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紙術(shù)發(fā)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卷成冊。所以,書寫也就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其次,從漢字的特點(diǎn)和人的生理習(xí)慣來看,因?yàn)槭怯沂謱懽郑笫謭?zhí)冊,一個(gè)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自左而右。如果寫一個(gè)字從右往左寫,寫左半部時(shí),毛筆勢必?fù)踝∮野氩孔中?,不便于安排結(jié)構(gòu),影響字的美觀。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方便,更便于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
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后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后(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