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文
★黑色黃色紅色都有過
在中國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對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沒有明確規(guī)定。據《禮記》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袍服更是五花八門。進入封建社會后,皇帝所穿的“龍袍”并非都是黃色的。
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袍服。因為秦始皇對陰陽五行學說深信不疑,他認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當然是水克火了。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為木,色青;南方為火,色赤;西方為金,色白;北方為水,色黑;中央為土,色黃。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
西漢龍袍主要是沿襲秦朝龍袍的特點:“以水德居,服黑色?!钡綕h文帝劉恒時,開始棄用黑色,“漢文帝十五年,服黃色;十六年,服紅色”。據《史記·孝文帝本紀》記載,這是緣于劉恒認為大漢王朝應“協(xié)于火德”。
晉代時,轉而崇尚金德,以赤色為貴,所以晉代的皇袍采用的都是大紅色。
★宋太祖趙匡胤讓“黃袍”成為皇權的象征
“黃袍”的流行始于隋唐時期,由于當時崇尚“以黃為貴”,“黃袍”成為帝王的專用衣著。據《唐六典》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辫宵S,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也就是杏黃色。
但“黃袍”正式成為皇權的象征,則始于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8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節(jié)度使趙匡胤等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趙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行至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眾將便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到宋仁宗趙禎時,還規(guī)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制花樣。自此,不僅黃袍為皇帝獨有,黃色也為皇帝專用。黃袍又因袍上繡有龍形圖案,索性被叫成了“龍袍”。
★黃袍上為什么要繡上龍的圖案?
對于龍為何物,《辭?!分械慕忉屖牵骸肮糯鷤髡f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薄渡胶=洝酚涊d,夏后啟、蓐收、句芒等都“乘兩龍”。另有史籍記有“顓頊乘龍至四?!?、“帝嚳春夏乘龍”等傳說。龍成為帝王的象征,最早見于史書的是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鼻厥蓟式y(tǒng)一六國后,附會“五德終始說”,為宣揚“君權神授”,曾自詡“祖龍”。
龍不僅是皇權的象征,龍袍上的龍形圖案也有相應規(guī)定。龍數(shù)一般為9條: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而且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5條,正好吻合帝位“九五之尊”。不過也有例外,明代皇帝龍袍的龍紋就多于9條。1958年出土的萬歷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就有12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12條龍因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稱,位于袞服前胸和后背位置的龍,是正身的龍,也就是面向外的龍,稱為“正龍”或者是“坐龍”;側身的龍叫作“行龍”,而行龍又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摘自《北京晚報》201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