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央視一位主播有一次在微博上講了這么一件事:“給兒子講的《三國》終于到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段落。兒子問:‘顏良和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瘍鹤佑謫枺骸懿贇⒘藚尾葜缶退銐娜肆藢Π??’我答:‘是?!谑莾鹤拥慕K極問題出現(xiàn)了:‘關羽一個好人為什么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wǎng)友們在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該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zhì)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yǎng),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的課,老師講到大澤鄉(xiāng)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后來被暴秦鎮(zhèn)壓云云。我舉手提問:“起義的農(nóng)民都是好人,為什么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劇,最后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xiāng)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fā)愣。最后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xiàn)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nèi),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給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后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電影《關云長》里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句臺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蹦阏f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么辦?
我其實有個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講給小孩子聽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間的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么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