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閱武
鄭子連的詩既有秋風(fēng)橫貫的長吟,也有月下溪流的短嘆,還有靜夜?fàn)T光的幽思。他的一首《紅蠟燭》曾讓我唏噓不止……
生日里,我看見紅蠟燭
是一群裊裊亭亭的紅衫女
在一片叮當(dāng)?shù)脑鹿馇?/p>
跳著月光舞
月在高處,人在低處
紅蠟燭以芭蕾般的高貴環(huán)我而立
風(fēng)雨幾度,月比人憔悴
人比紅燭瘦
心事如雪,紅蠟燭
在茫茫雪野上
披一襲紅斗篷
一個(gè)背影
隨一朵深深的思念而去
一捧紅淚奪眶,卻
流而不哭
母親在另一個(gè)世界
眺望成一千種、一萬種姿勢
紅蠟燭
一場紅袖飄飄的夢
真情如豆,在今晚
為我照亮歲月的小屋
在我們的生命體驗(yàn)中,該有過多少次與紅蠟燭的凝視。詩人的這一次凝視,給我們幻化出一片精神的原野,遠(yuǎn)處,若隱若現(xiàn)一個(gè)詩歌般的村莊,村頭一間歲月的小屋,搖曳著溫暖的燭光……我想,這里應(yīng)該是詩人精神的家園。
我以為,象征和意向方式是詩歌的宿命之核,一旦詩性發(fā)揮,一旦詩意凝結(jié),象征之魂便升騰而起,意象之體便油然而生。在詩人鄭子連的敘述話語中,象征和意象的方式占有相當(dāng)突出的地位,他的許多詩情和詩意的表現(xiàn)在象征和意象中得以優(yōu)化?!都t蠟燭》一詩,就是象征和意象的書寫方式。此時(shí),“生日”是詩人的特定世界,“紅蠟燭”是這個(gè)特定世界中最富感情的景物,是詩人人情和人性的載體,他所指向的空間,寓含了無限的悲憫和愛的深意。
從“紅蠟燭”到“裊裊亭亭的紅衫女”再到“以芭蕾般的高貴環(huán)我而立”以及“披一襲紅斗篷”,正是詩的意象化的過程,而“紅蠟燭”的意象在詩意的整體中,創(chuàng)造了心靈化的象征性情境?!耙慌跫t淚奪眶,卻/流而不哭”。鄭子連詩歌的敘述話語有渾然天成之感,能把世界萬物綜覽筆端,胸中了然,于是情景相融,主客相生,詩的境界漸次有序地在詩人的敘述話語中展開。
“兒的生日,娘的苦日”是不需要麻煩詩歌說教的,詩歌的本分是傾訴和感動(dòng)?!澳赣H”與“紅蠟燭”的連結(jié)就是一種情感的升華,是人間大愛的自嘆,是一種無以述說的思維運(yùn)動(dòng),優(yōu)美的“紅袖飄飄的夢”里,“一千種、一萬種姿勢”站立的母親,“眺望”的何止是詩人自己!我記得詩人還寫過另外一首懷念母親的詩,“母親那雙深情的眼睛,像兩間溫暖的小屋,一間住著父親,一間住著我”,托寄于物,暗示于人,情至于此,如此含而不露。
詩意的言說,自是一種襟懷。鄭子連的詩不無樸素平易的特點(diǎn),但卻能于淡雅中藏鋒蓄勢,可見出精神挺拔、襟抱豁然的氣象,是屬于有動(dòng)感有起伏的一類詩,讀來既可入心,又能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