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心韻
在浩如煙海的西方音樂歷史中,我發(fā)現(xiàn)在西方鍵盤藝術幾千年的發(fā)展之路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就是意大利作曲家蘭迪尼。這引發(fā)了我對這位中世紀晚期意大利音樂家創(chuàng)作及其鍵盤藝術成就的探究之欲。
在十四世紀意大利的一些商業(yè)發(fā)達的城市中,新資產階級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通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宣傳人文精神。蘭迪尼就誕生于這樣一個充滿前衛(wèi)意識的家庭。據(jù)佛羅倫薩編年史記錄者維拉尼(Filippo Villani)描述,蘭迪尼的童年因“天花”而致雙目失明,但他仍舊勤奮學習,并終身致力于哲學、占星術和音樂的研究,年紀輕輕就成為一位活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曾獲得過很高的聲譽:在1364年獲得威尼斯詩歌比賽優(yōu)勝者的桂冠,由于當局的恩典,他保留著炫目的名聲,其影響非常接近于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的意大利詩人弗朗切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之一)。蘭迪尼在歌唱藝術和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也頗有造詣,是十四世紀杰出的意大利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
歌曲是蘭迪尼最喜愛的音樂創(chuàng)作體裁。巴拉塔(ballata)是他存世作品的主要形式,這是一種仿照法國的維奧萊(virelay)或本土“勞達”形式創(chuàng)作的意大利歌曲。那一時期的歌曲大多由精細的線條、切分和顫音構成,明顯缺乏“詞”與“曲”之間的情感紐帶。而蘭迪尼的歌曲創(chuàng)作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旋律具有“主調”音樂性格,極具可聽性;典型的歌曲是由歌聲與樂器,或兩者混合進行構成,這與當時的歌曲形成鮮明的對比。歌曲中優(yōu)雅的風格,鮮明的夸張對比和明確、清晰的質地,構成蘭迪尼所有歌曲的特性。蘭迪尼最完整的歌曲作品保存在《斯夸爾恰盧皮古抄本》(Squarcialupi Codex)中,這是一份十五世紀初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的手抄本,是當今所見留存下來的十四世紀“意大利新藝術”的主要來源。
于潤洋主編的《西方音樂通史》中提到“蘭迪尼終止”(Landini Cadence,或稱蘭迪尼六度,Landino Sixth)是蘭迪尼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雖然蘭迪尼既不是最早也不是唯一使用此種音樂技法的人;這一時期的“意大利新藝術”作曲家吉拉爾代洛·達·佛羅倫薩(Gherardello da Firenze)是最早使用這種創(chuàng)作技法的作曲家;但蘭迪尼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大量使用這種音樂模式,因而,在中世紀以后這種音樂模式被稱為“蘭迪尼終止”。
蘭迪尼不僅是一位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的作曲家,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音樂與當時許多其他方面都有聯(lián)系。譬如,他在音樂表情、尤其是將意大利語融入世俗歌曲的創(chuàng)作領域開拓了新的形式,他的音樂似乎更可以看做是一種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現(xiàn)象。不過,由于蘭迪尼的音樂創(chuàng)作更多地繼承了中世紀晚期的風格,所以音樂學家通常把他的創(chuàng)作歸類為中世紀時期的終結。與此同時,蘭迪尼還是一位卓越的器樂藝術家。他不僅掌握了精湛的管風琴和長笛的演奏技藝,而且還是擁有各種彈撥樂器高超技巧的弦樂演奏家,他掌握的弦樂器包括琉特琴和三弦琴(rebec,中世紀的彈撥樂器)等。維拉尼在編年史中還說,“蘭迪尼是弦樂器‘syrena syrenarum’(一種結合了琉特琴功能的樂器)的發(fā)明者,這種樂器被認為是班杜拉琴(bandura)的始祖”。蘭迪尼因此于1360年在威尼斯被塞浦路斯國王授予桂冠。
早在1361年,蘭迪尼就被聘為佛羅倫薩天主圣三大殿的管風琴師。據(jù)意大利學者研究,蘭迪尼在1370年認識了中世紀佛羅倫薩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和著名管風琴建造師安德列(Andrea da Firenze),并接受聘請擔任顧問,幫助安德列建造佛羅倫薩的圣母瑪利亞教堂的管風琴(那是在1375年左右,幸存的記錄中有安德列三天調整完成這架樂器的記載)。
莫雷蒂的《意大利管風琴》(L’organo Iitaliano)是一本有關意大利管風琴歷史發(fā)展脈絡的權威著作,重點介紹了意大利管風琴設計、制作特點以及音色與調音的方式等。意大利學者認為,十四世紀的管風琴腳鍵盤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操作系統(tǒng),演奏時,為了使低音更加豐富,管風琴制作者設計出了腳鍵盤,但此時只能將左手鍵盤與腳鍵盤聯(lián)動,相當于左腳幫助左手彈奏。擁有獨立機械操作系統(tǒng)、并將其與手動音栓聯(lián)系在一起的腳鍵盤直到十五世紀才出現(xiàn)。莫雷蒂認為,歷史上發(fā)明腳鍵盤的人是路易吉·凡·韋貝克(Luigi Van Werbecke),十五世紀貝爾納多(Bernado d’Alemagna)是完善意大利管風琴腳鍵盤結構的制作師?!兑獯罄茱L琴》一書還提到,蘭迪尼在1379年幫助特羅伊納圣母領報教堂建造的新管風琴,出現(xiàn)了最低音(Contra Bass),是迄今為止保留下來的最古老的一部帶腳鍵盤的管風琴。在1387年,蘭迪尼參與了佛羅倫薩主教座堂管風琴的設計和建造項目。可見,他也是一位卓著的管風琴制作家。
作為管風琴演奏家,“來自管風琴的弗朗切斯科”即興技巧非常有名。一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中篇小說描述過這樣一次迷人的演奏:“太陽來了,天氣開始變得溫暖,千鳥在歌唱。弗朗切斯科被命令演奏便攜式管風琴,他上場依據(jù)鳥兒的歌聲增加或減少,變得更加抑揚頓挫。當他開始吹奏時,許多鳥兒不再出聲,隨后加倍唱歌。說來也怪,一只夜鶯飛來了,落在他頭頂?shù)囊桓鶚渲ι?。”意大利法學家、數(shù)學家、作家喬瓦尼·達·普拉托(Giovanni da Prato)曾這么描繪,“演奏那么動聽,沒有人聽過這樣優(yōu)美的曲調,他們的心幾乎從胸前爆裂”。普拉托在其小說中栩栩如生地描繪、展現(xiàn)了蘭迪尼演奏便攜式管風琴的情形,以顯示音樂所具有的如此強大的威力,更凸顯了蘭迪尼高超的管風琴演奏技巧。
作為一位活躍于十四世紀的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蘭迪尼去世后被安葬于佛羅倫薩圣洛倫索教堂的墓地中,他的墓碑上雕刻著他演奏便攜式管風琴的風采。此外,他演奏便攜式管風琴的畫像也出現(xiàn)在十四世紀著名畫家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畫作之中。艾克是早期尼德蘭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紀北歐后哥德式繪畫的創(chuàng)始人。
弗朗切斯科·蘭迪尼,這位從年輕時起就活躍在佛羅倫薩的藝術家,不僅是意大利新藝術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的代表人物,還是一位個性鮮明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推行者;他不僅是歌手、詩人和管風琴制作者,也是第一位見諸記載的西方鍵盤演奏藝術家。這使我們對西方鍵盤演奏藝術的認知又向前推進了三百年。
今天,蘭迪尼的作品已經重新回到人們的耳際,這一時期的古鍵盤演奏藝術尚等待進一步的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