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蕉
現(xiàn)代文學家朱自清的《背影》是耳熟能詳?shù)拿案赣H”爬上的那月臺,穿過的那鐵道,就在南京浦口火車站。這個火車站,在現(xiàn)代文學以及現(xiàn)代歷史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歷史里的浦口
浦口火車站位于南京長江北岸,又稱南京北站,建于1908年,真正通車,卻已經(jīng)在民國三年(1914)?;疖囌臼钱斈赀B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11省的交通樞紐,南北交通要道津浦鐵路的終端。
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學,在浦口火車站與父親告別,寫下了《背影》。1919年春,毛澤東送湖南留法學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車站丟失了一雙布鞋,陷入困頓,幸遇老鄉(xiāng),解了燃眉之急。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車站中轉渡江,到南昌去尋找革命同志。1929年5月,孫中山的靈柩由北京運抵浦口火車站,然后過江至中山陵。1949年4月25日,鄧小平和陳毅由合肥到達浦口火車站,當夜過江,進駐總統(tǒng)府,迎來南京解放。
月臺(單柱傘形長廊)。
南京長江大橋建成后,它逐漸功能性沒落,1985年曾恢復部分客運,后又停止客運,到2004年永久性停運。
現(xiàn)在,浦口火車站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中國最文藝的九個火車站之一,是中國唯一保存民國特色的火車站。因此,一些年代劇都選擇到這里取外景,比如《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等等。今年南京市政府已啟動改造計劃,希望把這里打造成影視基地,并把主體大樓建成火車歷史博物館,更遠處會建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和民國風情商業(yè)街區(qū)。
車站總是象征著離別,不僅朱自清的《背影》跟離別有關,《情深深雨蒙蒙》里面,依萍在浦口火車站徘徊,響起的插曲就叫《離別的車站》。
我來到這里的時候,浦口火車站后面的街區(qū),紅墻上寫著一個個大大的帶圈的“文”字,部分已經(jīng)拆遷,部分殘垣斷壁后面似乎還有些住宅的煙火氣。非常慶幸,在它還沒有完全變成影視基地前,可以再看一眼它的舊貌。
靜止的浦口
一路向北,在中山碼頭換乘渡輪,過長江,就到達浦口碼頭。擺渡,二元一位,投幣的時候,腦海中忽然閃過三十多年前在上海坐擺渡船過黃浦江時投入箱子里的塑料圓牌子。過棧橋,上輪渡,起航,駛向對岸就像穿梭時間隧道。
回望一眼蘆葦中的浦口碼頭,穿過馬路,眼前就是浦口火車站了,這里如今更像一個小小的公園。綠蔭里立著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浦口火車站舊址”的石碑,中間是一個圓球雕塑,這里應該就是中山停靈臺了——當年孫中山先生靈柩運到南京浦口火車站,就在這里停靈,國民政府及其所有重要領導人在此舉行了盛大的接靈儀式,然后才送往中山陵的。
正前方就是那具有英格蘭式建筑風格的米黃色大樓——車站候車大樓,上面還留著“南京北站”四個大字,底下是遮雨候車長廊,后面有直通月臺的單柱傘形長廊——《情深深雨蒙蒙》里面書桓拄著拐杖從火車上下來,依萍飛奔過去的場面,就在這個月臺上演。左側是連接輪渡碼頭的拱形雨廊,建筑高挑空曠,十分大氣,不時有游客駐足拍照??梢赃b想當年,這里是怎樣一種乘客、挑夫、販夫走卒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
右手邊有一棟半廢棄的小樓,上面還有“售票處”的字樣(這里原是浦口火車站電報房,后成為南京北站的售票處),或許這里后來已經(jīng)變成了民宅,只是不知今日還有沒有人住在里面。再往前走,畫著拆遷圖標的紅磚小樓上還有嵌著鐵路標記的“食堂、招待所”字樣,另一處斑駁鐵門上方寫著“行李包裹提取處”,兵營舊址、紅房子、郵局等等舊建筑都還在。要知道,當年的浦口火車站周邊,輪渡、駁運、汽車、郵局、醫(yī)院、學校、飯店等,一應俱全,迎送南來北往的旅客,現(xiàn)在僅僅靠這些剝落的舊跡來回憶那時的繁華了。
連接輪渡碼頭的拱形雨廊。
紅墻上的爬山虎。
候車樓前遮雨廊。
南京北站售票處(原浦口火車站電報房)。
這個街區(qū)的住宅建筑一律磚木結構,滿墻的爬山虎和斑駁的紅磚,透著一絲蒼涼,還有廢品回收站和老舊的理發(fā)店,都像是回到80年代。路邊有一對夫婦擺攤賣用碎玉米膨化制成的長長的玉米棒,這也是三十年前的記憶。
繞過這群樓,后面有一個道口,兩邊就是保留著的浦口火車站的鐵路了。幾條鐵軌交叉蜿蜒伸向遠方,信號燈和看守人的小木屋也都還在,好像這并不是一個廢棄很久的車站一樣。有來拍婚紗照的男女,在鐵軌上穿行。還有一些攜手而來的文藝青年,隨意地在這個區(qū)域里慢行探尋。
生活在這里像是靜止的,然而,這里的每一個靜謐都遙遙呼應著往日的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