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佳
內(nèi)容摘要:《牡丹亭》是明傳奇的代表作,其問世后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學界對其褒揚之處除了情節(jié)、主題之外,鮮明的文本語言風格也是其大獲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試圖通過對《牡丹亭》語言的形式、風格及抒情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有力論證其在語言方面的卓越成就,以此來肯定它在戲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關鍵詞:語言 節(jié)奏感 雅正 抒情性
在湯顯祖的所有作品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牡丹亭》。湯顯祖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①。其曲文文采斐然,受人贊賞。清初戲曲家李漁評論《牡丹亭·驚夢》等出說:“此等妙語,止可作文學觀,不得作傳奇觀”②。如果說,由戲曲文學構成的劇本是一劇之根本,那么語言則是一劇之基本元素。袁宏道說:“凡傳奇,詞是肉,介是筋骨”,“詞”是指語言,而“介”則指動作,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戲曲語言的基本形態(tài)有兩種,一是賓白,二是曲詞。前者用于對話和獨白,后者用于歌唱。戲曲語言雖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屬于詩體語言,因為賓白也是講究聲律和節(jié)奏的?!赌档ねぁ分栽趩柺篮螽a(chǎn)生巨大影響,除情節(jié)、主題的原因之外,其鮮明的語言風格也是該劇為當時的讀者群所廣泛接受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下面從三個方面對作品的文本語言進行簡要的分析闡述。
一、從語言形式的角度來看,《牡丹亭》語言的成功首先表現(xiàn)在其追求語言的節(jié)奏感上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韻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為定格,舊曲韻雜,出入無常者,因其法制未備,原無成可守,不足怪也。”③徐朔方先生也指出:“曲文是戲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出戲由若干支曲調(diào)組成。每支曲調(diào)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經(jīng)確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譜鎮(zhèn)寫。曲調(diào)的句數(shù)、曲句的字數(shù)以至平仄、韻腳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雹馨褢蚯那{(diào)格律問題居于核心位置,實際上就是要求語言必須講究節(jié)奏感。語言的節(jié)奏是由音的長短關系組織起來,它以節(jié)拍為基礎,而節(jié)拍是通過強弱關系來組織音樂的,所以,節(jié)奏實是由音強的不同和音的長度不同組成。戲曲語言節(jié)奏是通過等時性的長短、強弱、輕重及其有規(guī)則的反復再現(xiàn)所造成的,而最明顯的體現(xiàn)莫過于曲牌體的語言,一般是詩化與詞化的長短句組成,體現(xiàn)對稱和錯落的雙重之美。如《牡丹亭》第二出《言懷》,柳夢梅一上場就以富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向觀眾介紹自己的家世:
“【真珠簾】〔生上〕河東/舊族、柳氏/名門/最。論/星宿,連張/帶鬼。幾葉/到/寒儒,受/雨打/風吹。謾說/書中/能/富貴,顏如玉,和/黃金/那里?貧薄/把/人灰,且/養(yǎng)就/這/浩然之氣?!?/p>
這段以【真珠簾】為曲牌名的唱詞明顯地體現(xiàn)出曲牌本身的音樂性對語言的節(jié)奏要求,朗誦時有的字詞讀得長些、強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讀音長短和強弱造成的停頓形成一個音組。上面唱詞最多的是三個音組,其次是兩個音組,也有一個音組和四個音組,音組長短相間、彼此對立、強弱穿插,造成了強烈的音響效果,從而構成了這段唱詞鮮明的節(jié)奏感。
其次,《牡丹亭》的文本語言嚴格押韻,講究平仄。前面講到語言的節(jié)奏感是戲曲語言音樂性的根本要求,而嚴格押韻則體現(xiàn)了詩詞對戲曲的強大影響,不僅劇中主要的組織部分的詞曲都是詩詞語法,甚至連不唱的賓白包括上場詩、下場詩,上場對、下場對,以及夾雜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詩句,或襲用前人之作,或作者自制,大多是完整的絕句詩或韻文體的念白。它們直接繼承和發(fā)展了五七言詩。劇中唱詞均是曲詞語法,比如第二十三出《冥判》:
“【寄生草】花把青春賣,花生錦繡災。有一個夜舒蓮扯不住留仙帶;一個海棠絲翦不斷得囊怪;一個瑞香風趕不上非煙在。你道花容那個玩花亡??刹坏滥氵@花神罪業(yè)隨花敗?!辈怀馁e白之中的下場詩也是完整的詩句,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牡丹亭》的每一出戲的結尾,除了第一出結尾“杜麗娘夢寫丹青記。陳教授說下梨花槍。柳秀才偷載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狀元郎”,是作者自制的之外,從第二出到第五十五出最后都是直接引用前人詩詞的其中一句,連綴組成七言詩來收尾,比如第四十三出《御淮》形式上工整典雅,符合詩歌的特點:
“(凈)日日風吹虜騎塵,陳標(丑)三千犀甲擁朱輪。陳陶
(外)胸中別有安邊計,曹唐(眾)莫遣功名屬別人。張籍”
二、從語言風格上來看,《牡丹亭》體現(xiàn)了雅正的風格
《牡丹亭》的語言追求雅正為美的詩意語言風格。單就戲曲文詞而論,“從《琵琶記》開始,傳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創(chuàng)作,文詞自然也朝著典雅甚至驕儷方向發(fā)展”。⑤
相對于貴族化而遠離大眾的詩詞,中國戲曲作為平民藝術受到舞臺和觀眾文化層次等因素的制約,自然在語言風格上更加平民化。王驥德曾說過:“過曲體有兩途: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侄。須奏之場上,不論士人閨婦,以及村童野老,無不通曉,始稱通方?!雹匏麖娬{(diào)曲體和賓白要根據(jù)語境和需要采用不同風格的語言,不能違反戲曲語言“奏之場上”的特點。戲曲作為平民性的藝術,必然要求其語言風格通俗易懂,不可深晦。另外,老百姓日常的粗俗之語,亦可寫入戲曲。李漁在《閑情偶寄》里稱贊湯顯祖的曲詞“意真詞淺,全無一毫書本氣”⑦,比如《憶女》出的“地老天昏,沒處把老娘安頓”,“你怎撇得下萬里無兒老娘親”,“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等等。
戲曲作為平民藝術,劇作家必須兼顧平民的審美趣味。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偏離了強大的詩性傳統(tǒng)。相反,他們追求的戲曲語言并非以俗為美,而是通過靈活地化俗為雅的藝術修辭方式,把日??谡Z詩歌化,達到雅極之俗。呂天成這樣說化俗為雅:“本色不在摹勒家常語言,此中別有機神情趣,一毫妝點不來;若摹勒,正以蝕本色。”⑧以雅為正、以雅為美是中國戲曲語言風格的審美追求。比如《幽媾》出“瞥下天仙何處也?影空濛似月籠沙?!菊巩嬐娼椤垦?,你看美人呵,神含欲語,眼注微波。真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贝司淝懊婊枚拍痢恫辞鼗础防锏慕^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后面直接引用王勃《滕王閣序》的駢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也說明《牡丹亭》文采斐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引用和化用了古典的詩詞。
《牡丹亭》也涉及到性的描寫,但大多是把之雅化,以含蓄地暗示出來。比如《幽媾》出“恨不得肉兒般困成片也,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等等,但也有少數(shù)部分情趣不高尚,陳瘦竹先生就專門指出《尋夢》出和《道覡》出中石道姑的獨白“都是淫調(diào)艷語,缺乏藝術價值”。
三、從戲曲語言的抒情方式上看,體現(xiàn)了《牡丹亭》對“無我之境”的追求
首先來談談戲曲語言的抒情性。作為基礎文類的詩歌對其它文類的影響與滲透非常強大,使得中國戲曲整體呈現(xiàn)出鮮明的抒情性,自然也包括戲曲語言的抒情性。王世貞的《曲藻》中說到:“三百篇亡而后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后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絕句為樂府,絕句少宛轉(zhuǎn)而后有詞,詞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后有南曲。”⑨亦是側(cè)面應證了詩歌對戲曲抒情本質(zhì)的強大影響。湯顯祖和其他失意的正直文人一樣,堅守強大的抒情詩傳統(tǒng),通過戲曲來抒發(fā)自己的志向,更主要的是通過創(chuàng)作來顯示自己的才情。
中國戲曲語言追求借景抒情的間接抒情的“無我之境”,正如上文指出,作為中國文學基礎文類的抒情詩對戲曲的強大影響,使中國戲曲呈現(xiàn)出詩性,因而對語言詩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雖然中國傳統(tǒng)的抒情詩是抒情的,卻并不崇尚直接的抒情,特別忌諱景情相離,而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外之旨”。即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出的“無我之境”,也即“以物觀物”,把自己融入客體所構造出來的意境,主體意識客體化,但是我們透過冷漠的外表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言外之意,景中之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戲曲語言對寫景抒情方面的偏愛,出現(xiàn)了通篇寫景卻無一字寫情,而到處是情的名曲。特別是《驚夢》出,當杜麗娘無意間發(fā)現(xiàn)后花園這個好去處,面對這春天繁華錦簇,而感慨自己花一般的年紀仍“呆在深閨無人識”,慨嘆韶華易逝那段著名的唱詞: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合〕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這唱詞感嘆青春易逝只用“紫”、“紅”、“云霞翠軒”等美好意象與“韶光賤”的對比,無一字直接說自己卻能處處感覺到杜麗娘的傷春自憐。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边@無疑說明了其獨特的魅力。其魅力何來?我認為成功的語言運用成就了《牡丹亭》,其唱詞濃麗華艷,意境深遠,直至今日,仍膾炙人口,表現(xiàn)出很高的藝術水準,這正說明了其語言的傳世價值,其文本語言至今仍值得學術界反復、仔細的推敲和研究。
注釋:
①李真瑜.湯顯祖[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9:66.
②③⑦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M].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10, 23-24, 26.
④徐朔方.湯顯祖與莎士比亞[J].吉林:社會科學戰(zhàn)線, 1978(2) :208-216.
⑤袁行需.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7.
⑥王驥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曲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138-139.
⑧呂天成.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曲品[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9: 211.
⑨沈璟.中國歷代文論選(三):詞隱先生論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59.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