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勇
有幸做《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的編輯后,我接觸了很多讀書的大家、名家,讀到了更多的經典作品,眼前的視野突然打開。從那時起,我成了網(wǎng)上購書的???,書房里的圖書越買越多,幾乎到了滿眼是書的地步。在閱讀了大量經典作品后,我對教育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寫起文章來也得心應手。我知道那是閱讀的力量,是持續(xù)的、深入的閱讀帶來的必然結果,于是雖然遭到家人購書太多的反對之聲,卻依然初心不改,樂享書香。
再后來當了爸爸,在兒童文學理論家方衛(wèi)平的推薦下,我試著買了一些適合小小孩看的書,于是書房里多了《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冬冬,等一下》《青蛙弗洛格》《小貓當當》《好餓的小蛇》《猜猜我有多愛你》《桃太郎》等,每天給兒子哲哲讀故事成了我堅持要做的事,也成了他最喜歡的時光。
看著、聽著,哲哲總是能說出、畫出讓人吃驚的話與畫,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那么多經典的圖畫書他沒有忘記,而是沉淀在他的心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那些堪稱偉大的圖畫書,就是他的書房。
去年初,我換了部門,換了房子,一番折騰之后有了夢寐以求的書房,哲哲也有了自己的讀書空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書架,把三千多本不舍得送人的書整齊地碼在書架上。我也和哲哲一起把屬于他的書搬到他的房間,分門別類擺在書架。中間一排他夠得著,放的都是他喜歡的圖畫書;下面是給他讀過的故事書,如果他想重溫那些故事,隨時可以抽出來看一看;最上面一層是我為未來的他準備的書,像《希利爾說歷史、地理、藝術》《房龍全集》,常新港的小說選,好幾年的《博物》雜志,現(xiàn)在他還看不懂,還要等一等。
周末的時候,我們會分別在各自的書房里看自己的書,一切都是靜悄悄的;晚上的親子時光,哲哲會從書架上抽出幾本書,拿到我的面前,對我說:“爸爸,今天我們讀這這這幾本吧?”我們在一起,我讀他聽,常常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討論久了,一本書也沒讀上幾頁;有時候,他也跑到我的書房里,翻看我的書,讀讀《明朝那些事兒》,啃啃圣??诵跖謇锏摹缎⊥踝印?,翻翻我寫的《讀書成就名師》《閱讀的旅程》,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的《科學大師啟蒙文庫》等等,總是翻了幾頁就放下了,因為“有點兒讀不懂”。大樹還小,我在等他慢慢長大。
我的書房和哲哲的書房緊挨著,并不遠,就像我懂他,他也懂我,我倆的心靈距離總是那么近一樣。書房里的那些書,連接著我倆的精神空間,見證了一大一小兩個人的成長,在書中的那些故事里,我們一起歡笑、一起沉默、一起傷感。親子閱讀時光也改變了我們—讓我學會如何做爸爸,如何與孩子交往、陪伴孩子;讓哲哲每天快快樂樂,一點點明白事理,保持著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在我看來,兩代人的書房是家里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