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根
一個人要贏得他人的真正信任,是很難的事,如果這個他人還是手握重權(quán)的君王的話,就更難了。那到底有沒有爭得君王信任的辦法呢?還真有。
比如,釣。經(jīng)典案例就是姜太公,周文王發(fā)現(xiàn)這個用直鉤釣魚的老先生不是凡人,一談之下,相見恨晚。于是拜姜太公為老師,并請他輔佐自己,中國歷史上一對模范君臣就此誕生。與姜太公相似的,還有孔子的學(xué)生子夏??鬃尤ナ篮?,儒家“一分為八”,分成了八個門派,以子夏為首的講學(xué)團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派。這個團隊后來被魏文侯迎請到了魏國,魏文侯還拜子夏為師,給予極高的禮遇和信任。子夏和他的弟子由此開始了一段有名的“西河講學(xué)”歲月——這是儒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史書上沒留下子夏游說魏文侯的任何言辭,說的都是他被魏文侯“迎請”到了魏國??磥?,他和姜太公一樣,是憑著自己的道德學(xué)問征服了君王,使其主動“上鉤”的。
能“釣”到君王的信任當(dāng)然是好的。眾多史實也證明,君王尊重、信任某人,一般這種君臣關(guān)系都頗為牢固、和諧?!搬灐钡玫骄醯男湃危湫Чm佳,但畢竟不是一種常規(guī)手段,屬于可遇不可求之列。或許正因為此,很多急切地想得到君王信任的人,一般不采取這種被動等待的方法,他們大多喜歡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的方法也分好幾種,比如“連忽悠帶騙”法。這種辦法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用得最多,也最嫻熟。其秘訣是,游說君王時,連哄帶騙,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就手段的效果而言,曉之以理不如誘之以利,誘之以利不如嚇之以威。比如張儀替秦國出使楚國,目的是拆散齊楚聯(lián)盟,以便秦國逐個擊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儀一上來就跟楚懷王說,請您跟齊國絕交,絕交之后秦國給楚國方圓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此外秦王還會把他漂亮的女兒嫁給您。結(jié)果到了秦國,張儀變卦了,“哪里有六百里?我說的是六里”。楚懷王一怒之下發(fā)兵攻打秦國,可惜打不過,損兵折將。
這時,張儀再次到楚國來,這次不誘之以利,而是嚇之以威。他對楚懷王說,秦國實力強大,楚國根本打不過,好好跟秦國搞好關(guān)系才是上策。若不如此,秦國勢必大兵壓境。這回,楚懷王被嚇住了,又信了張儀。在當(dāng)時,各諸侯國都知道張儀是個“反覆無常之人”,可他替秦國搞連橫偏偏屢屢得手,為什么?說白了就是各國君王均有貪財好利、目光短淺、見利忘義等致命弱點,所以才屢屢被他“胡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忽悠住。
再比如,“盟誓法”。古代的盟誓效用大概與今天的簽合同差不多,口說無憑,得落實到白紙黑字上。盟誓有儀式,有誓詞,非常莊重,一般不能反悔。這個招法嚴(yán)格來說屬于“鞏固信任法”,即害怕君王中途變卦,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就用這種方法固定信任關(guān)系。
戰(zhàn)國時期的名將甘茂就用過這個辦法。當(dāng)時,秦武王想讓甘茂帶兵去攻打韓國的宜陽。甘茂沒有馬上領(lǐng)命,而是先跟秦武王談起了條件:宜陽看起來是一個縣,其實相當(dāng)于一個郡,秦軍要千里奔襲,還要通過許多險要的戰(zhàn)略要地,非常難。以前,孔子的高徒曾參居住在費縣,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遠在家鄉(xiāng)的曾參母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了!”結(jié)果曾母鎮(zhèn)定自若,照??棽迹静幌嘈抛约旱虏贅O佳的兒子會殺人。過了一會兒,又一個人來告訴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了?!逼淠溉浴吧锌椬匀粢病薄S诌^了一會兒,又來一個人說:“你兒子曾參殺人了?!逼淠笡]織完的布也不要了,織布機也不管了,趕緊翻墻逃走,害怕受兒子牽連也被官府抓走。甘茂以此類推,說:“夫以曾參之賢與其母之信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又不如曾參之母信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边€進一步分析,我如果帶兵去攻打韓國宜陽,樗里子、公孫奭兩位大臣一定會非議我,大王您一定會聽信他們,這樣一來,您背上反悔的惡名,我也白白得罪了韓國。
秦武王趕緊說:“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备拭鹊木褪沁@個。兩人在息壤這個地方舉行了盟誓,盟書各拿一份。
之后,甘茂帶兵去攻打宜陽。宜陽不好攻,圍攻了五個月還沒拿下來。果然,樗里子和公孫奭兩人就面見秦武王,希望秦武王將甘茂召回。這時,甘茂的盟誓派上用場了。甘茂說:“息壤在彼?!薄水?dāng)初和我一塊在息壤舉行過盟誓了嗎?秦武王無話可說,只好繼續(xù)履行合約,堅決支持甘茂的宜陽之戰(zhàn)。結(jié)果,甘茂“斬首六萬,遂拔宜陽”。此戰(zhàn)之后,韓國震恐,趕緊派人到秦國求和。
盟誓法屬于古代的“法治思維”,即便跟君王辦事,也得“先小人后君子”,重合同,講信用,這里面是很有點西方的“契約精神”的??上У氖牵话闳藳]膽量與君王討價還價,所以這個方法用的人也不多。
還有一種取得君王信任的辦法,就是“自污法”。戰(zhàn)國末期,秦始皇要派兵攻打楚國,問李信需要帶兵多少,李信回答“二十萬?!鼻厥蓟视忠酝瑯拥膯栴}問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可?!鼻厥蓟拭钚艓Пf攻楚,結(jié)果失敗。秦始皇回頭再請王翦出兵,并答應(yīng)了王翦“將兵六十萬”的要求。王翦率兵出征之際,秦始皇還親自送到灞上。
這時,有趣的一幕出現(xiàn)了。統(tǒng)率六十萬大軍的王翦要秦始皇賜給他許多良田美宅,秦始皇說:“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有功最終也不能封侯,所以我趁著大王還肯賞我酒飯時,就及時請求點賞賜,以作為子孫后代的家業(yè)。秦始皇聽后大笑。
王翦帶兵到了潼關(guān),仍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回長安,向秦始皇請求賞賜良田,連王翦的部下都看不下去了。王翦回曰:“大王為人狡猾,不信任人?,F(xiàn)在他把全國的軍隊都讓我統(tǒng)領(lǐng),我如果不多向他要些良田美宅,不是等著他懷疑我嗎?”
相比于王翦,蕭何的“自污”更讓人心酸。劉邦建立西漢,蕭何是第一功臣,當(dāng)上了相國。漢高祖十二年,黥布反,劉邦帶兵去討伐黥布,蕭何鎮(zhèn)守關(guān)中。劉邦屢屢從前線派使者回來詢問蕭何在干什么。蕭何當(dāng)時正一心一意地治理國家,同時還鼓勵百姓捐出家財支援平叛戰(zhàn)爭??捎幸粋€門客指出了蕭何的危險:“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了??勺赃M入關(guān)中后,您就一直得到百姓的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shù)次派人問及您,就是害怕您得到關(guān)中百姓的擁戴,也會像韓信、陳豨等人一樣謀反。現(xiàn)在您為何不利用職權(quán)賤買土地,租出去賺錢呢?您用這種方法自損名聲,皇上才不會對您起疑心?!笔捄我烙嬓惺?,劉邦得知情況后,果然非常高興。
劉邦打敗黥布后回來,百姓攔路上訪,控訴相國蕭何搶奪百姓田地。蕭何拜見劉邦,劉邦笑著對蕭何說:“相國對百姓真好!”然后把老百姓的“上訪信”交給了蕭何,說:您自己看著給老百姓個答復(fù)吧。蕭何本是賢相,趁機建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意為長安附近土地少,而劉邦的上林苑空地很多,希望劉邦將上林苑的空地拿出一些來給老百姓耕種,田里的秸稈還可以給牲畜做飼料。
劉邦大怒,說:“相國你自己到處斂財,卻讓我把上林苑的空地讓給老百姓?”于是將蕭何拿入大獄。幾天后,有王衛(wèi)尉(衛(wèi)尉,乃統(tǒng)率衛(wèi)兵守衛(wèi)皇宮之官)問劉邦,為何要這樣做?劉邦說,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有善歸主,有惡自與”,現(xiàn)在,蕭何自己收受商人的錢財,卻在我面前為民請命,這是他“自媚于民”,所以我要下獄治他的罪。
王衛(wèi)尉跟劉邦說,相國為民請命,這是職分所在。您以為相國真的貪財嗎?當(dāng)年您跟項羽爭天下及后來平定陳稀、黥布叛亂時,蕭相國一直鎮(zhèn)守關(guān)中。當(dāng)時,蕭相國如果對您稍有貳心,關(guān)中大地早就不是您的了。蕭相國當(dāng)時不貪整個關(guān)中這個大財,現(xiàn)在反而會貪商人的一點小財嗎?而且,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國,秦朝最后亡國了,又怎么可以效法呢?
聽了王衛(wèi)尉的這番話,劉邦才知道錯怪了蕭何。蕭何被赦后,趕緊“徒跣謝”。劉邦此時反倒說:“您為老百姓請求上林苑的空地,我不許,我不過是桀紂一樣的暴君,而相國您則是賢相。我之所以將您下獄,就是要讓百姓知道我的過錯,以襯托您的偉大。”
蕭何自污,雖不免遭受下獄之辱,但總算得到了劉邦的信任,沒有像韓信、陳豨等人一樣被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