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希 汪亞平 黃輝等
摘要: 為開展刀鱭人工養(yǎng)殖試驗及科學研究,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在長江江蘇南通段進行刀鱭采集;采集時間9—10月,水溫19~25 ℃,用特制20目的聚乙烯密眼地拉網采集。2年累計網捕采集刀鱭46 013尾,平均體長7~9 cm/尾。采集的刀鱭在長江口岸網箱暫養(yǎng)后,采用活魚桶敞口公路運輸至千島湖庫區(qū)進行人工馴養(yǎng)。2011年運輸平均成活率為50%,2012年采取在運輸過程中增加冰塊降溫和添加抗應激藥物措施后,運輸平均成活率達到85%。2年累計運輸?shù)恩q幼魚42 270尾,最終成活26 490尾,平均成活率為62 7%。
關鍵詞: 刀鱭;采集;長途運輸;技術難題;網箱
中圖分類號:S965 2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8-0230-02
刀鱭(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別稱長頜鱭、毛鱭魚、鱭魚,屬鯡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鱭屬(Coilia)。刀鱭屬于洄游魚類,春季時成群溯江而上,是當季最早最好的時鮮魚。清代美食家李漁說,食鰣鱘易膩,但刀鱭“則愈甘,至果腹而不釋手”,足見刀鱭的美味。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環(huán)境污染及沿江興修大型水利工程等人為因素,致使刀鱭野生資源量急劇縮減,難以形成漁汛,多個江段已無刀鱭捕撈記錄 [1]。目前,刀鱭資源加速衰退的現(xiàn)象已經得到廣泛關注,關于刀鱭人工繁育及增殖保護的各項工作也已逐步開展。在此期間,針對刀鱭的科學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理生化、遺傳特征以及生長特征等方向,關于刀鱭種群特征和生態(tài)習性的系統(tǒng)報道則多以早期研究為主 [2-5]。目前刀魚的人工繁養(yǎng)殖都尚在起步階段,僅有江蘇省江陰市申港鎮(zhèn)創(chuàng)新村鄭金良刀鱭養(yǎng)殖場、上海市嘉定區(qū)徐行鎮(zhèn)伏虎村萬金觀賞魚養(yǎng)殖有限公司有野生資源采集及人工馴養(yǎng)的報道,而關于野生刀鱭的人工采集、運輸僅見萬全等 [6-7]報道過。利用人工養(yǎng)殖手段進行刀鱭資源保護和恢復仍任重道遠,為解決刀鱭野生苗種捕撈及運輸過程中易死亡這一瓶頸難題,2011—2012年筆者所在單位經過不斷探索,總結了一套有效的采集與運輸技術,2年累計運輸?shù)恩q幼魚42 270尾,最終成活26 490尾,平均成活率為627%,較好地解決了刀鱭魚種采集與運輸?shù)募夹g難題,為今后開展刀鱭人工馴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 1 刀鱭的采集
1 1 1 采集時間
9—10月,長江口水溫18~25 ℃,一般選擇在晴天上午或傍晚退潮時進行張網捕獲。
1 1 2 采集地點
采集地點選擇在長江江蘇南通段,底部平坦,水流平緩的河道拐彎處。
1 1 3 采集方法
采用聚乙烯密眼地拉網(孔徑20目)在離岸線40~50 m處刀鱭活動區(qū)域進行放網收捕,待拉網結束后,先用撈海將網內的雜物、野雜魚等撈出,再將網慢慢提起,逐漸縮小網內帶水范圍,用臉盆帶水快速撈取刀鱭,讓其隨水流進入臉盆中,然后倒入水桶中,采集時動作要輕、速度要快。
1 1 4 網箱暫養(yǎng)
在長江口近岸水質良好處搭建大型網箱進行暫養(yǎng),當日網捕的刀鱭須經過網箱暫養(yǎng)1~2 d,方可進行長途運輸。
1 2 刀鱭的運輸
1 2 1 運輸工具
0 5 t活魚桶(高900 mm,直徑870 mm,口徑560 mm,深藍色)、20目絲質撈海、臉盆、遮陰網、降溫用冰塊、貨運車等。
1 2 2 裝車運輸
運輸用水采用捕撈點附近清新干凈的長江水。用水泵加水至活魚桶1/2處,后用冰塊調溫至19~20 ℃。放魚時將裝有活魚的臉盆放入活魚桶中,慢慢傾倒,讓刀鱭隨水慢慢游入水中。此過程操作務必動作輕巧,謹防魚體擦傷。每桶放魚的數(shù)量為200~400尾。
為防止運輸過程中因活魚桶內的水劇烈晃動,刺激刀鱭產生應激反應,在裝桶結束后在桶內加入一定劑量活魚運輸麻醉劑(MS-222 魚定安),裝桶完畢,使用大遮陰網蓋住整個桶遮光。
運輸全程采用純氧充氣。運輸時間選擇傍晚,盡量避開強光照射。南通到千島湖運輸時間為6 h,下車轉運3 h,途中由于運輸時間較長,每隔2 h左右須停車檢查1次,如中途發(fā)現(xiàn)有死魚則盡快撈出,防止水質惡化,中途為維持運輸水溫(19~20 ℃),須用冰塊進行調溫。
1 2 3 中途轉運
貨運車到達淳安千島湖后,須采用活魚船轉運至設置在庫區(qū)深水區(qū)的養(yǎng)殖漁排處。在該中途轉運過程中,主要須做好降鹽調溫的適應性工作。首先用水泵將活魚桶中的運輸用水抽入活魚倉,待桶內水位降至1/5后,用臉盆輕輕撈取刀鱭至活魚船,臉盆慢慢傾倒,讓刀鱭自然游入活魚倉中,后慢慢加注湖水逐步稀釋,觀察刀鱭活動沒有異常再加水至正常水位,保持正常水位至少10 min以上。
1 2 4 入箱
活魚船至漁排邊,準備入箱,采用準備好的10 m×10 m×8 m網箱(舊箱,提前掛箱,讓箱面長上青苔,減少表面粗糙程度,以防刀鱭幼魚因應激鉆網擦傷)。先降低活魚倉水位至1/10處,用臉盆輕輕撈取刀鱭至腳盆中,并逐漸加入湖水逐步稀釋,緩慢調試水溫。待腳盆水溫跟湖水水溫一樣時,將腳盆在箱中慢慢傾倒,讓刀鱭自然游入箱中。
2 結果與分析
2 1 2011—2012年刀鱭的采集與運輸情況
2011年9月25日至10月16日及2012年10月2—25日期間,采用聚乙烯密眼地拉網(孔徑20目)進行網捕,累計網捕采集刀鱭數(shù)量46 013尾,經暫養(yǎng)后用活魚桶裝車運輸,累計裝車數(shù)32車。第1年運輸成活率為50%,第2年在運輸過程中增加冰塊降溫和添加抗應激藥物措施后,運輸成活率提高到85%。2年累計運輸?shù)恩q幼魚42 270尾,最終成活 26 490 尾,平均成活率為62 7%。具體采集及運輸情況見表1、表2。
2 2 分析
2 2 1 采集及運輸時間的確定
筆者把采集及運輸時間確定為9月、10月,主要是根據(jù)以下幾個原因綜合考慮:一是由于在長江河口地區(qū),9—10月為傳統(tǒng)的刀鱭漁汛期,據(jù)上海海洋大學與江蘇省靖江市漁政站在2002—2008年開展的長江近岸魚類資源調查結果可知,長江靖江段近岸漁獲物中,刀鱭幼魚出現(xiàn)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8—10月。二是由于9月、10月的水溫為19~25 ℃,溫差較小,是采集及運輸較適宜的溫度。如水溫過低,則刀鱭幼魚遠里淺灘進入深水區(qū),加大網捕采集難度;如水溫過高,則刀鱭幼魚活動頻繁易引起擦傷,影響后期運輸成活率。三是9月、10月期間,刀鱭幼魚魚體規(guī)格適中,一般在7~9 cm/尾,是運輸放養(yǎng)的最佳規(guī)格。
2 2 2 采集方法的確定
天然的刀鱭幼魚性情暴躁,受到刺激后反應強烈,易鉆網孔,鱗片極易脫落,如采用絲網、刺網、地籠等方式網捕,幾乎沒有成活。因此,采用聚乙烯密眼地拉網,孔徑要小(20目),于岸邊平行40~50 m處沿著刀鱭活動水線放網,再將網慢慢收攏,這樣的方式雖然人力、時間耗費較大,失敗率也較高,但可最大限度地保證刀鱭幼魚不受擦傷,也是目前捕撈天然刀鱭幼魚活體較理想的方法。
2 2 3 影響運輸成活率的因素
通過連續(xù)2年的刀鱭采集運輸操作,筆者認為影響刀鱭運輸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網捕后刀鱭幼魚的網箱暫養(yǎng),不經暫養(yǎng)直接捕獲后運輸?shù)牡恩q幼魚幾乎沒有成活,即使運輸?shù)诌_當日不死,在網箱馴養(yǎng) 1周后也會陸續(xù)死亡。二是運輸密度不宜過高,一般0 5 t的活魚桶,運輸數(shù)量不可超過400尾/桶。三是運輸過程中必須遮光處理,活魚桶采用深色魚桶,沈林宏等認為,刀鱭具有一定的趨光性,若將其裝入光亮的容器中,易產生群體聚集、相互擠壓的現(xiàn)象,即易造成擦傷死亡 [7]。因此采用遮光運輸?shù)姆椒?,可有效減少刀鱭在運輸過程中因趨光擠壓而造成的死亡。四是運輸過程中采取降溫、充氧以及添加抗應激藥物,筆者在2年的運輸過程中,第1年沒有采取降溫及添加抗應激藥物的措施,最終運輸成活率只有50%,第2年采取了降溫及加抗應激藥物措施,運輸成活率達到85%。這2項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刀鱭幼魚的活動能力,使之情緒安定,減少撞擊和相互擦傷。五是中途轉運過程中,用千島湖庫區(qū)水降鹽調溫很有必要。通過緩慢地添加庫區(qū)水,調節(jié)庫區(qū)水和長江水的比例,使之慢慢適應新的馴養(yǎng)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黃晉彪,張雪生 長江口刀鱭資源試析[J] 水產科技情報,1989,16(6):173-175
[2]程起群,李思發(fā) 刀鱭和湖鱭種群的形態(tài)判別[J] 海洋科學,2004,28(11):39-43
[3]郭弘藝,唐文喬 長江口刀鱭矢耳石重量與年齡的關系及其在年齡鑒定中的作用[J] 水產學報,2006,30(3):347-352
[4]黎雨軒,何文平,劉家壽,等 長江口刀鱭耳石年輪確證和年齡與生長研究[J] 水生生物學報,2010,34(4):787-793
[5]劉 凱,段金榮,徐東坡,等 長江口刀鱭漁汛特征及捕撈量現(xiàn)狀[J] 生態(tài)學雜志,2012,31(12):3138-3143
[6]萬 全,賴年悅,沈保平,等 長江刀魚馴養(yǎng)及運輸試驗[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8):100,111
[7]沈林宏,戴玉紅,顧樹信,等 長江刀鱭幼魚的采集與運輸技術研究[J] 水產養(yǎng)殖,2011,3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