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生
維也納,奧地利首都,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其不僅享有“世界音樂之都”的美譽,更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而關于它的軍事歷史,也紛繁萬千。讓我們一起走進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在各種武器的觀覽中,去觸摸歷史的溫度——
博物館樓梯長廊和大廳里的人物雕像
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是奧地利最早的博物館,其是一座歐洲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宮殿式建筑,由德國著名建筑設計師Ludwig Foerster與Theophil Hansen設計,始建于1850~1856年。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約有6000多平方米,館內金碧輝煌,寬敞明亮,氣勢非凡。這里與維也納著名景點美景宮上宮(美景宮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巴洛克宮殿之一,美景宮上宮是展現19、20世紀時期的美術館,也稱奧地利畫廊,美景宮下宮是中世紀藝術和巴洛克美術館——編者注)距離很近,乘一站電車或步行即可到達。除法定節(jié)假日閉館外,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17時對外開放,門票6歐元,老年人、殘疾人、學生4歐元,19歲以下青少年免票,星期日免費開放。
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展品內容豐富,歷史跨度很大。在這里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長矛、刀斧、弓弩、佩劍、盔甲及古代戰(zhàn)車,可以看到火繩槍、簧輪槍、燧發(fā)槍、火帽擊發(fā)槍及早期火炮,可以看到轉輪手槍、自動手槍、步槍、沖鋒槍、輕重機槍、飛機、坦克、大炮、裝甲車等現代武器,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軍旗、軍裝及其他各類軍用裝備,還有大量圖片、繪畫、圖書典籍、人物雕像和模型,藏品數以萬計。所有這些,都與奧地利的戰(zhàn)爭歷史息息相關。
奧地利的歷史是歐洲歷史的縮影,紛亂而復雜。從神圣羅馬帝國前的領土擴張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從奧地利一元帝國的興衰到奧匈二元帝國出現,從一戰(zhàn)爆發(fā)到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從一戰(zhàn)后第一共和國成立到二戰(zhàn)后第二共和國誕生,在數百年乃至近千年的歷史中,經歷了數不清的戰(zhàn)爭,奧地利的版圖也多次改變,現今的奧地利與歷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都不能同日而語。在奧地利鼎盛時代,奧皇統(tǒng)治下的領地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意大利北部、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qū),首都為奧地利皇室領地內的維也納,人口最密集和經濟最發(fā)達的城市是波希米亞王國內的布拉格,奧地利還是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奧地利皇帝世襲兼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如果研究歐洲戰(zhàn)爭歷史和兵器發(fā)展史,這里有相當多的實物標本和史料。
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博物館的說明文字用的也都是德文。參觀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字上的障礙,加之對歐洲歷史,特別是對歐洲歷史上的皇室聯姻、宗教沖突、民族矛盾等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了解不多,對其中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也只能作一粗略瀏覽。博物館大體上劃分為六個展區(qū),從古到今,展現奧地利的軍事歷史。
第一展區(qū):大幅油畫描繪1683年奧土戰(zhàn)爭維也納城解圍戰(zhàn)的慘烈景象17世紀初皇家軍隊的盔甲、長矛
17~18世紀的火槍和火炮
第一展區(qū),“30年戰(zhàn)爭、奧土戰(zhàn)爭、歐根親王”(17世紀)。主要介紹發(fā)生于1618~1648年波及大半個歐洲的“30年戰(zhàn)爭”,后半個世紀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斷時續(xù)的漫長戰(zhàn)爭,以及皇家陸軍元帥歐根親王率領軍隊打敗土耳其和法國軍隊的業(yè)績。
第二展區(qū),“瑪利亞-特蕾西亞時代”(18世紀)。介紹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其女瑪利亞·特蕾西亞繼位后,1740~1748年與普魯士、巴伐利亞、法蘭西、西班牙發(fā)生的“王位繼承戰(zhàn)”,1748~1756年實行的財政軍事改革,1756~1763年與普魯士的“7年戰(zhàn)爭”。
第三展區(qū),“奧地利與歐洲”(1789~1866年)。介紹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zhàn)爭和神圣羅馬帝國解體以后奧地利帝國時期的軍事歷史。
第四展區(qū),“弗朗茨·約瑟夫,薩拉熱窩事件”(1867~1914年)。介紹從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到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期間的軍事歷史。進入19世紀中葉,奧地利帝國的國勢開始走向衰落,帝國中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民族主義勢力興起,為保障奧皇在匈牙利的地位,防止匈牙利脫離奧地利獨立,1867年奧皇被迫同匈牙利妥協,將一元制君主國改組為二元制君主國,即奧匈帝國,到1914年一戰(zhàn)前薩拉熱窩事件發(fā)生時,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統(tǒng)治下的奧匈帝國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實力。
第五展區(q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年)。2014年是一戰(zhàn)爆發(fā)100周年,博物館在原有布局基礎上,重新布置了一個“一戰(zhàn)百年特別展”,專門介紹與奧地利相關的一戰(zhàn)歷史。
第六展區(qū),共和與專政(1918~1945年)。介紹了一戰(zhàn)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以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歷史。一戰(zhàn)后,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原有的部分領土分別歸還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意大利。1918年11月12日,奧地利成立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就此完結。1938年,希特勒軍隊進駐奧地利,奧地利并入德意志帝國。在1939~1945年間,奧地利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全線投入二戰(zhàn)。直到1945年4月蘇軍占領維也納。納粹德國戰(zhàn)敗投降后,奧地利與德國一樣,被4國盟軍劃分成4國占領區(qū),4個盟國決定重新成立奧地利,1955年5月15日,中立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誕生。這一展區(qū)設置了一個二戰(zhàn)歷史專題展,展出了一大批二戰(zhàn)期間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坦克、裝甲車、火炮等大型武器。
本文主要介紹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輕武器。
在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我們看到了奧地利最著名的軍火商斯太爾公司的史料和早期的輕武器,包括曼利夏步槍和斯太爾手槍。
二戰(zhàn)模擬場景和軍人模型
斯太爾是奧地利西北部的一座城市,位于斯太爾河與恩斯河匯合處。中世紀以來,這個地方就一直是奧地利的鋼鐵冶煉和機械制造中心。19世紀末,槍械制造商約瑟夫·溫登(Josef Werndl)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這家兵工廠,開始生產槍械,被公認為奧地利最著名的品牌,使得這個品牌與這座城市完全融合在一起,斯太爾公司規(guī)模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約瑟夫·溫登出身于造槍世家,他的家族企業(yè)原先主要以生產加工步槍零部件為主,在1852年就已經頗具規(guī)模,擁有工人500多名。為了謀求更大發(fā)展,他到美國柯爾特和雷明頓工廠學工兩年,學習先進的槍械制造技術?;氐郊亦l(xiāng)后,約瑟夫和卡爾·霍勒布設計了一款后裝填步槍,并成立了弗朗茲-約瑟夫-溫登武器與鋸木工廠(Josef und Franz Werndl & Comp. Waffenfabrik und S?gemühle),對設計的步槍等產品進行生產和銷售。到1896年,工廠雇用員工已達6000人,約瑟夫·溫登隨即進行公開集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guī)模,并更名為斯太爾奧地利軍火公司(Oesterr.Waffenfabriks-Ges STEYR),簡稱OWG公司或斯太爾公司。溫登吸納了當時最杰出的奧地利設計師與工程師,尤其是槍械設計師費迪南德·曼里夏,他的設計幫助斯太爾公司成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輕武器制造商。下面介紹一些博物館展出的斯太爾公司武器產品。
曼利夏M1895步槍,費迪南德·曼利夏的杰作,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斯太爾公司最早生產。該槍采用直拉式槍機設計,通過一個可旋轉的閉鎖卡鐵在螺旋槽內的轉動來實現閉鎖,發(fā)射8×50mmR曼利夏步槍彈,槍彈通過固定盒式彈倉完成供彈。該槍是奧匈帝國時期廣泛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軍用步槍。博物館的一個步槍展柜展出了一戰(zhàn)期間在奧地利軍隊列裝的12支曼利夏M1895步槍,從外觀看這些步槍長短不一,似有至少3種不同的規(guī)格,應為長步槍、短步槍及卡賓槍,但銘牌上只標注了“M1895”一種型號名稱,未作更細的分類。其中2支短步槍被注明是“k.u.kj救援步兵連使用”。
在世界槍械制造史上,斯太爾公司最早進入自動手槍生產領域。早在1892年奧地利人約瑟·勞曼(Joseph Laumann)發(fā)明的舍恩伯格手槍,就是由斯太爾公司制造的。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原理,發(fā)射7.8×19mm R手槍彈,由設在扳機前面的固定彈匣供彈。該槍雖然只生產了幾百支,但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支實際進行了商業(yè)銷售的自動手槍”。1894~1903年間,斯太爾還生產了幾款曼里夏設計的自動手槍。雖然這些手槍都沒有大量生產,但卻充分證明了斯太爾公司在歐洲自動手槍領域的設計與生產處于前沿地位。
羅斯-斯太爾M1907自動手槍,以羅斯和斯太爾兩家軍火商的名字共同命名。20世紀初,斯太爾公司使用羅斯公司(生產彈藥的軍火商)設計師卡爾·克倫卡(Karel Krnka)的發(fā)明專利,研制了一款8mm口徑的自動手槍,1907年獲得奧匈帝國軍方認可,1908年開始投入量產,并正式在奧匈帝國陸軍騎兵部隊中列裝,成為奧匈帝國軍隊裝備的第一支本國生產的自動手槍。該槍采用較為復雜的槍機結構,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槍管回轉式閉鎖機構,固定式彈匣供彈,使用裝填器向彈匣內裝填槍彈,一次可裝填10發(fā),在沒有裝填器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裝填槍彈。該槍發(fā)射特制的8×18mm羅斯手槍彈,全槍長243mm,槍管長128mm,全槍質量1.0kg。斯太爾公司從1908年開始生產該槍,到1913年停產,總共生產了約6萬支。另外,在1911~1914年間,位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的FG'兵工廠還生產了3.9萬支。
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采用新型套筒結構,相比前款手槍,結構大大簡化。該槍設計師是卡爾·克倫卡,口徑由8mm改為9mm,發(fā)射9×23mm斯太爾手槍彈,全槍長216mm,槍管長128mm,全槍質量1.0kg,使用裝彈器裝填,彈匣容彈量8發(fā)。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后,根據德國軍方要求更換了槍管,使之發(fā)射德軍制式彈藥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并在套筒上標示與德國手槍同名稱的“P08”。該槍結構嚴謹,外形舒展大方,性能穩(wěn)定,被認為是“史上最出色、最可靠的手槍之一”,除裝備本國軍隊外,還出口到許多歐美國家,與羅斯-斯太爾M1907自動手槍一樣,都有著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經歷。博物館展出的一支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生產年份為1915年,系一戰(zhàn)期間奧地利軍隊的武器裝備。
斯太爾M1909 7.65mm手槍,是斯太爾公司1908年采用尼古拉斯·皮珀部分設計專利設計的一款7.65mm自動手槍,發(fā)射7.65mm勃朗寧手槍彈,通常也被稱為斯太爾·皮珀M1908手槍。其外觀與當時的手槍相同,但內部結構卻差別較大。該槍槍管鉸接在機匣前端,槍機位于槍管后部,槍機上未設拋殼機構,采用手動拋殼方式。手槍發(fā)射后,后拉槍機,并將槍管尾部向上抬起,用手抽出彈殼,然后將槍管復位,前推槍機,將后一發(fā)彈送入彈膛,扣動扳機便可射擊下一發(fā)彈。該槍生產出來以后,先是在民用市場銷售,后來被軍方采用。展出的手槍生產于1913年,放置在二戰(zhàn)歷史展廳內展出,系二戰(zhàn)期間德奧軍隊使用的武器。
斯太爾M 1 9 0 97.65mm手槍,這種槍曾在民用市場銷售,后被軍方采用。其采用手動拋殼方式,通過拉動槍機實現供彈,并手動抽殼
斯太爾公司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溫登
不同版本的曼利夏M1895步槍,右側2支短步槍標注“k.u.kj救援步兵連使用”
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 上) 與羅斯- 斯太爾M1907自動手槍(下)
奧匈帝國時期,奧地利另外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軍火企業(yè)是位于維也納和圣玻爾滕的利奧波德-加瑟(Leopold Gasser)武器制造公司。1862年,奧地利人利奧波德·加瑟在他的家鄉(xiāng)維也納組建了一個生產槍械的手工業(yè)作坊,最初以生產獵槍為主,后來引進機器設備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1870年,利奧波德·加瑟設計成功加瑟M1870轉輪手槍后,很快便被奧匈帝國軍方采用,成為在奧地利陸軍列裝的第一代軍用轉輪手槍。公司由此迅速發(fā)展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其生產的武器還大量出口至黑山、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歷史圖片和文字資料顯示,在1900年,利奧波德-加瑟公司在維也納和圣玻爾滕已經擁有兩處頗具規(guī)模的現代化廠房。從M1870轉輪手槍開始,加瑟轉輪手槍經過不斷改進,推陳出新,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匈帝國軍隊最主要的輕武器裝備,并以其鮮明的特色在歐洲軍用轉輪手槍中獨樹一幟。博物館收藏了4種不同年代研發(fā)生產的加瑟轉輪手槍。
加瑟M1870轉輪手槍發(fā)射11.2×29.5mm R中心發(fā)火式黑火藥槍彈,有長槍管和短槍管兩種版本,槍管長分別為235mm、185mm,全槍長分別為375mm、325mm,全槍質量分別為1.3kg、1.1kg,轉輪彈膛容彈量5發(fā)。
加瑟M1870/74轉輪手槍系M1870的改進型。1874年,利奧波德·加瑟對M1870轉輪手槍的轉輪軸和退殼桿等作了若干改進,槍身由鑄鐵改為鋼制,分為標準型和出口型等若干版本。標準型轉輪手槍全槍長325mm,槍管長185mm,發(fā)射11.2×29.5mm R槍彈,主要用于裝備本國軍隊。出口型為長槍管超大型,發(fā)射的彈藥是11.25×36mm R或11.25×51mm R的“大威力槍彈”,這種槍彈比0.45英寸柯爾特彈和史密斯-韋森公司0.44英寸“俄國式”轉輪手槍彈的火力都更為猛烈,主要是為蒙特內格羅王國生產的。蒙特內格羅王國,即黑山王國(現在的黑山共和國),是一個地處巴爾干山區(qū)的內陸小國,有著激烈的革命戰(zhàn)爭歷史傳統(tǒng)。為了對抗懷有敵意的周邊大國,當時的國王尼古拉斯曾發(fā)布公告稱,“每一個黑山男性國民都是軍隊的一員,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至少擁有一支加瑟轉輪手槍”,加瑟轉輪手槍在這個國家既是軍隊的制式武器,又被國民普遍持有,以至于將其稱為“蒙特內格羅轉輪手槍”。以國家的名字命名一支不是本國生產的手槍,可見該手槍在這個國家的地位。也有傳言說,尼古拉斯國王在利奧波德-加瑟公司持有股份,大量進口加瑟轉輪手槍,他可以從中獲取高額回報。但這種說法根據并不充足。
加瑟M1870轉輪手槍(上)與加瑟M1870/74轉輪手槍(下)
加瑟-克羅巴查克M1876轉輪手槍,該槍采用六邊形槍管,也被稱為“步兵長官轉輪手槍”
拉斯特-加瑟M1898轉輪手槍,其是第一種使用無煙火藥槍彈的加瑟轉輪手槍
加瑟-克羅巴查克M1876轉輪手槍,是奧地利將軍阿爾弗雷德·里德爾·馮·克羅巴查克(Alfred Ritter von Kropatschek)對加塞爾轉輪手槍重新設計后的命名,該槍采用六邊形槍管,口徑9mm,發(fā)射9×26mm R加瑟-克羅巴查克彈,全槍長235mm,槍管長116mm,全槍質量0.8kg,轉輪彈膛容彈量6發(fā)。加瑟-克羅巴查克M1876轉輪手槍也被稱為“步兵長官轉輪手槍”??肆_巴查克將軍1838年生于洛夫蘭,1911年去世,他的主要成就是設計了“克羅巴查克彈倉”,就是設置于步槍槍管下方的管狀彈倉,類似溫徹斯特步槍使用的那種,后來的毛瑟M71/84、斯普林菲爾德M22、勒貝爾MLE1886等步槍也都采用了這種彈倉。
拉斯特-加瑟M1898轉輪手槍是最后一支冠以加瑟名字的轉輪手槍,也是第一種使用無煙火藥槍彈的加瑟轉輪手槍,由奧古斯特·拉斯特設計,利奧波德-加瑟公司生產,發(fā)射8.1×27mm拉斯特-加瑟彈,全槍長225mm,槍管長116mm,全槍質量0.9kg,轉輪彈膛容彈量8發(fā)。該槍制造精良,操作簡便,性能可靠,堅固耐用,除裝備本國軍隊外還出口到歐洲許多國家,總共生產了大約18萬支。
以上幾種類型的加瑟轉輪手槍原計劃在一戰(zhàn)前退役,取而代之的是羅斯-斯太爾M1907手槍(騎兵裝備)和斯太爾M1912手槍(步兵裝備)。由于一戰(zhàn)爆發(fā),新武器生產不足,結果不但沒有撤換下來,有的直到二戰(zhàn)期間仍在繼續(xù)使用。
薩拉熱窩事件是引爆一戰(zhàn)的導火索,打死奧地利皇儲裴迪南大公,從而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那支由FN公司生產的勃朗寧M1910手槍,以及裴迪南大公的遺物被這家博物館收藏。2014年,正值薩拉熱窩事件和一戰(zhàn)爆發(fā)100周年,博物館精心籌劃了薩拉熱窩事件和一戰(zhàn)百年特別展。
刺殺斐迪南大公的FN公司生產的勃朗寧M1910手槍
據有關資料介紹,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后,行刺者所使用的武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根據奧地利警方的調查,暗殺者普林西普及參加此次行刺行動的其他3人攜帶的手槍均為FN勃朗寧M1910 9mm手槍,4支手槍的槍號分別是19074、19075、19120和19126。其中,射中大公夫婦的那支槍手槍號為19074。這支手槍在審判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的法庭上作為證據展示后,便銷聲匿跡了,在1904年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發(fā)生90周年之際,終又有了下落。據英國《太陽報》和《每日電訊》報道,斐迪南大公生前的密友安東·普提甘姆(Anton Puntigam)牧師曾受托為大公主持安魂彌撒,在彌撒上他聲稱將為死者建造紀念館以資紀念,因此有關方面將此槍和大公夫婦遇刺時的其他遺物一并交給了他。但是一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得建造紀念館的設想成為泡影。1926年牧師去世,教會曾想把這些遺物交還給大公家人,但被其家人拒絕。于是包括這支手槍在內的所有遺物被存放在奧地利南部施蒂利亞州的一個教會中,直到在清理物品時才被發(fā)現。后來,這支有著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的手槍和大公夫婦的其他遺物被捐贈給了維也納軍事歷史博物館。如今,這支槍在博物館中展示,正是它的一聲槍響,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