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林
石魯(1919—1982)是20世紀中國書畫領域的革新家,性情高傲,天賦異稟,命運多舛,被譽為當代“中國梵高”。安思遠(1929—2013)是美國及整個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之一,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長期以來一直將石魯作為自己的重要收藏,他對石魯的評價甚至高過齊白石。
安思遠非常珍視和喜愛石魯的作品。2015年3月18日,安思遠生前收藏的33件石魯作品亮相紐約佳士得“安思遠私人珍藏”系列拍賣第二場“中國家具、文玩及書畫”拍場并且全部成交,成交額達到9,209,250美元(約合人民幣5702.64萬元)。其中安思遠最為喜愛的一幅石魯《梅石圖》成交價高達352.5萬美元。
安思遠在紐約第五大道的華美大宅儼然就是一個博物館,石魯的《梅石圖》一直懸掛在大客廳最顯眼的位置,這是安思遠早在20世紀70年代收購的第一幅石魯作品。
也許是太喜歡了,自從購買了這張石魯的畫以后,安思遠就格外青睞這位中國藝術大師,1982年前后安思遠來到中國,通過中間人大量收購石魯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是直接從石魯的家屬手中收購的。
石魯一直不為人熟知,但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水墨畫大師,與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張仃、吳冠中這9位杰出畫家一起被列入20世紀中國繪畫大師的行列。
石魯原名馮亞衍,因欽慕石濤和魯迅,各取二人名字一字,以石魯為號。他原籍四川,出身于書香門第,早年為革命奔赴延安,從此成為長安畫派主將。石魯倔強耿直、憂憤孤獨、狂歌當哭、悲天憫人,堪稱現代版的屈原,更有人稱其為“中國梵高”。
石魯的“中國梵高”之譽,恐怕更多是指他的驚世駭俗的藝術風格。20世紀70年代之后,石魯全力進入文人畫的現代蛻變、藝術的大寫意階段,幾乎顛覆了傳統(tǒng)的畫理和古訓。他豈止是妄生圭角,簡直是妄生荊棘;豈止是貪奇,簡直是戀丑;他引入金石不是取其美,而是直接用毛筆追求鋼鑿斧刻之態(tài);他強調力感不是靠運筆的直、拙、重、澀,而是靠前人不曾用過的神經質地抖動、高強度地提按和破壞性地轉側。石魯的筆墨以破壞古訓為代價,在與傳統(tǒng)拉開巨大距離的同時,也與普遍的認同拉大了距離。
把石魯作為收藏重點,安思遠依靠的是一種天賦型的藝術嗅覺和商業(yè)眼光。盡管從未見過石魯,從20世紀70年代起,安思遠輾轉獲得大部分石魯繪畫和書法作品。到20世紀9 0年代,安思遠收藏數十件石魯作品,其中數件于19 86年作為他中國近現代書畫捐贈的一部分,贈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因為有系統(tǒng)和有規(guī)模地購藏石魯作品,所以紐約佳士得曾于2011年幫助做過一次48件石魯作品的展覽,其他作品則逐年售出。最近佳士得推出的石魯作品,包括《春梅獨立》,書法《藝術為美》和三件冊頁,則是安思遠置于身邊常年賞玩的精品。
安思遠在20世紀40年代時很喜歡齊白石,有意思的是,安思遠并沒有將齊白石作品作為自己的收藏重點。以安思遠的商業(yè)思維,當時的齊白石價格已經非常貴了,而與其幾乎在一個水準上的石魯,其作品的價格卻非常低。正是通過比較才讓其最終選擇了石魯,并成就了安思遠整個中國書畫收藏的一個亮點。
近年來石魯作品的市場表現一路走高,這一方面是石魯作為“長安畫派”領軍人物及作品的內在價值的市場反應,也是世人對石魯本人學識人品的賞識,這位“中國梵高”的藝術價值還會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愛。
從拍賣公司的統(tǒng)計數據上看,石魯的畫作在2000年為每平尺3萬元人民幣左右,而2014年的市場行情中,其畫作已漲至每平尺29萬余元,10余年間漲幅將近10倍。而出現在拍場中的數量也逐年攀升數倍,其市場流動性與市場表現均處于強勢。根據雅昌藝術家指數,石魯作品以穩(wěn)定健康高速增長引人矚目,其市場潛力仍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