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說過一個寓言故事。一個窮漁夫的老婆,利用一條貴為王子的小金魚的報恩機會,不停地索取,先是要來不漏水的木盆,然后要來好衣服、好家具,接下來要豪宅以及成群的仆人和一輩子花不完的錢,小金魚都給了她。她成為貴婦,卻還是不滿足,最后竟然索要當女王。
小金魚被驚呆了,震怒了,不再理她,默默游走了。已成為貴婦的她一瞬間發(fā)現(xiàn)自己又變回漁夫的老婆,眼前擺著一個漏水的破木盆和一堆要洗的臟衣服。
每個看寓言的人都會嘲笑漁夫老婆的貪婪,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很多人卻不曾意識到自己正是充當了“漁夫老婆”這么個角色。
曾經(jīng),媒體報道了一個姓郭的年輕中國女孩自殺的事件,引起人們的討論。
小郭青春靚麗,是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華爾街的白領(lǐng)、世界頂級名校麻省理工學院MBA,游學走訪35個國家,在學業(yè)、商業(yè)、藝術(shù)、體育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色,甚至成為某知名教育培訓機構(gòu)的形象代表……
她的死令人震驚,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女孩子,沒有理由自殺啊,為什么?
人們對她的自殺原因有種種猜測,但那些原因,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的原因,藏在她自己寫下的這些文字中:“我非常精確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歲生日那天辦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禮,并開始準備28歲完美地在頂尖商學院生小孩的計劃。生活到這個時候,雖然很辛苦,但一直都是所謂的完美。然而,關(guān)上門回到家里,問題卻非常深刻。”
據(jù)媒體報道,小郭的父母都能力非凡,對女兒一直要求甚高,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小郭是如何一步步走進死胡同的——當一個人一直被要求完美,連哪年結(jié)婚、哪年在什么地方生孩子這樣不可預期的人生大事都要按父母的“旨意”精確完成,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處?
她被馴化到只是為“優(yōu)秀”“成功”活著,家門外得到的贊譽和回家關(guān)上門自己的感覺,無法統(tǒng)一到一個身軀里,這種分裂的痛苦,讓她選擇以決絕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小郭最后留下的文字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棄地以他人的標準去循規(guī)蹈矩地爬了?!彼淖晕以u價之低,外人無法想象,“被人唾棄”、“循規(guī)蹈矩地爬”,她對自己何等的不滿意!
這是個悲劇,我們可以理解她父母的悲傷,同情他們的不幸,但一個年輕而美好的生命一步步走上絕望的懸崖,卻讓我們不能不反思這種家庭影響的失誤。
教育的目標是要盡可能讓一個孩子優(yōu)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種破壞性的教育行為,在于它是一種反自然行為。大自然原本賦予每個孩子以成長的正能量,只要生長條件正常,都會正常表達、健康成長。
在完美期待中成長的孩子,天性被過度馴化,其作為獨立的“自我”無法正常舒展,卻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適應(yīng)他人的要求。
幾乎是從剛剛懂事,他們就有一個宿敵——“鄰家的孩子”—— 聰明懂事性格開朗,有禮貌習慣好,功課門門都出色,既會彈琴畫畫,又會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錢,又懂得如何節(jié)儉,上名校,事業(yè)有成,孝順父母,婚姻美滿……
“鄰家的孩子”作為標桿只是襯出了他的不完美,讓他自慚形穢,內(nèi)心沖突不斷,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壞,氣場混亂,負能量越積越多。
一個內(nèi)心積淀太多負能量的人,最終也許會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在別人看來也許很完美,但其內(nèi)心世界則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沖突的,較少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像小郭一樣,會經(jīng)常感覺活得“很辛苦”。
但哪怕是這表面的光鮮,也只屬于少數(shù)人,更多的負能量太多的孩子不但不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作為自然人的屬性也被嚴重破壞,成為人們眼中的窩 廢。
站在教育的出發(fā)點上,沒有一個家長會承認自己要培養(yǎng)完美小孩;在話語層面上,所有的人都會贊成“寬容”“接納”等理念。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少人卻很少接納孩子的“毛病”,見不得孩子身上的“缺點”。
孩子活潑,他認為不夠安靜;孩子安靜,他嫌缺少運動;孩子喜歡到外面運動,他又要求他坐下來畫畫;孩子喜歡畫畫,他希望孩子也喜歡唱歌;孩子喜歡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體美樣樣行,他還希望孩子功課好;孩子功課好,他要求孩子學會做家務(wù)……
如果家長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不知不覺中陷入“漁夫老婆”的思維困境,是因為他們往往是從一開始就以某種社會標準來要求孩子,而孩子在這樣的標準面前,顯得那樣不合格,于是家長拿出規(guī)矩、目標、批評、懲戒等這些概念和手段,對孩子進行規(guī)范。
求完美的潛臺詞是:你必須完美,我不接納你的任何不足和過錯。所以伴隨求完美的,必定是事無巨細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標,以及為實現(xiàn)這些“要求”和“目標”而派生出來的繁瑣苛刻的家庭法則。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fā)生在強勢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長”和“強勢家長”幾乎是同義詞,這樣的家長,他們主要關(guān)心自己要培養(yǎng)怎樣一個人,不斷以成年人的強勢改造孩子,較少關(guān)心或根本不關(guān)心孩子作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壞就這樣形成了。
過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癥,會演變出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孩子的無力感總是和父母的強勢成正比,父母越強勢,孩子越懦弱。
(尹建莉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著有經(jīng)典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