們從細碎的咬文嚼字文言教學中擺脫出來,依據(jù)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認知規(guī)律,煥發(fā)語言教學真正的生命力。
三、關于審題立意理性化的思考
今年試卷的材料作文在審題立意上很具開放性: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做出巨大貢獻的大李,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之路的老王,引領網友品味大千世界、博得一片贊譽的小劉,三種人生、三種職業(yè),不同追求,各具風采。考生可以分別從這三個人物的各自領域和成就入手剖析他們身上閃爍著的別具特色的時代光彩,從而詮釋時代精神。
這也就不難看出命題人的意圖:貼近生活的素材,挖掘時代的內涵,砸碎學生思想上的桎梏,在甄別比較中理性地思考人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共鳴,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書寫空間。
語言是思維的呈現(xiàn)。也就是說,作文是學生通過敘述事件、闡述觀點等表達方式來呈現(xiàn)出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和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當代學生由于大量使用網絡,思維的碎片化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理性分析能力的發(fā)展。又由于長期以來寫作套作模式化的訓練,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谝陨显颍鼛啄甑母呖甲魑拿},努力在引領學生由材料生發(fā)開去,有效結合自身的體驗理性地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弘揚時代精神,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這種命題意圖旨在引領教師在常態(tài)作文教學中,更應關注學生思維的理性與自由,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考力。
四、關于鮮明的時代性的思考
應該說,2015年高考語文全國新課標Ⅱ卷中充分洋溢著時代的氣息。實用類文本的傳主——將軍戴安瀾,讓人感受到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濃烈氣息;4個病句選項分別與全民閱讀、“絲綢之路經濟帶”、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等熱點話題相關;材料作文中更是首次將“工人”納入到“最具風采”的范圍中,與習總書記在今年“五一”勞動節(jié)上講勞動光榮及在“六一”兒童節(jié)上勉勵孩子們要“熱愛勞動”相一致。
任何學科與實際生活都有聯(lián)系,但由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具有集思想、人文、工具、文學、藝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特點,它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體現(xiàn)時代精神等方面,比其他學科更為敏感和濃烈,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高考語文全國新課標Ⅱ卷試題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鮮明的特征,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社會,緊跟時代步伐,關心天下大事。只有當這個“時代性”與學生相契合了,語文課堂才能煥發(fā)出真正的活力。
[參 考 文 獻]
[1]溫儒敏.高考語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議[N].光明日報,2014-3-18(15).
[2]王榮生,童志斌.文言文閱讀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2(10).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