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
據(jù)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留守兒童6100多萬。因缺少關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權威醫(yī)療機構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14%。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各項惠農政策的陸續(xù)出臺與落實,如今絕大多數(shù)農村家庭已不用再為溫飽發(fā)愁。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只顧掙錢養(yǎng)家而不顧孩子心理健康的層面。與其把孩子撂在家里自己常年外出打工,只為掙一筆錢養(yǎng)大一個心理不健全的孩子,還不如多關心關心孩子,哪怕少掙一些錢也要讓孩子健康成長。那么,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哪些心理問題?作為打工父母,該如何從心理上關心、教育孩子呢?學校、政府乃至全社會又該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做些什么呢?
迷失的花季少年
近年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日漸顯現(xiàn),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2014年8月,福建莆田14歲留守少女產子的新聞讓人痛惜。8月16日凌晨,福建莆田兒童醫(yī)院接治了一名因肚子痛看急診的女病人小楊(化名),小楊身邊有男朋友小蔣陪同。據(jù)小楊說,她18歲,已經懷孕8個多月,醫(yī)生于是讓她住院觀察。然而,在小楊辦理入院手續(xù)時,護士發(fā)現(xiàn)她身份證上顯示的年齡為14歲,尚為未成年人。院方很重視,在小楊順利產下一名健康男嬰后報了警。隨后,孩子的父親小蔣被警方傳喚。
一個滿臉稚氣的孩子在不經意間當了媽媽,面對媒體的探詢,小楊怯怯地解釋說,她一直以為自己月經不調,直到懷孕7個多月才知道“有了”。
孩子的父親小蔣20歲,四川人,在福州打工。兩人是在一年多以前認識的,不久就同居了。小楊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7個多月后,到福州找到小蔣,兩人決定做人流手術,可1.2萬元的高昂費用讓他們望而卻步。而且,醫(yī)生也告訴他們,做人流可能有生命危險。無奈之下,小楊才決定生下孩子。
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任何生理、心理上的反應都應該第一個告訴母親,而小楊懷孕7個月了卻渾然不覺,發(fā)現(xiàn)懷孕后也不敢告訴父母,只因其父母長年不在身邊。她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遠在上海做生意,她跟外婆住在福建老家,平時很少有機會跟父母見面,只是偶爾電話聯(lián)系。
像小楊這樣早戀的留守兒童不是個案,媒體上相關報道不斷:重慶江津15歲留守女孩早戀私奔,媽媽無奈辭職陪伴;武漢留守女孩早戀退學;四川廣元14歲女孩早戀遭家人反對躲進“男友”家……這些案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事女孩都是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關愛,留守兒童沒有安全感,特別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女孩,生理、心理上的巨大變化都讓她們渴望父母關愛。缺少了這份關愛,她們就會從別的地方尋找,假如正好碰上一個關愛她們的男性,就會發(fā)生早戀。
如果說這些女孩的早戀還只是讓人痛惜的話,發(fā)生在廣東省東源縣一名留守女童身上的悲劇則讓人觸目驚心。
正值暑期,在廣東省東源縣打工的楊某夫婦,將孩子們從廣西老家接到了身邊。平時他們上班,孩子們在家里玩。有一天,楊某回家發(fā)現(xiàn),自己9歲的女兒媛媛躺在樓梯口,腦后有一攤血跡,而11歲的兒子生生正用拖把清理血跡。楊某當即將昏迷不醒的女兒送到醫(yī)院。醫(yī)生檢查后發(fā)現(xiàn),媛媛有13根肋骨骨折,左肱骨骨折,右肺挫傷,腦震蕩并伴重度貧血,生命垂危。進一步檢查醫(yī)生還發(fā)現(xiàn),媛媛左肱骨和部分肋骨骨折的地方已長出骨痂,說明媛媛在三周前已經受傷。除了骨折,媛媛臉部、腿部、背部總計有10多處刀傷,傷口暴露,肌肉已變硬,均為陳舊性外傷。因受傷時間較長,媛媛左肱骨和肋骨骨折處已經畸形愈合,不能通過手術矯正,只能恢復治療。而即使恢復治療的效果非常理想,這個9歲女孩的左臂也將落下殘疾,正常活動會受到影響,胸部也會變形。
由于事發(fā)蹊蹺,醫(yī)生報了警。女孩的母親楊某這才不得不道出一個驚天秘密:媛媛是被她11歲的哥哥生生打成這樣的!
面對警察,生生承認是他打了妹妹,原因是妹妹經常和他爭搶東西,不聽話,不愿意做家務,搞得他很“惱火”,于是他就用刀劃媛媛的臉、背和腿部,用刀背或木棒敲打她。他明確表示恨妹妹。
據(jù)生生的母親說,生生不僅毆打妹妹,還經常對家人施暴。他曾經用木棍毆打奶奶,將奶奶額頭打腫。楊某責備他,還被他拿菜刀威脅。楊某無奈地說:“孩子們不愿意跟我們交流,甚至話都不太愛說,對我們刻意回避?!?/p>
心理醫(yī)生初步判定,生生已經有暴力傾向。作為留守兒童,生生在老家經常受到表哥和同學的暴力欺負,但得不到父母的安慰、關愛與幫助,久而久之,導致他內心十分脆弱,需要用暴力來偽裝自己,所以才去欺負更為弱小的妹妹。
發(fā)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2014年春節(jié)前夕,安徽省望江縣9歲留守兒童自縊身亡的慘劇讓人痛心惋惜。
據(jù)有關媒體報道,自縊的少年小林父母離異,都長年在外打工,小林從小跟外公外婆生活在舅舅家。2014年1月20日,小林放寒假當天,大部分同學都有家長陪同去拿成績單,而小林卻形單影只。他成績不好,語文只考了40多分,情緒有些低落。恰好,那天小林的媽媽給外婆打電話說不回家過年了。外婆告訴小林這個消息時,一家人正在吃晚飯。當時小林并無異樣,只是一個人默默地吃飯,眼睛直勾勾地望向廁所。不久,外婆洗碗出來時發(fā)現(xiàn)小林不見了。等她找到小林時,他已經用一根編織網兜的塑料繩在廁所里上吊自殺。
家人遍尋小林生前的生活、學習用品,沒能找到他最后留給這個世界的只言片語。在千家萬戶喜迎新年的時刻,這個9歲男孩卻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
其實,當我們搜索一下有關留守兒童的新聞,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慘劇并非偶然。2008年,安徽某地一名12歲少年在祠堂附近自縊身亡,遺書稱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2010年,陜西扶風5名小學生喝農藥自殺,其中4名是留守兒童;2011年,西安藍田一名10歲留守兒童喝農藥自殺……
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正值青春期的農村留守兒童產生自殺念頭的概率高于正常兒童。一幕幕慘劇,不僅是一個個家庭之痛,更是全社會之殤!
孩子心事有誰懂
“從我記事起,就很少和他們見面。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在父母懷里撒嬌時,我心里都會很難過。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身邊,哪怕我犯錯了他們罵我,甚至拿棍棒‘修理’我。我不愿意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也不愿意一個人待在空蕩蕩的家里……”這段話摘自一名留守兒童的日記,表達了留守兒童的共同心聲。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處在從少年向青春期過渡的特殊時期,他們的心理變化是復雜而微妙的,特別需要父母的陪伴。然而,許多父母想得更多的卻是如何掙錢養(yǎng)家、改善生活,很少關注自己外出打工后,孩子在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深夜里幼小的心靈會承受怎樣的煎熬,在看到同伴們和父母快樂玩耍時會忍受怎樣的酸楚。
因缺乏來自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家庭教育及監(jiān)管,許多兒童過早地承受了成人社會的各種壓力,如內心的寂寞與憂傷,生活上的不便與周圍的歧視,意外的人身傷害,等等。由于缺乏親情的滋養(yǎng),這些幼小心靈有的變得消極、孤僻,有的變得任性、暴躁,在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xiàn)嚴重問題。據(jù)調查,全國現(xiàn)有留守兒童6100多萬,三成留守兒童有自我封閉、抑郁等傾向,超過一半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最為突出的是因缺少溝通而性格內向孤僻,以及未能及時矯正所導致的心理疾病。廣東12歲留守少女菲菲患精神分裂癥,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菲菲9歲那年,父母外出做生意,她被留在肇慶老家與奶奶一起生活。菲菲乖巧懂事,從不叫人操心。父母把她留在家里很放心,很少回家探望,連電話也很少打??蓛赡旰螅品圃谇那牡匕l(fā)生變化,她變得內向、不愿與人交往,經常發(fā)呆、注意力不集中,面對陌生人以及陌生環(huán)境感到緊張、害怕,經常無故曠課,還對家人大發(fā)雷霆,拒絕跟母親交流,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仇恨情緒,甚至打罵母親和奶奶。經專業(yè)機構診斷,菲菲患了精神分裂癥,其行為及心理異常與她的“留守”經歷有密切關系。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zhàn)。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據(jù)近年的研究報告顯示,留守兒童患精神分裂癥的概率明顯高于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兒童。
因疏于管教而性格偏執(zhí)、容易沖動也是留守兒童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兩年前發(fā)生在山東菏澤的16歲留守少年汪某以暴力手段兩天三次搶劫的案例,曾引起廣泛關注。在我國廣大農村,擔負著隔代教育使命的祖輩們,大多受教育程度很低,觀念陳舊,且不說輔導孩子學習,就是其教育內容和方法也是與時代不合拍的。祖輩大都溺愛孩子,極易導致孩子任性、唯我獨尊,尤其有些老人,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后還愛護短,會進一步導致孩子排斥父母或其他人的批評與管教,形成偏執(zhí)性格。這種性格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因情緒欠穩(wěn)定,意志薄弱,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很容易情緒失控,沖動行事,甚至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市曾連續(xù)破獲兩個團伙搶劫案件,涉案嫌疑人近20名,全是“90后”。其中一個11人搶劫團伙,部分成員沾染了吸毒惡習,為購買毒品先后搶劫10余次。而涉案嫌疑人均曾是留守兒童,其中大部分由祖輩帶大。
此外,因缺乏關愛而自卑無助、內心迷茫、自暴自棄,也是留守兒童常見的幾種心態(tài)。父母不在身邊讓留守兒童感覺失去了依靠和保護,容易產生自卑及孤獨無助心理,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不思進取,逃學甚至輟學,以致過早地踏入社會。小祥是湖北鄂州的一名農村留守兒童,在當?shù)厣闲W五年級。前不久,小祥的老師給他遠在重慶打工的父母打電話,讓他們回家一趟,因為小祥要輟學。老師說,小祥逃課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每天都是被奶奶“押”著去上學,但還是經常中途一下課就不見了人影。老師找他談心,他低著頭說:“我反正成績不好,讀下去也不會有出息,還不如讓我出去闖闖?!闭f這些的時候,小祥一直用手指捻著衣角,似乎在掩飾內心的自卑、無助與迷茫。老師責怪家長只知道掙錢不關愛孩子,家長卻十分委屈:“我們隔三岔五給他寄衣服寄文具,難道還不夠關愛嗎?”小祥的奶奶也很委屈:“我天天起早貪黑給他做一日三餐,一天來回幾趟接送,對他還不夠關愛嗎?”老師說:“孩子不是小貓小狗,給他們吃飽穿暖就行,他們還有高級需求,比如朝夕相處的陪伴、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親昵的撫摸、一個肯定的點頭、一句鼓勵的話……這些都是留守兒童渴望得到的?!?/p>
親情撫慰是良策
當代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說,孩子的成長特點,是年齡越小情感支持系統(tǒng)要求越高,父母的關注與呵護任何人都無法替代;親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統(tǒng),是孩子一生的心靈牛奶。
一項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最大的心愿就是與父母團聚,不再做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最期待五類關愛:
情感交流 在留守兒童的書信中,“孤獨”和“思念”等字眼出現(xiàn)頻率最高。他們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而大多數(shù)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上的健康,以及人身安全問題,很少關注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道德引領 處在道德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監(jiān)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很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容易偏離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準則,不知不覺中,身上原本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問題就會加重或催化,成為真正的問題。
學習輔導 特別是雙親在外的留守兒童,他們大都表示,做功課遇到“攔路虎”時,爺爺奶奶和身邊其他人大都難以提供幫助。這也是許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之一。他們渴望有人及時給他們釋疑解惑。
生活照顧 多數(shù)留守兒童由祖輩照料,老人年紀大了,照顧多有不周。這些孩子在生活方面還是存在某些困難,需要得到精心照顧。
安全保護 撤鄉(xiāng)并鎮(zhèn)以來,不少偏遠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小學被撤并到中心校,孩子上學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年老體衰,接送就成了問題,孩子的安全自然受到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姜勇認為,正確的早教和及時的心理疏導,能使孩子人格健康。要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是父母要樹立起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責任意識。多利用現(xiàn)代發(fā)達的通信工具與孩子進行交流;多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盡量多爭取時間回家與孩子團聚,父母還應及時了解子女的心理狀態(tài)。一方面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臨時監(jiān)護人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或一方可選擇就近在本地務工。
二是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娛活動,充實業(yè)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融入集體,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減少留守兒童情感上的斷層與真空。有條件的學??沙闪⑿睦碜稍儥C構,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課程,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留守兒童順利度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三是農村基層組織或社區(qū)組織應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長回家的時機,采取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機制上督促家長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共同構建留守兒童的社會化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橋梁作用。
近年來,就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各地也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探索。如作為親情替代性措施的“代理家長制”,最早出現(xiàn)于留守兒童較多的重慶市南川區(qū)鳴玉鎮(zhèn)。政府動員當?shù)厣鐣嫌袗坌牡娜私M成關愛隊伍“一對一”幫扶孩子,其最大特點是因地制宜,而且投入比較少,屬于政府倡導的義務監(jiān)護人制度,因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而逐漸得到推廣。后來一些農村學校也倡導“代理家長制”,鼓勵老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完全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教育。還有河南省信陽市針對留守兒童創(chuàng)新實施的“心之家”活動。當?shù)貗D聯(lián)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地方建設留守兒童寄宿學校——“心之家”,包括新建或在有改造意愿的學校援建宿舍樓、餐廳,購置床、餐具等日用品,讓留守兒童寄宿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老師當媽媽,同學們就是兄弟姐妹。這些措施對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此外,有專家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努力改變打工父母與孩子長期不能共同生活的現(xiàn)狀,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xiāng)在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人為壁壘,盡量滿足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需求,同時引導產業(yè)向中小城市轉移,盡量讓農民在家門口上班,減少留守兒童數(shù)量。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