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
《訪法札記》
于建嶸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年4月版
“三農”問題,十余年前媒體和學者議論較多,自從網絡普及以來,這類原本很容易在線上展開的話題卻似乎日漸式微,以至于今天說起“三農”,最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的是溫鐵軍、李昌平這類“三農”議題代表人物的名字,而“三農”話題本身,卻顯然已是明日黃花,少人問津了。也難怪,眼下又有哪樁事情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呢。當年把經濟增長點寄托于“三農”的諸公,如今早已還原為名義上的布衣,此一話題過氣,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不過于建嶸不同,他關心別的議題,那是作為意見領袖的社會關懷;關心“三農”,則是本分:身為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豈有不關心“農村問題”之理?
于建嶸的《訪法札記》出版于今年,主體部分卻是作于七八年前的舊筆記。作者2007年4月在法國考察勞工群體,尤其是農民的利益表達機制時,于每日訪問結束后對當天訪問所得擇其要點作一記錄,這樣的筆記總共作了35篇。因是實實在在的工作筆記,行文一板一眼的,初讀并不引人入勝,難得的是全篇皆為“干貨”,所以讀第二遍時,還是忍不住生出很多遐思。
作者開篇便介紹了法國的各類農民組織,亦即農會,因作者此行最重要的主題,即是訪談這些機構的負責人。在法國,這類組織簡直可說是遍地開花。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實行會員制、加入者廣泛的各類農民工會,如法國農業(yè)總聯(lián)盟、農聯(lián)盟、農業(yè)同盟、農業(yè)工會全國總聯(lián)盟、青年農人中心等。這類機構為保護農民權益,常針對政府政策提出反對意見,并經常為此組織會員開展罷工等活動,以期改變于己不利的政策。而參加者多為農場主和農業(yè)公司的管理人員的農民協(xié)會,主要關注農民和農業(yè)的未來發(fā)展。這類技術色彩較濃的機構,對政府政策一般持中立態(tài)度。此外還有半官方性質的公共組織如農業(yè)議會,每個法國農民都自動成為該會會員。該機構類似于行業(yè)議會,既承擔政府智庫的功能,為農業(yè)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詢,也服務農民,組織農業(yè)科研和技術推廣,幫助農民發(fā)展農業(yè)觀光旅游,同時還做一些農業(yè)環(huán)保類的公益項目,維持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這本書里于建嶸見過的每一位法國人,都無不將其所在機構工作的第一要務,定義為“維護農民/農場主權益”。
其實說起來,法國的行政體制之官僚化程度之深,也算是出了名的,這一毛病,多少還波及被“泛行政化”了的眾多民間機構,想來農會之類的組織大概也不能完全幸免,工作效率并不怎么高,自然也是可以想見的,這也是令作者訪問的一些農戶頗感無奈的地方。不過好在無論怎樣效率低下,不少農會組織的負責人本身就是農民,即使當了農會負責人,也并未脫離土地,只是每周固定安排一些時段來處理本機構事務,其余時間仍需返家打理農務。在任期間,僅由機構支付一點微不足道的補貼,以彌補機構負責人缺席農場工作而帶來的損失。卸任后,這些主席、副主席、委員也就順理成章地繼續(xù)回去做全職農民。如此制度設置,既保證了農會負責人作為擁有一定話語權的利益表達者,其心理天平會天然地偏向他所代表的群體,消弭了其過度官僚化的危險,又能幫助那些對公共事務真正感興趣而又有組織協(xié)調能力的農民在競選中脫穎而出,為維護農人的利益工作,而不會輕易淪為頂著一個頭銜四處尋租的“在位者”。
無疑,這樣的制度設置遠不是什么天才的發(fā)明。說千道萬,所謂“利益表達機制”,也總要建基于表達的自由之上。舍此,便不會有利益的動態(tài)均衡,社會的安寧與穩(wěn)定也就永無可盼之日。若說法國農村的治理比之于吾國尚有可取之處,這一點“奧秘”或許就是—自然,即便在吾國, 這也早不是什么“奧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