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報編輯部
“生男孩是得個好名聲,生女孩則是你命好”,這話,時下在街市頗為流行。 男女結合,生兒育女,最詩意的說法是愛情的結晶。但在我國,詩意敵不過傳統(tǒng)觀念。幾千年來養(yǎng)兒防老、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它關系的不僅是小夫妻兩人的結晶,更寄托著長輩及親屬的期望,所以,重男輕女思想一直有其市場。
然而,現(xiàn)實的力量太強大了,生活的嚴酷一直在考驗著各種觀念。計生政策的實行,獨生子女的普遍,使得生男或生女成了一件很大的事。獨孩是男嬰,舉家額慶;獨孩是女嬰,大家口頭說亦好。個中滋味,你知我知。生男孩一個頂倆,因為可娶個兒媳過來啊,這是如意算盤。如今,男女比例已略顯失調,這當然是人為因素。每個生了男孩的家庭,并沒有考慮那么多,但這漸漸成為社會問題并令社會學家們擔憂。
一個陽光燦爛的秋日,跟一群退休的熟人租輛大巴,到潮陽去一日游,有好幾位帶著老伴,老伴帶著孫輩。三個女人在一起,車中談話聲不絕。女人說的多是家務事,兒孫情。有一位來自山村,帶著兩個活潑的外孫,說她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在深圳,女婿是個包工頭,賺錢不少,在老家建了新房;二女兒在東莞,跟丈夫開小店,收入也好,買了樓房,有小汽車。女人們齊夸她育女有方,命好。她說得興起,講起當年嫁到山村的苦況:過門幾年,連生兩個女兒,而鄰居一位跟她同年結婚的夫婦,卻連生兩個男孩。她說當年在村里,幾乎抬不起頭來,鄰居則是終日昂頭挺胸。可是雙方兒女長大后,她兩個女兒馬上嫁了出去,鄰居兩個兒子卻一直娶不到老婆,都年過四十了。
女人們說:“今日輪到你胸挺挺了!”
一車笑聲。我卻笑不出來。
男人們受感染,也議論開來,一邊倒地說起男孩是啃老族,花幾百萬元培養(yǎng)出一個大學生兒子,未見寄錢養(yǎng)老來,卻問有多少萬支援他買房首付!
那些生有女兒的女人們大大來勁了,說女兒領了工資就帶媽媽上街給雙親買新衣。有人說自己的女婿,三天兩頭上門關心岳父母,家中大事樣樣理得井井有條。只生男孩的女人無言以對。
那天車里的談話當然沒有普遍意義,車中人群也非精英階層,更沒代表性。但你也得承認,在發(fā)展中國家,在普通的工薪階層中,這是很現(xiàn)實的存在。
說實話,誰人不愛兒女?不管生的是男是女,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是你夫妻生命的延續(xù),血脈相連,血濃于水。但我們的歷史包袱太沉太重,我們的社會養(yǎng)老又剛剛起步,靠兒女供養(yǎng)的現(xiàn)象還要存在一段時期,上述情況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怪。
我沒有在發(fā)達國家生活過的經(jīng)歷,但聽說這些國家,社會養(yǎng)老制度、社會救助機制都比較完善,兒女十八歲之后就必須自立。經(jīng)濟上各自獨立。最初認為這種關系太缺乏親情了,現(xiàn)在覺得這恰恰最具人情味。
記得曾讀過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一教授的訪美見聞。他說去美國之前,聽說那里的父親到兒子家做客,借個電話機打電話也得交費,借用汽車也得付油費,覺得美國人也太那個了。但他見到和聽到的實際情況絕不如此。兒子們都不會收取這種錢的。他說:“按約定,付費是本等,不收取是人情。所以,兒子不收費,留下的就是人情。而在我們這里,兒子向父母索取幫助是本等,你不給就是你無情!”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比如我在那次車中談話里聽到的,女人們夸女婿好,因為觀念里女婿是外人,他來幫干點事原非本等,你就倍感愜意;兒子干點事是本等,稍顯疏惰你就大大不快。
山村里那二位年過四十的青年不知娶親了否,我祝愿他倆努力改善自身條件,早日成親。但要認清一個現(xiàn)實:女的都往上嫁,男的只能向下娶,原因不說你也明白。初中同班同學,女的嫁給高中生大學生是常態(tài),有幾個男的能娶到高中和本科女生當老婆?這也正是不少女博士成為“剩女”這怪象的原因所在。
我們正在深化改革,社保制度在不斷完善,以后的人不用養(yǎng)兒防老,那么,還有誰在乎生男生女?都一樣名好命也好!都是愛情的結晶。
(摘自《潮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