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萍
《紅樓夢》中黛玉教導香菱寫詩時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對“黛玉老師”的“文章欣賞”之姿態(tài),我滿懷敬意。只是,何謂“意趣真了”?“真”在何處?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闡釋與發(fā)現(xiàn)。在我看來,所謂“真”,就是不落窠臼、不循規(guī)蹈矩、不閉目塞聽、不因循守舊。人生如此,教育教學亦然。尤其是語文教學,在言語的密林深處,或有多重延伸,或有靈光乍現(xiàn),或有登高望遠,這才是語文的魅力,也是語文學習的應有之義。
一、“廬山”未必一種“景”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有一個句子:“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唤處熢诮虒W此句時,通過PPT課件出示“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的不同圖片,然后隨機出示如下的句型填空練習:
橫著看,廬山綿延不絕;側(cè)著看,廬山高聳入云;從遠處望,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巖;從高處俯視,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仰望,廬山重巒疊嶂。
這樣的教學融擴詞訓練、想象體驗和延伸探究于一體,表面看,似乎能豐富孩子們的詞匯,但是,如果教學只是走到這一步,顯然,對于孩子們“想象的放飛”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更何況,僅僅用“綿延不絕”來形容“橫看中的廬山”,已經(jīng)拘囿了孩子們的思維,窄化了孩子們的眼界和心界。如此,誰還語文“郁郁乎文哉”?
事實上,遠看廬山,除了是“遮天蔽日”,也可以是“影影綽綽”,或者是“千山萬壑”;從低處仰望,除了“重巒疊嶂”,也可以是“高聳入云”,抑或是“孤峰突起”……所謂“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僅僅是蘇軾眼中的“各不同”,也不僅僅是老師眼中的“各不同”,更是孩子們眼中的千姿百態(tài)。
作為語文教師,要打開孩子們閱讀的多條路徑或多個窗口,所謂“華山未必一條路”,正是對孩子們多元解讀最好的闡釋。就《題西林壁》的教學而言,“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體現(xiàn)在語言和思維訓練中,就是用廬山的“多姿多態(tài)”,去印證情景想象和言語生長的“多姿多態(tài)”,用“在水中學會游泳”的方法引導孩子們遣詞造句和放飛想象,豈不正是文本希望告訴孩子們的嗎?
二、教育“圍墻”有幾何
同樣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課文,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所寫的童話《巨人的花園》,有諸多關于人生的象征意象,如“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我有許多美麗的鮮花,孩子們才是最美的花朵”……竊以為,在這諸多的意象群中,“圍墻”一詞意蘊十足,“巨人在花園周圍砌起圍墻,而且豎起一塊‘禁止入內(nèi)的告示牌”,誰是“巨人”?何為“圍墻”?這一切值得師生反復揣摩和反芻。
第一,教師不正是那個砌起圍墻的巨人嗎?在課堂上,孩子們在教師“竭盡全力”的諄諄教導之下,還是茫然無措。于是乎,教師用“孺子不可教也”等借口,“想當然”地砌起一道圍墻,班級這個美麗、神奇的花園頓時變得狂風大作、雪花飛舞,永遠是冬天。
第二,家長不正是那個砌起圍墻的巨人嗎?當孩子在“耀武揚威”的作業(yè)面前昏昏欲睡時,當孩子違背家長而偷偷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當孩子們禁不住大自然磁力般的吸引而進入“別人的花園”時,家長的呵斥、叱責接踵而來,寫檢查、罰站、關禁閉等各種“教育方式”紛至沓來。于是乎,家長用“恨鐵不成鋼”的理由砌起了一道圍墻,家庭這個美麗而神奇的花園在春天到來的時候,仍然是冬天。
第三,學校這個巨人的花園不是有很多的“圍墻”嗎?一所學校規(guī)定“走廊里不準說話,說一句話扣班級考核分2分”;另一所學校規(guī)定“男女生平時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天上下大雨,地上門外站——幾十名已經(jīng)到校的孩子,擠在狹小的屋檐下躲雨,原來,未到學校規(guī)定的開門時間,所以校門上“鐵將軍”橫眉以對。于是乎,種種“校規(guī)”砌起了一道圍墻,校園這個美麗而神奇的大花園將會整日狂風大作,永遠是冬天。
細細探究,學校、社區(qū)和家庭中的“圍墻”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就《巨人的花園》而言,“圍墻”的出現(xiàn)并不是孤立的,后文是有照應的:“春天終于來了,村子里又開出美麗的鮮花,不時傳來小鳥的歡叫,但不知為什么,巨人的花園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很多教師在這里反復講“對比”的意義:“‘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如大與小,高與矮,長與短,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等?!钡珔s鮮有教師去講: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對比?事實上,文中的對比是有前提的,是有伏筆的,這個伏筆就是“圍墻”。正是這堵富有多重意蘊的“圍墻”,隔開了兩個世界,墻外是春天、友誼、溫暖、歡笑;墻內(nèi)是冬天、冷漠、荒涼、孤獨。
有專家言,教師要引領孩子們發(fā)現(xiàn)語文的廣博,發(fā)現(xiàn)學生的智慧,發(fā)現(xiàn)自我的價值。這諸多的“發(fā)現(xiàn)”應該包括“別人未曾發(fā)現(xiàn)的”發(fā)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應該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葉。眼的打開、心的敞開、情的滋養(yǎng),孩子們對語文的學習才能變得開闊,進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般的多元境界。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