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權(quán)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英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說明讀書對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除了“成性格”,讀書還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針對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焦慮、恐慌、煩躁等。這就是我們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閱讀療法,也稱為閱讀治療、讀書療法。
為什么閱讀能夠幫助我們治療某些心理疾病呢?這是由閱讀的功能和心理學的作用機制決定的。其實,閱讀療法就是運用醫(yī)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原理、技巧和檢測手段,以書籍為媒介,將閱讀作為養(yǎng)護或恢復(fù)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
研究認為,閱讀不僅僅是對文字符號的理解,更是一種心理體驗的過程。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與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產(chǎn)生不同程度共鳴的過程,這就是書籍攝人靈魂的魔力。在閱讀治療中,暗示與自我暗示的作用非常顯著。書中人物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以及富有哲理的論點,都能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研究表明,閱讀比聽音樂、散步和喝茶更能有效減壓。僅僅6分鐘的閱讀時間,就能幫助人們減少68%的精神壓力。
在閱讀治療中,不同的書籍適合不同需要的人閱讀。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游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需要抑制煩躁的人,可以看《論語》、《冰心全集》、《周恩來傳》;需要克服抑郁的人,可以看《笑林廣記》、《西游記》、《儒林外史》、《圍城》;需要壓驚、消恐的人,可以看《六祖壇經(jīng)》、《三毛文集》;需要戰(zhàn)勝疾病的人,可以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命運》、《站起來走!》、《蔑視死亡》。
圖書能夠治病,就在于它傳達給讀者的情感恰好減弱或抵消了蘊藏于讀者心中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使紊亂的心理功能重新走向有序化。在閱讀療法的實際應(yīng)用過程中,有兩個原則必須予以充分重視:一是要把握好情志相勝的原則,這樣讀者就不會因為閱讀而以哀添哀,作繭自縛;二是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合理安排好閱讀的時間和節(jié)奏,使閱讀強度始終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情緒因素致病的患者人數(shù)逐年增加。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全球共有5億多的精神病患者,其中1.5億人患有情感性疾病?,F(xiàn)代醫(yī)學已經(jīng)開始重視除藥物、手術(shù)以外的治療方法,而閱讀療法就是其中一種。
用書籍來治愈心靈,無疑有其獨特性。中學階段是青少年的心理狀況從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關(guān)鍵時期,是一個依賴性和獨立性、幼稚性和自覺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所以,此時如能恰當?shù)亻喿x各種書籍,就能夠有效增強心理素質(zhì),更好地面對挫折,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