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貞
善良要被傳播,自己先遞出接力棒
在山東泰安有這樣一名女子,她四處奔走,常年幫助留守兒童,犧牲了自己所有的業(yè)余時間,不求回報做慈善,一做就是8年。她還憑借自己的努力帶出了一支愛心團隊。2015年的“中國好人榜”,她榜上有名。
她就是熱心腸的和西梅,提起她做善事的舉動還得從一個小女孩說起。一天,和西梅與一群志愿者去農(nóng)村看望留守兒童,遇到了五歲的女孩葉葉。葉葉兩歲的時候,媽媽患癌癥離開了她。為了養(yǎng)家,爸爸去千里之外打工,她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第一次見到葉葉時,那怯生生的眼神和孤僻的性格深深地刺痛了和西梅,更讓她心疼的是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根本沒有“媽媽”的概念,只要是見到成年女性就叫對方“奶奶”??粗矍斑@個膽怯的小女孩,和西梅淚盈眼眶。于是,她做了一個決定,認葉葉為干女兒,希望以后的日子里能給予葉葉更多的幫助。她制訂了詳細的幫扶計劃,不僅從物質(zhì)上幫助葉葉,還請來心理輔導(dǎo)師。為了讓葉葉感受母愛,節(jié)假日的時候,她接葉葉到家里來,帶葉葉去游玩,自此,和西梅和葉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做善事也會上癮,和西梅經(jīng)常參加公益活動,希望尋找更多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一次,她看到兒子的一些衣服和玩具,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這些衣服和玩具都完好無損,何不給它們找個好歸宿呢?于是,她試探性地在網(wǎng)上發(fā)了一條“尋求愛心同路人”的微博,讓她欣喜若狂的是,在短短一周的時間內(nèi),就有幾十位愛心人士加入進來。后來,她通過各種渠道尋找了一些需要幫助的孩子,最終將滿滿一車的愛心物品捐給了大山里的孩子們。當收到山里孩子寄來的感謝信時,和西梅很是欣慰,她覺得自己該繼續(xù)做點什么。
但是,這條公益路走得并不順暢,她的家人很不理解,尤其是丈夫,一開始就反對,說她是“吃飽了撐的”。和西梅反復(fù)做丈夫的思想工作,經(jīng)常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講給丈夫聽,最終她的執(zhí)著和善良打動了丈夫,最終同意了她做慈善。后來,和西梅還經(jīng)常帶著丈夫和兒子一起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經(jīng)常去養(yǎng)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因為受到媽媽的熏陶,和西梅的兒子小小年紀就顯示出了公益策劃的頭腦,還發(fā)動多位同學(xué)和媽媽加入進來。丈夫也是如此,多名同事也加入到慈善隊伍里。如今,他們的愛心成員已近兩千人。
在這條公益路上,和西梅已經(jīng)堅持了8年,她和團隊幫扶的留守兒童不計其數(shù),幫助孤寡老人四千多人次,還給偏遠山村小學(xué)建立了幾十間圖書閱覽室。有人問她:“是怎樣一種信念讓你義無反顧,風(fēng)雨兼程走了8年之久呢?”和西梅說:“我覺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最好的愛心就是將愛心一直傳遞下去,我已經(jīng)把公益當成是生命的意義!”
做一件善事并不難,難得的是持之以恒去做。和西梅是個普通的女子,卻將善事做到了極致,更難能可貴的是她能將愛心“N次方”地傳遞,這種愛心值得整個社會去接力!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