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朱曉蕾
語言,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連接師生心靈的橋梁,是教師完成歷史使命,履行神圣職責的重要條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和教育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yè)的成敗。言語交流是師生互動的基本方式,教師的語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動的語言去講述內(nèi)容,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用準確的語言去講解知識,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邏輯的充滿激情的語言去進行主題講演,能啟迪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受業(yè)、解惑”,英語教師也不例外。一個語言文字基本功好的英語老師,在教學中除了能正確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外,其準確的發(fā)音,恰當?shù)挠迷~,生動的闡釋,傳神的表情達意,奇異美妙的聯(lián)想,這些光芒四射的語言藝術魅力,還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在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地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教學中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老師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知識上一定是豐滿的,在人格上一定是健全的,是將來可堪當重任的棟梁之材。這樣的老師歷史上不乏其人。例如,中西文化的架橋人李賦寧在講課時給學生帶來的那種來自情感的沖擊:當他講到德伯家的苔絲緊緊抓住訂婚戒指,生怕被未婚夫遺棄時;當他講到奧德修斯漂泊十年回到家鄉(xiāng)時容顏大改,只有他的老狗認出他時……李賦寧常會聲淚俱下。學生在他如此生動的授課中,一點一點地體會著另一種語言的神韻和魅力。這不正說明了,教師不僅是要能把事理講明,更重要的是要講好,要用典雅的語言講出。而這種典雅的語言并非想說就能說出口的,因此,作為老師,就應該有喜歡練筆的興趣,應該好練筆。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能用更加典雅的話說出事理,從而感染學生。
反之,一個語言文字基本功差的英語老師,他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教學效果也自然是事倍功半的。
要把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字互譯,尤其是文字翻譯,應依據(jù)嚴復先生的翻譯理論:信、達、雅。信是第一要義,譯文不能離原文太遠。光信不達,譯文沒有讀懂也不行。至于雅那就全看譯者的語言文字基本功了。例如《水滸傳》,在西歐國家最早翻譯這部名著的是法國漢學家馬贊,他用的題目是《水滸傳摘譯》,當時發(fā)表在巴黎1850年第57期《亞洲雜志》上。由于巴贊是有名的漢學家,對漢語言文字掌握得相當好,譯文做到了“信、達、雅”,所以這部書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同樣是這部書,1927年在德國柏林出版的西方最早的70回全本譯本,名叫《強盜與士兵》。這是由一位語言文字功底差的中國留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給另一位根本不懂漢語的人“創(chuàng)作”的,不但不忠實于原著,而且還對原著有很大程度上的曲解。像這樣的譯著,何談“信、達、雅”。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教授譯文時要做到“信、達、雅”,必須具備扎實深厚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否則將無從談起??v觀中外翻譯大家,如果他們不具備語言文字基本功,乃至更深一層,何談各國經(jīng)典、名著的互譯,就更談不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了。由此可見,對一個教師來說,語言文字基本功比什么都重要?;竟Σ缓?,教不好英語,尤其是高年級英語。更不可能培養(yǎng)出高端英語人才。因此,教師要以自身的語言文字基本功為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榜樣,確立自己的威信。基本功不扎實的教師是很難得到學生的尊重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雞西市第一中學
黑龍江雞西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