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的生日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中國傳統(tǒng)的小年,所以老舍常說:“我的生日好記,過小年,祭灶,那就是我誕生的那天?!?015年1月11日,距離老舍的農(nóng)歷生日還有一個多月,老舍之子舒乙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在彼岸書店聊起了老舍的人生故事。
今年已經(jīng)八十歲高齡的舒乙先生在活動現(xiàn)場帶來了兩本回憶父親老舍的新作,一本是《作家老舍》,從老舍出生一直寫到他去世;另一本專寫老舍的平生愛好,書名叫做《一生愛好是天然》。
舒乙為大家講述了老舍苦難的童年、曲折的求學路,以及“戀家”的老舍。孫郁則在現(xiàn)場評價了老舍作品的價值:“老舍先生留下的財富是不可估計的,他既沒有舊時文人腔,也沒有新文人腔,他直接就是北京的百姓,在胡同里面生長出一種智慧的語言,而且他把北京語言改造了,剔除掉了不好的東西,留下了里面最美的。”孫郁還認為老舍先生具有托爾斯泰那樣的悲憫情懷,這是今天人們閱讀老舍的作品時尤其應當關注的。
1.苦難童年
老舍剛出生時,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難關。老舍的母親當時已經(jīng)41歲,生產(chǎn)后便昏了過去,大家都忙著搶救產(chǎn)婦,結果剛出生的嬰兒被放在一邊沒人管。幸好當時已經(jīng)出嫁的大姐回家探望生產(chǎn)的母親,發(fā)現(xiàn)了小嬰兒,老舍才得以保住性命。老舍后來寫文章說大姐的眼淚就是對他生命的洗禮。
老舍長到一歲多,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城。老舍的父親在皇城當兵,在與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爭中犧牲了。這個時候,老舍上頭還有一個哥哥、兩個還沒出閣的姐姐,母親靠父親的撫恤金養(yǎng)活四個孩子,家中十分拮據(jù)。
老舍的母親是很要強的一個婦女,她給別人洗衣服賺錢。因為家里窮,老舍的母親奶水不足,所以老舍小時候是吃“糕干”長大的。后來他開玩笑說,我小時候就是吃這個長大的,以致現(xiàn)在“一腦袋的糨子”。幼時的老舍身體非常弱,3歲還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一天到晚一個人偎在炕上,給他一個小棉花球,他能玩半天”。
舒乙說:“老舍一輩子對母親十分尊重,他說自己的性格跟她特別像。老舍的母親是一個特別利索的人,干活麻利,性格直率,為人熱情,幫助別人永遠跑在前面。老舍說,我有過幾十位老師,但是我的啟蒙老師是一個不識字的媽媽,她給了我生命的教育。”
2.意外的求學路
生活在這樣一個貧苦的家庭,老舍本來是沒有機會讀書的。老舍7歲時,到了讀書的年紀,母親本打算讓他去挎?zhèn)€籃子賣花生米,做點兒小買賣,等他長大一些,再送去某個店鋪當學徒,學一門能養(yǎng)活自己的手藝。
事情卻在這時出現(xiàn)了轉機。胡同里搬來了一位名叫劉壽年的滿族貴族,兩家的祖輩曾有過密切的接觸。劉壽年有個和老舍同歲的女兒,他對老舍母親說,讓老舍和他的女兒一起去上私塾,學費、上學穿的衣服都不用操心。
舒乙說:“如果不是這個偶然的原因,老舍先生不可能成為后來的他?!?/p>
多年以后,劉壽年出家當了和尚,成為北京遠近聞名的高僧,法號“宗月法師”??箲?zhàn)中期,宗月法師在北平圓寂,當時身在重慶的老舍寫了一篇名叫《宗月大師》的懷念文章。老舍在文章的結尾寫道:
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么樂趣與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與言行是與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xiàn)今我的確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著我去入私塾那樣!
1913年,老舍在報上看到了北京師范學院的招生廣告,沒和母親商量,自己報了名。學校招生50名,有1000名考生報考,結果老舍考上了。當時師范學校都是免費的,上學的一切費用全部公費,這也是師范學校最吸引老舍的地方。
畢業(yè)后,老舍由于成績優(yōu)異,被分配到京師第十七小學校擔任校長。19歲的他一進家門便對母親說:“您可以歇著了,我來養(yǎng)活您。”
3.戀家的老舍
老舍工作穩(wěn)定后,母親私下為他謀了一份親事。與女方家說妥之后,她才告訴老舍,給他找了個媳婦。但是老舍卻拒絕這門婚事,讓母親退掉。母親不肯,老舍平生里第一次對母親說了一句狠話:“您要是不退,我就不再養(yǎng)活您”,說完老舍便后悔了。
最終,老舍拜托兩個姐姐幫他把婚事退掉了,自己卻覺得對不起母親,一直不敢回家,并且因為愧疚等原因得了很重的病。有一天,他不知怎么就走進了家門,一頭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母親趕快請大夫給老舍看病,但是大夫下了猛藥,老舍病好之后頭發(fā)全掉光了,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見人。
老舍的單身生涯一直持續(xù)到他1930年由英國教書回國后。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認識了還在北京師范學校讀書的胡絜青。當時老舍已經(jīng)到濟南教書,兩人通信半年后在北京結了婚,之后一起到濟南生活。
有了家以后,老舍特別戀家。舒乙回憶:“我記得媽媽跟我說過這樣一個事。那時候媽媽在濟南當中學教員,有自己的朋友圈。有一次朋友請她吃飯,她就一個人去吃飯?;貋硪院螅匆娎仙崽稍诒桓C里,便問他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他說沒有。媽媽問,那你為什么躺在被窩里。他說,你一個人出去吃飯,我在家多難受??!”
這樣的幸福生活持續(xù)了7年??箲?zhàn)爆發(fā)后,舒乙才兩歲,他的姐姐四歲,剛出生的妹妹才十幾天。老舍讓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留在濟南,他一個人到武漢參加抗戰(zhàn)。舒乙說:“他不愿意當漢奸,這樣我們就留在濟南,后來又回到北京,當了5年的亡國奴。之后活不下去了,媽媽帶著我們三個孩子逃出來,走了55天,徒步經(jīng)過整個河南省,到了重慶,一家團聚。這時已經(jīng)是1943年了。1946年老舍又離家了,到美國講學去了。解放后一家人才又在北京團聚在一起。他戀家到開政協(xié)會時都要回家吃午飯,他自己覺得這個家特好,可以養(yǎng)花,可以掛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來布置這個家。他喜歡這個家,戀這個家,一直到他去世為止?!?/p>
(選自《文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